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GIS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9-11-09 17:48
【摘要】:道路管理系统,属于智能安全交通系统的分支,道路管理系统在智能安全交通系统这一庞大的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智能交通根据本国的国情略有不同,自过去三十年前的智能交通管理技术发展以后,我国政府和专家都根据我国国情在其他国家智能交通的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着本土化交通管理的探索。智能交通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解决拥堵,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地理信息系统是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中GIS由地图显示控制系统、地图显示定位系统、地图地理信息查询系统组成的GIS通信网络作为智能交通的主要研究内容,越来越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GIS车载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仿真。然而,在实际的交通网络中,并不是所有的车辆都具有通信功能,为了使GIS车载通信网络更真实的符合真实的交通状况,论文从交通流仿真到网络仿真层层递进,使用仿真器iTetris,将交通仿真器GIS技术与通信仿真器NS3的结合来研究公路交通无拥塞状态下车载特殊网状网中信息的存储能力。本课题项目采用C#编程,结合数据库技术及Mapinfo、Mapx等软件,设计了时间预测演示系统。以操作平台为控制核心,基于GPS定位和GIS数字地图匹配技术,实现对交通运输车辆当前位置信息的实时获取、处理与显示。针对GIS原始数据存在着异常数据的情况,本课题项目设计了GIS数据预处理的方案,有效地处理了错误的数据,增加了GIS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度。本课题项目在分析比较传统的交通数据采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数据采集车GIS数据来进行行程时间预测。在行程时间预测方法的选择上,考虑到预测的实时性和精度,设计了基于卡尔曼滤波法的行程时间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理论、预测步骤等进行了分析。本课题项目使用简单的地图匹配算法,消除了系统误差,得到某一时间段通过所选路段的数据采集车行程时间的实际值。在交通车辆在途运输过程中,实现交通车辆位置信息在车载终端上的存储和实时显示,实现路径导航,从而实现了车辆交通管理的目的。道路交通管理较好的解决好拥堵和低照度条件下的监控难题,进一步提升检测性能与智能化水平,有效整合多种检测功能避免重复建设,以及灵活配置检测设备满足不同监控需求。
【图文】:

地图,技术仿真


图 2-1 GIS 技术仿真中一个路口的仿真是一种开源的、高度可移植、可导入多种实际地图数据观、多模态的交通仿真软件,由德国航空中心(DLR)模拟各种大规模的交通场景,尤其是城市复杂道路。可清晰的模拟具体的仿真过程,如图 2-1 所示:在一个交线表示红灯,绿线表示绿灯,黄线表示黄灯。通过交通行驶,每辆车都会有四个灯,后面两个,前面两个,前口的转向。的源程序使用 C++实现,并且引用标准的 xerces,geogra性大大的增强。它的使用也非常方便,直接使用 xml 文,,每个城市的地图都可以从 openstreetmap 上下载,再倒可以直接在一台普通的 PC 上仿真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化的红绿灯控制,可以非常智能的控制交通信号,可以

电子地图,属性特征,环道,图层


图 4-2 环道的属性特征 图 4-3 立交桥的属性特征4.3.2 提取地图数据由上一节可知地图数据的格式,MapX 提供获取电子地图信息的方法,因而,提取地图信息有法可依。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方法。GetLayers() 返 回 类 型 CMapXLayers , 用 于 获 取 地 图 的 图 层 集 合 ;GetLayers().Item(1)返回类型 CMapXLayer,获取图层“1”;GetDatasets().Add(miDataSetLayer, vtLayer, " 图层名或图层 ID") 返回类型CMapXDataset,获取该图层的数据集合,该集合包括地图的数据属性。如为Node 图层,则获取所有节点的数据信息。GetFields()返回类型 CMapXFields,获取某图层的图元集合,表示图层的空间属性。通过这些函数就可以将数据提取出来,放入到程序开发应用的实际结构中了。根据地图数据中类型的不同将道路信息赋值为 0、1、2;0 为普通道路,1 为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95;TP31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超,贾元华;基于GIS的交通信息Web对外发布系统应用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558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58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1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