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属性理论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属性理论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内陆,位于黄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西北五省的交通运输枢纽,也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承担过境和中转交通的关键区域,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公路交通工程发展迅速,其高等级公路项目的发展,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深化改革政策中保证甘肃省战略地位优势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甘肃省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展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有利于认识和总结甘肃省已投产运营的高等级公路项目在投资决策、项目建设及运营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对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围绕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课题,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对比分析和逻辑推理等理论研究手段,从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基础理论出发,对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和属性评价模型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公路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及属性理论研究概况,总结了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发展沿革、现状及趋势,确定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其次,研究了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内容、程序及原则等基础理论,对比分析了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常用方法,在总结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的特点及作用,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难度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影响要素,构建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属性理论应用思路,建立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应用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编程技术,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了属性识别计算模块,并对甘肃省某省际高速公路辅道项目进行了过程评价和目标可持续性评价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证实属性识别模块具有实用性,属性评价模型具有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 属性理论 影响因素 指标体系 后评价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2
- 1.1 研究背景8-11
- 1.1.1 高等级公路的发展情况8
- 1.1.2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投资建设及运营情况8-10
- 1.1.3. 国家政策对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的影响10-11
- 1.1.4 研究课题的提出11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3
- 1.2.1 研究目的11-13
- 1.2.2 研究意义13
- 1.3 国内外公路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13-18
- 1.3.1 国外公路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13-15
- 1.3.2 国内公路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15-17
- 1.3.3 属性理论研究概况17-18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20
- 1.4.1 研究内容18-20
- 1.4.2 技术路线20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20-22
- 1.5.1 创新点20-21
- 1.5.2 难点21-22
- 第2章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22-34
- 2.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及程序22-24
- 2.1.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概念22
- 2.1.2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程序22-24
- 2.2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内容24-26
- 2.2.1 过程评价24-25
- 2.2.2 投资与效益评价25
- 2.2.3 影响评价25-26
- 2.2.4 目标可持续性评价26
- 2.3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原则26-28
- 2.3.1 客观性27
- 2.3.2 科学性27
- 2.3.3 反馈性27
- 2.3.4 实用性27-28
- 2.4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28-33
- 2.4.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方法28-32
- 2.4.2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32-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4-58
- 3.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与方法34-35
- 3.1.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34
- 3.1.2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34
- 3.1.3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34-35
- 3.2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要素分析35-39
- 3.2.1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的特点和作用35-37
- 3.2.2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后评价的影响要素分析37-39
- 3.3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9-52
- 3.3.1 构建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后评价影响因素结构图40
- 3.3.2 确定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后评价初选指标40-43
- 3.3.3 筛选及优化后评价指标43-52
- 3.4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的含义分析52-57
- 3.4.1 过程评价指标52-53
- 3.4.2 投资与效益评价指标53-55
- 3.4.3 影响评价指标55-56
- 3.4.4 目标可持续性评价指标56-57
- 3.5 本章小结57-58
- 第4章 建立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模型-基于属性理论58-72
- 4.1 属性理论的应用情况与特点58-59
- 4.1.1 属性理论的应用情况58
- 4.1.2 属性理论的应用特点58
- 4.1.3 属性理论应用于后评价的适用性分析58-59
- 4.2 属性理论建立后评价模型的思路研究59-61
- 4.2.1 属性理论建立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59-60
- 4.2.2 属性理论后评价模型的应用流程60-61
- 4.3 构建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属性理论模型61-68
- 4.3.1 确定研究对象61
- 4.3.2 确定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61-64
- 4.3.3 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64-65
- 4.3.4 属性识别65-68
- 4.4 属性识别计算模块设计68-71
- 4.4.1 功能介绍68
- 4.4.2 属性识别模块应用说明68-71
- 4.5 本章小节71-72
- 第5章 实例应用研究72-84
- 5.1 甘肃省某省际高速公路辅道项目概况72-73
- 5.1.1 项目简介72
- 5.1.2 项目沿线情况72-73
- 5.1.3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及工程数量73
- 5.2 案例公路项目后评价73-83
- 5.2.1 确定后评价指标体系74-75
- 5.2.2 确定指标权重75-78
- 5.2.3 属性识别78-82
- 5.2.4 后评价结论分析82-83
- 5.3 本章小结83-84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4-86
- 6.1 结论84
- 6.2 展望84-86
- 致谢86-87
- 参考文献87-91
- 附录-191-95
- 附录-295-96
- 附录-396-100
- 附录-4100-102
- 附录-5102-104
- 附录-6104-10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1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阳;关于高等级公路管理的思考[J];中南汽车运输;2000年02期
2 ;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新疆70亿打造“高速新疆”[J];铁道建筑技术;2003年01期
3 ;高海拔高等级公路7月1日在青海建成[J];岩土工程界;2003年06期
4 毛占淼;;青海高等级公路发展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5 宋涛;;高等级公路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年05期
6 王顺;;高等级公路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年11期
7 左孝华;多渠道筹资修建高等级公路之我见[J];交通财会;1993年06期
8 韦宝志 ,李志;积极探索高等级公路管理工作新路子[J];交通企业管理;1994年10期
9 丁信忠,,许锡荣;高等级公路座标放样程序和方法[J];辽宁交通科技;1995年02期
10 ;建设高等级公路 促进龙江经济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1997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昌百竟;王琦;刘恩绪;王军;;浅谈高等级公路救援工作[A];中国公路学会’99学术交流论文集[C];1999年
2 浦诚修;刘秉新;;论高等级公路的养护[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3 王砚桐;;高等级公路中通道结构分析及选型的探讨[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4 巴继伟;张务军;;浅谈高等级公路导线复测与中线测设[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5 艾力·斯木吐拉;;新疆高等级公路灾害性天气事故预防系统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施建勇;赵维炳;孙林;;高等级公路沉降的剪损弹塑性分析[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张棋;李丰;;高等级公路中的上穿水网处置[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项海帆;;沿海高等级公路上的跨海大桥工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6年
9 陈志国;孙岩;王珐玮;车荣男;杨书键;;复合基层材料在寒冷地区高等级公路中的应用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10 刘智春;;高等级公路中互通式立交的选型和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宋振远 林红梅;山东将建环省高等级公路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实习记者 刘文策 记者 王春荣;全州高等级公路征地统一补偿标准出台[N];延边日报;2006年
3 王太师;确保瀑布节期间高等级公路畅通景美[N];贵州日报;2006年
4 祝卫慧;省交通厅采取措施保障瀑布节高等级公路畅通[N];贵州日报;2006年
5 郭静秋;民革贵州省委建言高等级公路阳光执法[N];团结报;2007年
6 实习记者 刘文策 记者 王春荣;敦延高等级公路右幅全面施工[N];延边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杨守玉;南相福视察长珲高等级公路敦延段建设情况[N];延边日报;2006年
8 记者 肖固 胡敏;沿江高等级公路扬州段昨通车[N];扬州日报;2006年
9 张科;庄浪通村等级公路惠百姓[N];平凉日报;2008年
10 龚坚 潘友莲;象州112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N];广西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志发;高等级公路景观对行车安全影响的综合评价与仿真[D];吉林大学;2007年
2 刘兆惠;高等级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多元事故预测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起;基于属性理论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2 张航;高等级公路路线布局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于坤;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监测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赵水清;高等级公路定位误差分析与控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付大智;青海省高等级公路可持续发展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熊艳;高等级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7 杨洵;鄂尔多斯市高等级公路发展战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张全文;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李国华;面向驾驶模拟器的高等级公路三维视景建模[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10 付毅;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属性理论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