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组合梁斜拉桥多节段连续吊装施工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9 20:22
【摘要】:我国国内组合梁斜拉桥大部分采用后场预制钢主梁和桥面板,现场吊装的施工方案。各施工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斜拉索的张拉次数、梁段间桥面板湿接缝的浇筑和预应力的张拉时机。在对比了多种施工方案后,乐清湾2号桥提出了"组合梁斜拉桥多节段连续吊装"施工工艺,大大提高了斜拉桥钢混叠合梁施工工效,缩短了全桥桥面板接缝养护时间,节省了工期。
【图文】:

乐清湾,孔桥,桥型,单位


终的成桥结构内力及线形与施工过程密切相关。不同的施工工序会导致钢主梁与桥面板的内力分配不同,如考虑不充分,桥面板混凝土可能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开裂,影响结构安全性及耐久性。因此在考虑合理工期、确保结构安全、保证施工和成桥合理状态的前提下,如何确定合理的主梁施工工序,是修建高质量组合梁斜拉桥的关键[1-5]。1工程概况乐清湾2号桥通航孔桥为双塔整幅组合梁斜拉桥,,跨径布置70m+90m+365m+90m+70m=685m,边中跨比0.438,边跨设置辅助墩,如图1、图2所示,斜拉索采用空间索面布置。约束支承体系采用半飘浮体系,在索塔及过渡墩墩顶设置竖向支座及横向抗风支座,辅助墩顶设置竖向支座。主梁采用分离式双边箱(PK式)流线形扁平钢箱组合梁,钢梁外侧设置风嘴。主梁含风嘴全宽38.5m,中心梁高为3.2m,中心线处钢梁梁高2.8m。混凝土桥面板通过剪力钉与钢梁共同受力形成组合梁,索塔采用钻石形塔身。斜拉索采用抗拉标准强度为1770MPa平行钢丝斜拉索,全桥共128根斜拉索。斜拉索在主梁上采用钢锚箱锚固,在索塔上采用钢锚梁锚固,张拉端设置在塔端。主梁施工采用钢梁和桥面板在预制场叠合,现场采用桥面吊机吊装的施工方案。单位:cm图1乐清湾2号桥通航孔桥桥型布置单位:cm图2乐清湾2号桥通航孔桥主梁标准横断面

乐清湾,孔桥,主梁


结构内力及线形与施工过程密切相关。不同的施工工序会导致钢主梁与桥面板的内力分配不同,如考虑不充分,桥面板混凝土可能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开裂,影响结构安全性及耐久性。因此在考虑合理工期、确保结构安全、保证施工和成桥合理状态的前提下,如何确定合理的主梁施工工序,是修建高质量组合梁斜拉桥的关键[1-5]。1工程概况乐清湾2号桥通航孔桥为双塔整幅组合梁斜拉桥,跨径布置70m+90m+365m+90m+70m=685m,边中跨比0.438,边跨设置辅助墩,如图1、图2所示,斜拉索采用空间索面布置。约束支承体系采用半飘浮体系,在索塔及过渡墩墩顶设置竖向支座及横向抗风支座,辅助墩顶设置竖向支座。主梁采用分离式双边箱(PK式)流线形扁平钢箱组合梁,钢梁外侧设置风嘴。主梁含风嘴全宽38.5m,中心梁高为3.2m,中心线处钢梁梁高2.8m。混凝土桥面板通过剪力钉与钢梁共同受力形成组合梁,索塔采用钻石形塔身。斜拉索采用抗拉标准强度为1770MPa平行钢丝斜拉索,全桥共128根斜拉索。斜拉索在主梁上采用钢锚箱锚固,在索塔上采用钢锚梁锚固,张拉端设置在塔端。主梁施工采用钢梁和桥面板在预制场叠合,现场采用桥面吊机吊装的施工方案。单位:cm图1乐清湾2号桥通航孔桥桥型布置单位:cm图2乐清湾2号桥通航孔桥主梁标准横断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俊;曾一峰;贾俊峰;;叠合梁斜拉桥混凝土桥面板滞后浇筑湿接缝的工序研究[J];铁道建筑;2016年04期

2 易云q;岳青;严和仲;;叠合梁斜拉桥主梁施工工序方案比选[J];公路;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齐铁东;张进;杨智勇;;组合梁斜拉桥多节段连续吊装施工技术研究[J];公路;2017年11期

2 周潇;;六广河特大桥混凝土桥面板设计[J];交通科技;2017年02期

3 陈谊;;大跨度叠合梁斜拉桥主梁架设施工方案可行性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年04期

4 严和仲;岳青;阙水杰;肖炯;秦照付;刘华;;厦漳跨海大桥南汊主桥施工控制方法[J];世界桥梁;2013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彩萍;张仲先;陈开利;;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试验与传力机理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赵洁;聂建国;;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09年04期

3 章曾焕;卢永成;艾伏平;沈洋;刘国波;;东海大桥Ⅶ标主桥斜拉桥的施工控制[J];公路;2006年03期

4 田仲初,颜东煌,宁平华;结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俊利;董毓利;杨志年;;受火条件下整体结构中组合梁破坏形态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魏永佳;曹竞yN;董志亮;肖萌;王崇鑫;;海洋工程组合梁预制变形控制技术浅析[J];科技视界;2013年16期

3 季静,MarkA.Bradford;部分剪切连接的组合梁强度和延性性能(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2期

4 薛伟辰,李杰,何池;预应力组合梁长期性能试验研究与时随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4期

5 杨卫东,金熙男;某商场组合梁安全性能试验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6 陈时金;组合梁结构中管道铺设的应用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11期

7 汪德江;组合梁结构体系中管道铺设方式优选[J];住宅科技;2004年11期

8 程海根,刘建村,曾润忠;钢-砼组合梁考虑滑移时收缩徐变应力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年02期

9 刘齐茂;桁架组合梁的优化设计[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10 薛伟辰;李杰;何池;;预应力组合梁长期性能试验研究与时随分析[J];预应力技术;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旭栋;陈伟球;徐荣桥;;部分作用组合梁的瞬态响应[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ymposium on Piezoelectricity,Acoustic Wav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C];2010年

2 施耀忠;;钢筋砼组合梁结合面抗剪有限元模型[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3 赵风华;杜建明;;新型组合梁的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4 谭文辉;李达;;钢-混组合梁变形监测与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5 徐德新;杨绪佐;田建军;陈尚建;;蜂窝形组合梁在徐州彭城电厂中的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6 徐德新;张喜德;范崇仁;;连续蜂窝形组合梁的受力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7 陈兰;段利文;;柱边带缝隙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与应用前景[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欣;吴迈;;组合梁有限元模型评述[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天;孙国良;;钢—砼组合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及挠度计算[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10 胡少伟;赵新铭;梅振华;叶祥飞;;滑移效应对预应力组合梁的承载能力影响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周星宇;“U”形钢木组合梁获技术创新奖[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龚世权;组合梁技术在玻璃幕墙工程中的应用[N];广东建设报;2002年

3 吴勇;改良一次工艺 提升十倍工效[N];中国石化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光辉;基于高阶梁理论的双层组合梁动静力响应分析[D];上海大学;2015年

2 张谦;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节点及框架施工技术[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银志;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高山;组合梁平面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霍君华;预应力CFRP布加固腐蚀钢梁及组合梁的力学性能[D];东北大学;2011年

6 马宏伟;组合梁与连续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张道明;新型预应力外包钢组合梁抗弯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付果;考虑界面滑移及掀起影响的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与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陈丽华;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及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国通;桥上有轨电车梁体和轨道组件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俞设;高性能型钢水泥土搅拌墙中型钢和水泥土共同作用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海宁;钢—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梁抗弯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何玉乐;装饰砌体夹心墙墙体构造设计与支承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俊霖;钢—混凝土组合转换梁承载力与粘结滑移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6 李卓霖;钢—竹箱组合梁受弯性能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陈大淀;滑移对高性能外包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承载性能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8 李登辉;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刘和星;蜂窝组合梁—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林广泰;部分抗剪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58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58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2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