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双向地震下曲线梁桥的易损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4 11:40
【摘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为我们对桥梁结构的抗震设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关注桥梁在强震下是否倒塌、彻底失去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要关注桥梁在彻底破坏前可能会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易损性研究正逐渐成为这种更加精细化抗震性能评估的主要方法。曲线梁桥是一种不规则的桥跨结构,在得益于其广泛适应复杂地形的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相较规则桥梁在地震中往往会遭受更为严重的破坏。国内外关于曲线梁桥的易损性分析较少,因此综合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研究常见曲线连续梁桥的易损性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可对这种复杂结构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作用。本文选取一座常见的中小跨径曲线梁桥为例,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梳理国内外关于易损性研究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探讨目前易损性研究存在的问题。(2)选定以增量动力分析为核心的理论易损性方法作为本文计算方法,详细阐述该方法的计算原理,选择能准确反映该曲线梁桥破坏程度的损伤指标并计算该损伤指标在不同等级破坏处的界限值。(3)在达到计算精度的原则下,随机选取10组符合Ⅱ类场地条件的双向实录波,调幅得到峰值加速度逐渐递增的100组双向地震波。建立曲线梁桥有限元模型,分别计算构件在单向和双向地震激励下的易损性曲线,求得双向输入相比单向输入对桥梁破坏概率的加重程度。以桥梁系统易损性为指标,找出使得曲线桥受力最不利、整体破坏概率最高的地震输入角度。(4)防屈曲耗能支撑是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位移型阻尼器,尝试将该装置应用在曲线桥墩梁之间通过低屈服点钢材的屈服变形来达到耗能效果。分别建立普通曲线桥梁模型和装有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桥梁模型,计算桥墩及支座易损性曲线,从概率的角度评估该装置对曲线桥梁的减震耗能作用。同时配合使用高阻尼橡胶减震支座,对比单独安装防屈曲耗能支撑和联合使用两种耗能装置的易损性差别。
【图文】:

双向地震下曲线梁桥的易损性分析


百花大桥震害

双向地震下曲线梁桥的易损性分析


图1.2支座破坏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4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吉;刘如山;越潇;;结构抗震破坏准则研究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15年01期

2 汤虎;李建中;;板式橡胶支座桥梁地震位移控制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3年03期

3 谷音;钟华;卓卫东;;基于性能的矮塔斜拉桥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4 李立峰;吴文朋;黄佳梅;王连华;;板式橡胶支座地震易损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5 刘健新;赵国辉;;“5·12”汶川地震典型桥梁震害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6 李鸿晶;陆鸣;温增平;罗韧;;汶川地震桥梁震害的特征[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吕红山;赵凤新;;适用于中国场地分类的地震动反应谱放大系数[J];地震学报;2007年01期

8 庄学真;沈朝勇;金建敏;;桥梁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9 H.Hwang,刘晶波;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10 刘健新,胡兆同,李子青;桥梁结构减震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全伟;大跨桥梁多维多点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伯银;山区桥梁高墩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2 龙家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3 牛欢;近海环境下RC刚构墩时变地震易损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8年

4 安振伟;HDR隔震支座梁桥横向碰撞参数分析[D];长安大学;2017年

5 王君;基于IDA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年

6 龚强;基于OpenSees回澜立交桥震害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7 刘纯羽;设置防屈曲支撑的底框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8 王俊彦;曲线梁桥非线性地震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9 肖明洋;高墩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地震易损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王枝茂;带斜撑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6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696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5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