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线桥一体化模型的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02:49
【摘要】: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大多处于高烈度地震区,其轨道结构广泛采用无砟轨道系统。由于无砟轨道系统的纵向刚度较大,导致桥梁相邻桥跨间的地震效应耦合显著。在进行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时,现有的抗震计算模型均未考虑无砟轨道系统的约束效应。因此,针对无砟轨道梁式桥,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针对高速铁路桥梁中采用的不同无砟轨道形式,提出了板式无砟轨道桥梁的简化抗震计算模型,通过与精细化抗震计算模型进行对比研究,验证了简化模型的合理性。同时,提出了双块式无砟轨道桥梁的线桥一体化抗震精细化及简化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对比验证。(2)以高速铁路无砟轨道32m简支梁桥为原型,制作了1:20的单跨简支梁桥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分别研究了有、无轨道约束条件下,简支梁桥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轨道系统的存在,增强了桥梁各跨之间的耦联性,对于桥梁的地震反应具有显著影响。在进行高速铁路简支梁桥的抗震设计及分析时,应充分考虑轨道约束效应。(3)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抗震设计理论框架。针对无砟轨道桥梁线桥一体化抗震计算模型,分别提出了多遇、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抗震验算方法。基于IDA研究得出了桥梁结构在大震下的抗震薄弱部位,当支座的水平抗力取其竖向承载力的20%时,支座成为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当支座的水平抗力取其竖向承载力的30%时,墩身成为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在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布置并设计损伤耗能部位。(4)以某高速铁路上双块式无砟轨道梁桥为研究对象,通过IDA分析,分别研究了有、无轨道系统约束条件下,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地震易损性。同时,研究了轨道约束下墩身配筋率对重力式桥墩及桥梁系统易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桥墩配筋率的增大,桥墩的损伤状态表现出由部分延性至完全延性破坏特征。桥梁系统在中等损伤状态下连续梁的固定墩控制整个桥墩系统的易损性,在完全破坏损伤状态下,整个桥墩系统的易损性需综合固定墩、联间墩及活动墩的易损性。(5)分别针对有、无轨道系统的约束,研究了高速铁路梁桥支座的不同损伤状态对下部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轨道的纵向约束对不同的桥型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不同,不同支座的损伤状态对桥梁下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较明显。在进行桥梁结构抗震计算时,应合理考虑桥梁支座可能处于的各种工作模式,以便获得桥墩的最不利受力状态。
【图文】:

简支梁桥


南和青藏高原北部等高烈度地震区,因而抗震设计往往成为我国高速控制因素[1-2]。高速铁路上轨道系统大多采用无砟轨道结构[3],目前主要有 5 种结、CRTSⅡ型、CRTS III 型板式和 CRTSⅠ型、CRTSⅡ型双块式。选用刚度相对较大的结构形式,如: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刚构桥以性桥型如图 1.1 至 1.3 所示,截面型式多为双线整孔箱形截面[4]。等跨续梁均能适应高速铁路运营要求[5],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常用跨度桥梁等跨布置的 32 m 双线整孔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结构,少量配跨采。的多跨梁式桥被运用到高速铁路建设中,成为了我国高速铁路网中的为生命线系统,在地震作用下桥梁的损害程度直接决定了经济损失和。迄今为止,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尚未经受强烈地震考验,但可以预计一旦遭到破坏,必将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7]。因此,高速铁路桥起我国相关学者的关注。

连续梁桥


图 1.2 连续梁桥图 1.3 梁拱组合桥轨道在地震区大量铺设,,如不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轨道系统在地震,震后修复困难。由于纵向断轨力控制及横向刚度要求,与普通桥墩墩的刚度、重量及截面尺寸要大,承受的地震力亦大,对于配筋率少筋混凝土结构的重力式桥墩而言,设计时应进行合理的抗震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会良;;高速铁路桥梁墩帽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34期

2 闫龙彪;程泽农;韩冰;张楠;;我国高速铁路桥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铁道建筑;2018年12期

3 张旭;;新建道路下穿高速铁路桥梁对高铁桥墩和桩基影响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年05期

4 刘玉洲;;相邻高速铁路桥梁的公路工程施工对其影响分析[J];高速铁路技术;2017年01期

5 苏宏强;;浅谈高速铁路桥梁建设中的结构问题[J];江西建材;2017年08期

6 刘志清;;高速铁路桥梁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高速铁路技术;2017年03期

7 焦晓兵;;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四川水泥;2017年04期

8 涂浩;杜海若;修志杰;;高速铁路桥梁基础工后沉降问题研究[J];铁道运营技术;2013年03期

9 甘军华;;高速铁路桥梁设计关键技术综述[J];山西建筑;2011年06期

10 郑健;;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关键技术[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公连;胡楠;刘文硕;;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新进展[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刘志;张勇;;高速铁路桥梁和轨道板伸缩缝用密封防水材料介绍[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6年

3 李健;;高速铁路桥梁高墩抱箍模板施工技术浅析[A];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4 闫斌;戴公连;;高速铁路桥梁与无缝线路相互作用计算模型[A];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7 综合轨道交通体系学术沙龙论文集[C];2015年

5 牛斌;胡所亭;魏峰;马林;;我国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研究与应用[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辜小安;李耀增;刘兰华;步青松;;高速铁路桥梁线路环境噪声预测模型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7 田龙龙;孙岳;张连泽;吴越;王汉勋;霍东平;;隧道下穿高速铁路桥梁段数值模拟研究[A];《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C];2016年

8 刘家锋;刘春彦;;秦沈客运专线桥梁综述及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的思考[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惠通学子;;高铁为什么多建在桥上[A];养护与管理(2016年第12期 总第70期)[C];2016年

10 ;高速铁路桥梁施工泥浆处理技术试验研究[A];铁路“十一五”环保成果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民;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N];经济日报;2008年

2 矫阳;我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技术进入世界前列[N];科技日报;2008年

3 王小润;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N];光明日报;2008年

4 李晓华邋高李鹏;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N];人民铁道;2008年

5 李夏;高速铁路桥梁技术交流会在津召开[N];天津日报;2008年

6 记者 张春莉;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于祥明;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迎来快速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通讯员 丁万斌;京沪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正式开始架设[N];人民铁道;2008年

9 高宣 整理;话说高铁桥梁[N];人民铁道;2010年

10 ;稳稳支撑住高速铁路桥梁[N];人民铁道;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尊稳;基于线桥一体化模型的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

2 陈志军;高速铁路桥梁动力学问题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冯胜洋;深厚软土区段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工后沉降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陈福江;深厚软土地区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础受力与沉降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张志俊;高速铁路桥梁段车致地面振动的半解析分析与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项琴;高速铁路桥梁救援定点优化设置理论及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尹一平;大跨度三主桁高速铁路桥梁静力特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孟兮;减震榫的减震性能及其在铁路桥梁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鱼鹏飞;基于图像分析的高速铁路桥梁裂缝特征识别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2 章浩;高速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3 王冠;高速铁路桥梁近断层地震易损性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年

4 吕晓楠;新建铁路下穿既有高速铁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5 王利洋;地裂缝对高速铁路桥梁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蔡光明;高速铁路桥梁底面裂缝的视频检测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潘赏;高速铁路桥梁用聚氨酯防水体系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8 黄珏鑫;邻近堆载对深厚软土地区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内力与变位影响分析[D];中南大学;2014年

9 赵虎;基于动力参数的高速铁路桥梁多层次损伤识别与性能评定[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徐伟周;基于振动监测的高速铁路桥梁安全预警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99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99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