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循环下红黏土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416.14
【部分图文】:
2.1.1比重试验??按照规范,将现场取土置于110°C烘箱中24h烘干,碾碎,过2mm筛,采用??比重瓶法测定红黏土比重,每次取土?100g,进行3组平行试验。比重瓶容积为100ml,??使用抽真空装置排除土体中气体,抽真空时间直到瓶内无气体排出,采用精度O.Olg??的天平称量质量,如图2-1,图2-2所示。最终得到数据如表2-1,然后使用公式??2-1进行比重计算。??七二、?(2-°??式中,md-干土质量,mr瓶加水质量,m2-瓶水土的总质量,Gfflt是温度为t时纯水??的比重。??表2-?1比重试验相关数据?????Table2-?1?Specific?gravity?test?data????编号瓶质量md?瓶液总质量mi?瓶液土质量m2?比重Gs?平均值??1?14.53?137.27?146.58?2.778542395??2?14.88?134.01?143.55?2.781528989?2.779691??3?14.95?129.31?138.89?2.779001769???注:由纯水比重表查得试验水温为20°C时,GMt=0.99821。??
?定仪。取烘干土样若干,过0.5mm标准筛,加水制备3组不同的稠度状态,进行??2组平行试验,得到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关系如图2-4所示,由图可得,圆锥下??沉深度17mm对应红黏土液限,下沉深度2mm时对应其塑液。整理试验数据,如??表2-2所示,红黏土液塑为55.42%,塑限为29.61%,塑性指数IP为25.81%,液??塑比为1.872。天然状态红黏土含水率为45.12%,根据液性指数的计算,II为0.59,??0.25<Il<0.75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根据式2-3计算颗粒直径,式2-4计算小于某粒径红黏土的百分含量。??d=K?(2-3)??式中K为粒径计算系数。??X=?—Cs(R+mt+n-CD)?(2-4)??式中md-试样干土质量,g;?Cs-土粒比重校正值;R-密度计读数;nv温度校正??值;n-弯液面校正值;CD-分散剂校正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德安;李培;高游;吕海波;;红黏土浸水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年05期
2 孙德安;高游;刘文捷;韦昌富;张升;;红黏土的土水特性及其孔隙分布[J];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3 刘之葵;李永豪;;不同pH值条件下干湿循环作用对桂林红粘土力学性质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14年05期
4 张军辉;尹志勇;郑健龙;;南方湿热地区路基红黏土Shakedown临界应力水平试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5 言志信;张刘平;江平;段建;任志华;;锚固上覆红黏土岩体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6 李涛;刘波;杨伟红;黄佩格;周妍;;基质吸力对重塑红黏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7 谈云志;郑爱;吴翩;王南京;丁品良;;大气作用下红黏土路基的湿热耦合数值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年05期
8 曹豪荣;李新明;樊友杰;王勇;;考虑干湿循环路径的石灰改性红黏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09期
9 孔令伟;陈正汉;;特殊土与边坡技术发展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10 杨和平;刘艳强;李晗峰;;干湿循环条件下碾压膨胀土的裂隙发展规律[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忠超;软粘土中轨道交通地下深开挖工程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静;季冻区路基土冻融循环后力学特性研究及微观机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谈云志;压实红粘土的工程特征与湿热耦合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孔令荣;饱和软粘土的微结构特性及其微观弹塑性本构模型[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6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86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