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精细化设计理念的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1 03:35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公路网不断完善、公路里程持续增长,但农村公路总体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相关道路交通附属设施,管养缺位,与其公路属性不相匹配。除此之外,在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的服务水平相对较差,需要不断改进。首先,从人、车、路、环境和管理五个方面,对影响农村公路包括安全在内的服务水平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并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ISM),明确了道路附属设施不完善及交通监管欠缺等问题是影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根本因素,在农村公路建设当中要有所重视。其次,由于村内道路是下一步“户户通”建设的重点路段,始终缺少定量评价其现有服务水平的指标。本文分析选定三个村内道路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分别为:服务水平指数、路网延伸指数()和停车指数,为现有村内道路的评价及建设提供了指导依据。再次,考虑到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为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提升农村公路的服务水平,提出结合精细化设计理念,重视细节设计、以人为本、精准改善现有农村公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了农村公路服务水平评价指标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各层次要素的权重进行了计...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精细化设计理念的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技术路线

村庄,类型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2.1.3特色保护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指的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2.1.4搬迁撤并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指的是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或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a)集聚提升类村庄(b)城郊融合类村庄(c)特色保护类村庄(d)搬迁撤并类村庄图2-1村庄类型

等级图,农村公路,里程,交通事故


第二章农村公路服务水平问题分析112.2农村公路的定义目前,对于农村公路的定义说法不一,根据《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一般是指由相关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通乡(镇)或行政村的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三个类别[37]。(1)县道,是指除国道、省道以外的县际间公路以及连接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乡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和主要商品生产、集散地的公路。(2)乡道,是指除县道及县道以上等级公路以外的乡际间公路以及连接乡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建制村的公路。(3)村道,是指除乡道及乡道以上等级公路以外的连接建制村与建制村、建制村与自然村、建制村与外部的公路,但不包括村内街巷和农田间的机耕道。另外,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在农村范围内,国家公路网络体系之外,用于村、田间交通运输,主要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的道路(含机耕道),属于农村道路。随着“村村通”及“户户通”工程的开展,农村的村内道路建设也应逐步受到重视。2.3农村公路事故原因分析根据交通运输部《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如图2-2所示,我国农村公路已达403.97万公里,约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4.6%,规模大,覆盖范围广,但总体技术等级相对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2]。图2-22018年全国公路里程分行政等级构成比例近些年,在路网不断完善,交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依旧频发,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及巨大财产损失。以江苏省为例,2017年,全省农村公路发生交通事


本文编号:2948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948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d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