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地铁站域无桩共享单车骑行时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12:21
   无桩共享单车加地铁的出行模式,有效解决了公共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出行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无桩共享单车不断在城市中的蔓延发展,一些地铁站口车辆堆积、找车难、相关骑行设施缺乏等问题也随之显现,这对地铁站域空间内的骑行设施配置以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研究更多关注于有桩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对于无桩共享单车接驳地铁的相关骑行特征及其与地铁站域建成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地铁站域无桩共享单车出行的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全面了解“最后一公里”接驳骑行及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地铁站域无桩共享单车为研究对象,从接驳骑行量和接驳骑行距离两个方向,分析了与地铁接驳的无桩共享单车在时间维度的变化特征和空间维度的分布特征。在接驳骑行量的特征方面,对接驳骑行的全周及全日骑行总量、进出站量以及骑行时间等方面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比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并进行分类得到“早出晚归”、“早来晚走”、“持续输入”和“持续输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站点;在接驳骑行距离的特征分析中,对全周及全日平均骑行距离等方面进行总结,对比不同站点的平均接驳骑行距离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另外根据各站点的接驳骑行距离分布特征,将站点分为“单峰分布”以及“双峰和多峰分布”类。结合城市规划领域中公共自行车的相关研究,本文提取了影响无桩共享单车接驳地铁出行的多方面指标,包含个人经济社会属性、建成环境以及站点属性等多个维度,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地铁站域无桩共享单车的骑行量和骑行距离与选取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影响接驳骑行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地铁站域租房人数、工作和休闲娱乐设施密度、坡度以及植被覆盖程度等,其中除坡度为负向影响外,其余因素均为正向影响;影响接驳骑行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居住类和商业类设施在地铁站域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各类设施与站点的距离越近,相应的接驳骑行距离越短,另外,坡度越大,地铁站点自身可达性越高,接驳骑行距离越短。最后根据相应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关于无桩共享单车的规划与管理策略。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491.225
【部分图文】:

空间分布,单车,数理统计分析法,建成环境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行量以及骑行距离的空间分布差异。(2)数理统计分析法 在分析过程中,借助 SPSS 和 Excel 等分析软桩共享单车骑行量以及骑行距离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回归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建成环境、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以及站点属和无桩共享单车骑行量和骑行距离的相关性,得到影响无桩公共自行车的影响因素。 研究框架在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 1-1。

模式图,接驳,自行车,地铁


图 2-1 公共自行车接驳地铁模式1)出行区域性 通过城市道路或自行车专用道骑行到达地铁站点点或到达点均位于地铁站点的影响范围内。也就是说,以轨道站点为骑行的平均距离为半径的区域,该半径一般是骑行者可接受的接驳2)车辆使用的潮汐性 自行车的部分使用目的是进行上下班通勤具有早晚高峰特性。早高峰时,自行车从出发地向地铁站点附近聚又从地铁站点开始分散到原来的出发点。3)站点周边停车特性 骑行者使用公共自行车到达地铁站点以后在地铁站口附近。虽然自行车的到达时间是随机的,但集中于某些大量的公共自行车到来,对地铁站点周边道路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公共自行车接驳地铁站点的影响因素分析于前文的文献研究,综合现有直接关于影响接驳骑行的研究和影响

示意图,接驳,订单,过程


(O 点)和结束点(D 点)的经纬度坐标进行转换,然后在 ArcGIS 平台中将所有订单的 O、D 点呈现再分批处理,部分程序代码见附录一。最终得到具有平面坐标的骑行订单数据。(3)筛选接驳骑行订单 从空间上来看,若用户使用共享单车作为接驳工具,则需要在地铁站口附近完成停车或取车的活动,因此,在本研究中认为地铁站口 100 m 空间范围内的所有停车与取车是与地铁进行接驳换乘活动的订单。筛选过程共分为三步:第一步,以深圳市 2016 年 167 个地铁站的各个地铁站口为圆心,画 100 m 缓冲区;第二步,将转换完坐标的所有订单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在 ArcGIS平台加载;第三步,以地铁站口缓冲区为选择单元,叠加选择在缓冲区内的订单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并把所有被选择的订单合并导出,成为最终在深圳市地铁站域范围内进行接驳换乘骑行的出行订单,如图 2-3。另外,由于在数据清洗过程中已经将短时间的骑行订单删除,也就相当于把骑行距离小于 200 m 的订单剔除,所以不存在同一订单的起始点和结束点都在缓冲区内的情况。通过以上数据处理步骤,深圳地铁站域共享单车接驳换乘的所有出行数据,用于分析共享单车使用的时空间特征,数据量约为 410 万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凯;;有轨电车配套接驳公交的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16年05期

2 杨绚然;;小猪巴士:因为精细化运营,上座率达90%[J];创业邦;2017年01期

3 樊慧;王正;单晓芳;;大型居住区轨道接驳公交体系的优化——以上海宝山顾村为例[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年06期

4 王洁;关于“接驳”[J];语文建设;2003年09期

5 徐申;;广珠城轨延长线年底动工[J];广东交通;2013年06期

6 牛玉;汪德根;;城市交通与高铁站接驳系统特征及模式——以苏州和上海为例[J];旅游学刊;2016年03期

7 张皓;杜守帅;;地铁出入口接驳设施功能分析[J];艺术科技;2016年02期

8 韩峰;;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计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5年03期

9 汪雅莲;;昆明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规律研究[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4年05期

10 严海;杨荣荣;熊文;刘涛;陈楠;;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时空阈值研究[J];城市交通;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东方;郭本峰;张壮;蒋寅;;天津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接驳规划策略研究[A];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马山;郭本峰;李科;;基于数据驱动的轨道车站接驳环境评估方法研究[A];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9年

3 杨宁;何玉杰;;国产和进口两种接驳机接驳效果的对比[A];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18年

4 赖文韬;章媛;;基于职住分离的定制公交与地铁接驳体系研究[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C];2019年

5 纪尚志;崔扬;;轨道交通接驳特征分析及启示——以天津市为例[A];协同发展与交通实践——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蒋源;乔俊杰;;轨道交通接驳骑行路径选择影响研究[A];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9年

7 蒋源;李星;;无桩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使用特征研究[A];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9年

8 王子甲;丁泓翔;陈峰;;公共租赁自行车接驳地铁距离特征分析[A];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7年

9 张鑫;孔令铮;李亮;陈冠男;;北京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实施规划[A];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7年

10 谢覃禹;郭劲松;;城市轨道交通短途接驳公交线路规划研究[A];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明明 通讯员 李亚兵;高铁站接驳换乘 让旅程更加便捷[N];张家口日报;2019年

2 李尔静;公交接驳难:“小问题”会变成连锁反应[N];长江日报;2019年

3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邱正;站城一体化:交通换乘接驳“时差”亟须消除[N];青岛日报;2019年

4 记者 张璐;搭建国际科技资源接驳驿站[N];天津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王川;设立创业者支持基金 接驳各大旅游景点[N];联合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龚仁智;厦门港接驳能力智能升级[N];中国交通报;2017年

7 记者 张雪锋;加大对旅游铁路的宣传推介力度 多从方便乘客出行考虑交通接驳[N];三亚日报;2017年

8 记者 曾维栋;4县市高铁接驳专线即将试运行[N];玉林日报;2017年

9 贾庆森;承接创新辐射,接驳广深要更快点[N];东莞日报;2017年

10 记者 张燕 通讯员 毛敏尔 舒英;轨道交通接驳量近百万人次[N];宁波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史剑光;基于海底观测网络的AUV非接触接驳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王晶;基于绿色换乘的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卢汉良;海底观测网络水下接驳盒原型系统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云;应对城市轨道交通突发服务中断的接驳公交应急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熊杰;接驳地铁的社区公交微循环系统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6 陈燕虎;基于树型拓扑的缆系海底观测网供电接驳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彭时林;混合型水下滑翔机运动控制与水下接驳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雪颖;地铁站域无桩共享单车骑行时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李崇霄;接驳地铁的支线小巴站点空间设计及优化策略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3 王冲;接驳公共交通的共享单车特性及调度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4 张聪聪;轨道交通突发中断下的应急公交接驳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李晨;基于PLC的海底接驳盒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龙建;基于嵌入式PC的AUV水下接驳站中央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马金磊;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8 姜珊;基于乘客出行感知的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9 张鹏浩;接驳高铁站的区域灵活型公交调度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10 聂靖入;基于改进禁忌搜索算法的灵活公交接驳线路规划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8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828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