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理论及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22:10
【摘要】:制备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因其具备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够收集雨水回渗,维持地下水资源生态平衡,同时还能吸收路面噪音,缓解“热岛效应”和“城市干燥化”,在“海绵城市”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为研究对象,选用C30废弃路面混凝土块经破碎得到的粒径9.5~19.0 mm为再生骨料来源,以水灰比0.30为基准,制备12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包括4种水灰比(0.27、0.30、0.33、0.36)、3种碳纤维(0.2%、0.4%、0.6%)和内掺粒径4.75~9.5 mm再生粗骨料的5种双粒级(1:1、1:2、2:1、2:3、3:2),分别研究在中性水和酸性水两种吸水介质作用下,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前8 d毛细吸水质量和毛细吸水高度及其变化规律,并与强度、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相结合,构建Allometric模型,从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耐久性和毛细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毛细吸水传输规律及机理。引入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截面等效孔径,通过Image图像分析法,分析截面孔隙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传输规律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各指标权重,研究影响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高度的主要因素,进而选取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预测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高度。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水灰比在改变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同时也影响着其孔隙率和透水性,总体呈现出抗压强度高,孔隙率和透水系数低的规律特征,如水灰比为0.30(基准)时,抗压强度最大,为9.06 MPa,对应的透水系数为3.28 mm/s(基准值)。碳纤维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性能具有一定的改性作用,如碳纤维掺量0.6%时,抗压强度达到3种碳纤维掺量中的最大值,为8.15 MPa,掺量为0.4%时,透水系数达到最大,为4.24mm/s,比基准值提高29.3%。在粗骨料级配方面,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随着4.75~9.5 mm粒径再生骨料的增加,抗压强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其中粗骨料级配为1:2时抗压强度最大,为7.92 MPa,透水系数在粗骨料级配为3:2时最大,为4.2 mm/s。(2)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按不同时间段的增长速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0~147 sec~(1/2)(即前6 h),第二阶段为147~831 sec~(1/2)(即6 h~8 d),前阶段增长较快,后阶段增长速率逐渐降低趋于平缓直至平衡。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质量和高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均呈现出幂函数增长,符合Allometric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度。在水灰比为0.30时,毛细吸水效果最好,毛细吸水质量达到68.25 g,毛细吸水高度达到6.07 mm(非线性拟合R~2为0.997)。(3)在中性水和酸性水中,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不同水灰比下的毛细吸水第一阶段毛细吸水质量和毛细吸水高度都要大于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毛细吸水速率是第二阶段的3~6倍。中性水和酸性水下掺有碳纤维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高度最大值分别为5.55 mm和4.77 mm,此时碳纤维掺量分别为0.6%和0.4%。中性水和酸性水下五种粗骨料级配毛细吸水高度最大分别发生在粗骨料级配为2:1和2:3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质量和毛细吸水高度最大值都发生在中性水条件下。(4)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作用和其孔隙率、截面等效孔径及透水系数有关,BP神经网络可用于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高度预测,指标平均相对误差为7.83%。
【图文】:

城市建筑,垃圾,建筑垃圾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大量浪费,从而导致水土恶化现象,因此在保护资源利用的同时,需要寻求资源化是指建筑物在新建、维修、拆除、重建和装修以及自然灾废弃物[3](图 1-1),主要包括砖瓦、金属、木材、杂土、混和其他各类废弃物等[4]。目前,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总来,绝大多数的建筑垃圾直接运往郊区进行简易填埋或方法已造成建筑垃圾存量达到 200 多亿吨。2017 年我国3.79 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有 1.19 万吨,预计将达到 26 亿吨,由此可见建筑垃圾产量持续上升,建筑成为了一种“城市病”[6]。建筑垃圾再利用非常重要,每利生产 243 亿块标砖、3600 万吨混合料,节省 1.5 万亩占减少 130 万吨 CO2排放,新增 84.6 亿元产值,因此对建利用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化可持续利用的途径[7]。

建筑垃圾


利用来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2015 年,国务院《中国制造 2025》(国发[2015] 28 号)要求:到 2020 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73%,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 3.5 亿吨[8]。国家发改委提出《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办环资[2017] 1778 号)要大力解决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在 2017 年 11 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报告显示[9],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形势日渐严峻。其中仅建筑垃圾我国每年达到 18 亿吨,资源化可利用率不足 5 %,而欧美、日本等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能到 90 %以上[10]。2018 年 5 月生态环境部启动“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即“清废行动 2018”,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管控。2019 年 1 月 21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办发[2018] 128 号),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11]。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岩凌;李烁;周少剑;彭丹丹;谭成海;;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年10期

2 张源;;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J];陕西建筑;2019年02期

3 王波;赵利军;李雅洁;李晨;刘朝阳;李雪鹏;;搅拌对再生骨料的破碎影响[J];装备制造技术;2018年10期

4 许远明;田金枝;朱品国;;混凝土再生骨料应用的经济性分析[J];混凝土;2019年06期

5 唐薇;寇世聪;;压力对再生骨料固碳能力的影响研究[J];四川建材;2019年08期

6 刘庆东;张信龙;秦文萍;郑圆维;陈弃非;;废弃砖再生骨料的强化及其应用研究[J];混凝土;2018年02期

7 解嵩;;再生骨料在混凝土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8年02期

8 安_";张森;;再生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J];居舍;2018年25期

9 宁夏;;再生骨料应用问题探讨[J];商品混凝土;2018年09期

10 梁超锋;杨金城;潘艺倩;田原;罗帅;;再生骨料碳化及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霄龙;李秋义;张秀芳;何更新;;混凝土再生骨料相关标准研究及编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崔宁;李传平;刘元则;;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前景[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郭远臣;孙可伟;林志伟;;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物理特性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孔德玉;刘维先;方诚;陈元朋;;再生骨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研究[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朋改非;张九峰;王竞妍;;再生骨料缺陷与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渗透性的关系[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6 郝彤;石磊;;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崔正龙;大芳贺义喜;北迁政文;田中礼治;;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石建光;;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发展途径[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毋雪梅;杨久俊;黄明;;建筑垃圾磨细粉作矿物掺料对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史才军;张家科;李亚可;;利用二氧化碳强化再生骨料性能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池清;再生骨料制干混抹灰砂浆的性能研究(一)[N];中华建筑报;2019年

2 白敬莉;再生骨料为人工砂石寻找新出路[N];中国建材报;2012年

3 姜树明 成宇 徐婷;扬大学子研出一种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N];科技日报;2015年

4 曹永杰 陕西建新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再生骨料使建筑垃圾变废为宝[N];中国建材报;2015年

5 本报记者 王怡洁 编译;当代国际“砼”之大荟萃[N];中国建材报;2012年

6 通讯员 姚萍萍 驻余杭记者 白峗;崇贤垃圾再利用形成绿色经济新模式[N];杭州日报;2017年

7 董金傍 本报记者 庄郑悦;废弃陶瓷的透水功效[N];中国建材报;2012年

8 本报驻天津记者 郭关朝 通讯员 戴会生;为了节能环保 我们一直在努力减[N];中国建材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滕继濮;站着是楼 躺下是路[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佘志娟 实习生 李嘉懿;邯郸全有“十二五”课题通过预验收[N];邯郸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亮;再生骨料提质的绿色化学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2 石建光;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3 张学兵;再生混凝土改性及配合比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4 郝彤;再生骨料混凝土多孔砖及其砌体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5 侯月琴;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张鸿儒;基于界面参数的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劣化机理及工程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8 王晓菡;再生骨料混凝土受扭构件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尹海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郭远臣;再生骨料/水泥复合材料干缩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飞;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毛细吸水理论及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

2 张晓彤;微生物矿化沉积改性再生骨料及其机理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士杰;再生骨料吸水返水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4 姚志斌;高取代率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配合比及材料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5 张海伟;废弃混凝土路面再生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6 曹凯;再生骨料净化设备关键参数设计及结构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19年

7 李牧笛;再生骨料混凝土护坡砌块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8 陈尧;玄武岩纤维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8年

9 刘晓冬;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透水性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年

10 赵文元;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制作环保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17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617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