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隧道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杆加固参数研究
【部分图文】:
卫嘈陀胨淼啦晃榷ǖ谋硐中问?3工程背景和数值模拟模型3.1工程背景某铁路隧道开挖洞宽11.3m,开挖高度11.9m,隧道断面积104.2m2,隧道处于新老黄土交界处,即拱脚以上为新黄土,拱脚以下为老黄土,具体土层参数如表1所示。根据以往黄土隧道工程可知,隧道拱顶沉降和掌子面挤出量较大,为了有效控制隧道结构与土体变形[11,14],本工程拟采用预切槽超前支护和玻璃纤维锚杆加固掌子面超前核心土,以便进行全断面开挖。预切槽纵向长度为4m,灌注长度3.5m,搭接0.5m,纵向仰角7°,预切槽厚度为20cm,预切槽如图2所示,预切槽设置范围为拱墙范围内。初支钢拱架采用H150型钢间距为0.8m。拱墙范围内初支平均厚度为28cm,仰拱范围内初支厚度为22cm,二衬厚度50cm。表1土层参数材料容重/(kN/m3)黏聚力/kPa内摩擦角/(°)μ弹性模量/MPa新黄土15.425.219.40.343.2老黄土20.035.025.60.345.0图2预切槽切槽深度与搭接示意(单位:cm)掌子面前方超前核心土加固采用40cm全粘结型80铁道标准设计第59卷
玻璃纤维锚杆加固,玻璃纤维锚杆在掌子面采用间距为2m×2m的梅花形布置,加固后土层黏聚力提高26.5%,摩擦角提高66.9%,单轴抗压强度提高13%,抗剪强度提高147%,弹性模型提高25%[12,13]。3.2计算模型隧道埋深为40m,隧道模型大小为x方向(宽度)100m,y方向(长度)60m,z方向(高度)80m,共192000个单元,202675个节点,隧道模型采用位移边界作为边界条件,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图3隧道模型在进行数值模拟时做以下假定:(1)假定围岩为均质连续体,其物理力学行为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2)忽略地质构造应力,用自重应力来模拟初始应力场;(3)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4)根据刚度等效原则将预切槽等效为混凝土开口圆筒来考虑,沿隧道纵向全长分布。4掌子面加固参数分析4.1玻璃纤维锚杆长度为了研究掌子面超前核心土加固长度即玻璃纤维锚杆长度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对围岩与隧道变形的控制作用,本节对比了玻璃纤维锚杆长度为0、7、10.5、14、17.5m五种工况下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玻璃纤维锚杆搭接长度均为3.5m,玻璃纤维锚杆在掌子面采用间距为2m×2m的梅花形布置。表2隧道变形计算结果掌子面加固措施沿隧道纵向各处拱顶下沉/mm(距离掌子面距离/m)锚杆长度/m锚杆搭接长度/m-15-1001020最大下沉掌子面最大挤出量/mm003.322.854.561.568.179.8270.473.50.54.312.418.224.335.5102.410.53.502.58.813.919.327.987.0143.501.57.511.815.421.882.717.53.500.55.410.614.321.382.3注:距离掌子面距离为负表示距离掌子面前方还未开挖的距离;若为正值表示距离掌子面后方已开挖的距离。通过表2可知,隧道在不加固掌子面超前核心土时,隧道拱顶预收敛变形最大为54.5mm,最大拱顶沉降为79.8mm,并且隧道预收敛?
相似的,隧道因开挖引起的掌子面上方松散土体将全部作用在隧道掌子面上。隧道掌子面上方受到松弛荷载q的作用,如图4所示[4]。图4掌子面失稳机理通过计算最小搭接长度为L=H·tan(45°-φ2)=3.0m(1)因此应保证锚杆最小搭接长度不小于3m。通过表3可知,随着锚杆搭接长度增大,隧道拱顶最大沉降值减少明显,但掌子面挤出量减小较校所以本工程采用3.5m的锚杆搭接长度可以满足掌子面稳定性的要求。4.3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杆加固范围由于掌子面挤出最大的地方一般发生在掌子面中心部位,而隧道轮廓线周围掌子面挤出量很小,所以对于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杆加固范围可以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以减少施工步骤,增加施工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施工成本。为了研究掌子面加固范围对于核心土加固效果的影响,本节对比了掌子面全断面加固、加固范围1、加固范围2、不加固掌子面四种工况。加固范围1为只对掌子面中心直径8m范围内加固如图5所示,加固范围2为掌子面中心直径4m范围内加固如图6所示,粗线代表隧道轮廓线,细线以内代表掌子面加固范围。掌子面加固所用玻璃纤维锚杆长度为14m、搭接长度为3.5m,锚杆在加固范围内采用间距为2m×2m的梅花形布置。计算结果见表4。图5加固范围1(单位:m)由表4可知,随着掌子面加固范围减少,隧道拱顶沉降、地表沉降、掌子面挤出量不断增加,加固掌子面图6加固范围2(单位:m)中心部位对于控制掌子面挤出效果最明显。由于掌子面加固措施是临时的,所以在对隧道拱顶沉降和地表沉降要求不高的地区可以只加固掌子面中心部位,但对于控制地表变形和掌子面挤出要求高的地区应优先采取全断面加固掌子面。表4隧道变形计算结果掌子面加固范围拱顶最大下沉/mm地表最大下沉/mm掌子面最大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会想;沈才华;;玻璃纤维锚杆注浆加固掌子面效果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2 关岩鹏;黄明利;彭峰;;大断面软岩隧道新意法加固参数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3期
3 翟进营;杨会军;王莉莉;;“新意法”在国外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隧道建设;2008年04期
4 张军伟;梅志荣;;全粘结型锚杆加固隧道掌子面强化机理研究[J];隧道建设;2010年S1期
5 赵勇;;浏阳河隧道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12期
6 王正松;孙铁成;高波;;全断面预加固隧道施工工法(新意法)[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S1期
7 陈佩寒;王宁;赵华锋;;郑西客运专线张茅隧道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12年03期
8 李斌;漆泰岳;吴占瑞;唐进才;;隧道掌子面锚杆加固参数确定方法[J];铁道学报;2012年10期
9 陈亮;陈寿根;杨家松;;高地应力大断面软岩隧道开挖技术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年04期
10 旷文涛;漆泰岳;李斌;周捷;;超前预加固大断面隧道施工参数系列化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斌;漆泰岳;高波;旷文涛;;新意法(岩土控制变形工法)概述[J];公路隧道;2009年02期
2 旷文涛;漆泰岳;李斌;周捷;;新意法在浅埋大断面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隧道;2009年02期
3 旷文涛;漆泰岳;周捷;李斌;;新意法在浏阳河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公路隧道;2010年01期
4 高林;施成华;彭立敏;雷明锋;安永林;;营盘路江底大跨隧道施工安全性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5 关岩鹏;黄明利;彭峰;;大断面软岩隧道新意法加固参数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3期
6 张向旭;;浅析国内外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实例[J];才智;2013年15期
7 王金龙;;拜耳法生产氧化铝中Rp值的控制[J];才智;2013年16期
8 胡康明;沈才华;;锚杆对隧道衬砌工后应力及位移的影响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9 罗爱忠;邵生俊;陈昌录;方娟;;黄土隧道穿越软弱地质带失稳破坏和超前支护效果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3期
10 洪开荣;杨朝帅;李建华;;超前支护对软岩隧道空间变形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颖臻;含救援站特长隧道火灾特性及烟气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李斌;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及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项志敏;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张瑾;青岛富水砂层隧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6 师晓权;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控制及预加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李文江;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石钰锋;浅覆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9 倪天晓;高速铁路隧道列车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及控制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罗伟;浅埋偏压隧道稳定性分析及其可靠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旷文涛;超前预加固大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周捷;大断面隧道超前预加固适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林友辉;小净距交叠隧道交叠段围岩稳定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4 关岩鹏;软岩隧道大断面施工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刘卫;预加固对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张智勇;软弱围岩隧道空间位移规律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7 郭辉;山岭公路隧道洞口段开挖力学行为与稳定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8 沈一涛;基于流固耦合的穿越大堤盾构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9 覃维;隧道支护侵限机理分析及换拱方案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10 张召;预切槽法开挖黄土隧道地层变形规律及掌子面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永林;史胜利;彭立敏;赵丹;;隧道浅埋软弱围岩段双下侧导坑施工性态[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1期
2 刘辉;李波;彭川;吴从师;吴羡;;岩溶隧道掘进时地下附属结构的监测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4期
3 岳健;冷伍明;赵春彦;;水下浅埋公路隧道施作仰拱力学效应的现场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6期
4 李斌;漆泰岳;高波;旷文涛;;新意法(岩土控制变形工法)概述[J];公路隧道;2009年02期
5 旷文涛;漆泰岳;李斌;周捷;;新意法在浅埋大断面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隧道;2009年02期
6 傅才芝;;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在兰渝铁路白家坡隧道中的应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09期
7 翟进营;杨会军;王莉莉;;新意法隧道设计施工概述[J];隧道建设;2008年01期
8 翟进营;杨会军;王莉莉;;“新意法”在国外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隧道建设;2008年04期
9 梅志荣;陈涛;;高速铁路隧道全断面预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J];隧道建设;2008年05期
10 翟进营;唐静;;新意法在法国里昂—马赛高速铁路Tartaiguille隧道建设中的应用[J];隧道建设;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孔恒;城市地铁隧道浅埋暗挖法地层预加固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旷文涛;超前预加固大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仁;刘招伟;屈晓红;方俊波;;软岩隧道大变形力学机制与刚隙柔层支护技术[J];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06期
2 黄林伟;刘新荣;杨桦;杜国平;钟祖良;;软岩隧道不同支护方法的数值分析和效应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3 王凯;;软岩隧道爆破技术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03期
4 熊兴吾;孟茁超;;基于时间序列与神经网络的软岩隧道变形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2年02期
5 吴成三,王梦恕;软岩隧道的修建方法[J];世界隧道;1997年03期
6 方贻立;李睿哲;陈建平;余莉;;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分析[J];华东公路;2013年06期
7 李文茂;;软岩隧道施工及塌方预防整治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S1期
8 姚国圣;李镜培;谷拴成;;软岩隧道中锚杆与岩体的相互作用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9 李明;贾磊;;软岩隧道开挖的数值模拟与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年13期
10 李明;贾磊;;软岩隧道开挖的数值模拟与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金华;震裂岩体区软岩隧道失稳机理及安全控制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黄明;含水泥质粉砂岩蠕变特性及其在软岩隧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民;软岩隧道变形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张征亮;广甘高速公路软岩隧道开挖方法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郑浩龙;公路软岩隧道健康监测标识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史鹏飞;山区高速公路浅埋软岩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张朝康;软岩隧道爆破设计数值模拟及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6 关岩鹏;软岩隧道大断面施工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吴建兵;软岩隧道快速掘进中变形预测及支护方案优化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凌瑶;广甘高速公路软岩隧道坍方机制及余震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夏冲;软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曹玉亮;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支护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本文编号:2866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86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