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云南省某高速公路隧道岩溶段处治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02 08:48
【摘要】:以云南省某高速公路隧道岩溶段为研究背景,以隧道的勘察设计资料及岩溶段揭露的整个过程为基础,研究了隧道岩溶发育规律,运用TGP、地质雷达和超前地质钻孔等预报技术进行了溶洞段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分析后得出了该溶洞的发育情况,结合数值分析的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溶洞处理方法,即将该段岩溶处治方案分为洞内和地表两部分,洞内处治采取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局部断面帷幕注浆+超前预支护+旋喷桩基底加固+衬砌结构加强+确保防排水体系+监测等技术措施的综合手段;地表处治采用周围截排水+底部挂网喷混封闭+水泥土+土石回填+表面封闭+监测等技术手段。经过施工及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表明,这项新的溶洞处理方案能够保证围岩的稳定性及施工的安全性,为岩溶隧道的处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舒森;胡金星;;隧道岩溶空间探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年05期

2 孙柏林;张骞;张乾青;刘盛智;周宗青;;充填型岩溶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案优选[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3 黄小城;陈秋南;阳跃朋;张志敏;;可拓理论对复杂条件下岩溶隧道的风险评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4 莫阳春;周晓军;;岩溶隧道施工围岩变形动态监测与仿真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5 蒋树屏,丁浩,涂耘;岩溶地质特长隧道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对策[J];公路交通技术;2005年05期

6 史世雍;梅世龙;杨志刚;;隧道顶部溶洞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7 赵明阶,徐容,许锡宾;岩溶区全断面开挖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其监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方伟;刘光凤;周直;许茂增;;基于区间灰色不确定语言集的工程项目风险因素排序和风险评价[J];公路;2017年07期

2 王廷伯;宋瑞刚;周秋爽;;基于PFC的岩溶空洞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公路;2017年07期

3 李志强;柳长江;江浩浩;雷霆;;隧道上覆溶洞防突安全厚度预测系统及工程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17年07期

4 赵明阶;金鹏;;层间孔隙岩溶影响隧洞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5 李晓亮;;砂土岩溶地层基坑开挖施工工艺研究[J];中外建筑;2017年06期

6 苏享戊;;串珠状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J];福建交通科技;2017年02期

7 薛晓辉;张军;姚广;高一杰;;公路隧道衬砌注浆加固力学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7年04期

8 刘杰;宋亮;毛爱民;马冰;;基于FAHP-ISPA-PCN耦合的隧道施工动态评价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9 李雄周;王星星;秦之富;;云南省某高速公路隧道岩溶段处治技术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年S1期

10 康镜;;充填型溶洞对地铁隧道地基极限承载力影响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平;欧可;宁果果;韩东亚;;深部岩层不良地质构造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2 王成亮;白明洲;岐峰军;刘选朋;秦国栋;;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在岩溶隧道中的应用分析[J];铁道建筑;2013年05期

3 范斌;;溶洞处理技术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年23期

4 石钰锋;阳军生;邵华平;龙云;杨峰;;超浅覆大断面暗挖隧道下穿富水河道施工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S2期

5 安永林;黄戡;彭立敏;雷明锋;;隧道施工风险人-机-环境系统综合评估[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李红军;李晓昭;郭亮;;探地雷达在矿山井巷工程超前预报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7 吴治生;张杰;;岩溶隧道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估[J];铁道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8 舒森;;如何提高TSP203系统在应用中的准确性[J];物探与化探;2011年05期

9 杨兵;;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岩溶灾害的工程处治技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0 许振浩;李术才;李利平;侯建刚;隋斌;石少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J];岩土力学;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际岩溶中心落户桂林[J];地球学报;2008年02期

2 袁道先;;岩溶动力学理论的发展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成立[J];中国岩溶;2009年02期

3 闫志为;王敦球;陈贵英;;立足区域特色和社会需求,发展广西的岩溶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4期

4 张之淦;现代岩溶学地位与创新领域[J];中国地质;2000年10期

5 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6 屠福河;我国岩溶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J];浙江水利科技;2001年05期

7 陈长磊,罗志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事故分析与防治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付均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事故分析与防治[J];交通科技;2003年01期

9 林卫新,罗志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一般事故分析与防治[J];中南公路工程;2004年03期

10 付均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事故分析与防治[J];山西建筑;2007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忠诚;裴建国;夏日元;张美良;熊康宁;雷明堂;;岩溶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2 冯明权;樊长华;刘丽;龙三;;用聚类法分析岩溶系统的初步探讨[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3 袁道先;刘再华;曹建华;章程;裴建国;;不同地区岩溶动力系统监测[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4 刘汝明;;云南砚平高速公路岩溶的勘察与处治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张小路;王卫民;王钟;;岩溶地区水库查漏的地球物理技术[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方怀霞;欧湘萍;周伟;曾舜;;浅谈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岩溶勘察新技术[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7 陈建华;杜引光;;岩溶地区桩基设计探讨[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筠;郭明;;贵州岩溶地区筑路石材性能与沉积环境关系初探[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卢耀如;;略谈岩溶(喀斯特)及其研究方向[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10 李苍松;王石春;陈成宗;;岩溶地区铁路工程地质研究[A];中国铁道工程地质世纪成就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松龄;广西重建岩溶地区生态[N];中国环境报;2001年

2 记者 于莘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揭牌[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陈张;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N];桂林日报;2008年

4 记者 骆展胜;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成立[N];广西日报;2008年

5 刘振国 田雪莲;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广西挂牌[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记者 于莘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揭牌[N];科技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田雪莲;从全球视野研究岩溶科学[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8 部讯;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桂林[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记者 王奇;重庆岩溶地区地下水勘查首战告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唐先武;岩溶地区须重视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龚星;基于溶解潜力的岩溶发育数值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杨宜章;岩溶和空区上方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李勇峰;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4 吴郭泉;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5 陈强;岩溶储气长隧道工程地质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6 李苍松;岩溶地质分形预报方法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吴耿;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岩溶高钙环境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伟;拟建普朗铜矿尾矿库库区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及工程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马文涛;高速铁路岩溶路基综合勘察治理技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石红鸽;岩溶地区生态防排水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沙丽;复杂条件下岩溶探测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朱方睿;江西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性能数值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张玉凤;岩溶潜流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7 刘天财;喀斯特山地表层岩溶带发育厚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李建鸿;岩溶地下水补给型水库水—气界面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周斌;岩溶地基中不同模式的岩溶顶板的稳定性分析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申小梦;岩溶地区“三水转化”规律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75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75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