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CWin/Road仿真的高速公路出口预告标志前置距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8 21:55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出口预告标志的前置距离,以驾驶心理学原理和驾驶人对标志的响应特性为基础,将驾驶人的驾驶操作行为过程分为5段,并建立了满足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的高速公路出口预告标志前置距离计算模型,模型中采用了等待可插入间隙行驶距离模型和等速偏移正弦曲线车辆换道行驶距离模型。通过对标志牌的设置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在不同道路条件、不同驾驶人特性条件下的出口标志合理设置距离建议值。运用UCWin/Road进行建模,Forum8驾驶模拟器进行仿真。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仅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出口预告标志的设置距离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值相接近,且设置距离较合理,双向六车道及以上,规定的设置距离偏小。
【文章来源】:公路交通科技. 2017,34(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计算模型分析
2 模型参数确定
2.1 出口标志读取距离和决策距离
2.2 等待可插入间隙行驶距离
2.3 换道行驶距离
(1) 换道横移距离取值
(2) 换道过程中横向加速度取值
(3) 换道过程中最大横向加速度变化率取值
2.4 确认出口距离
2.5 标志视认距离
2.5.1 标志视认距离
2.5.2 标志消失距离
3 AGS合理设置距离
4 仿真验证
4.1 仿真建模
4.2 仿真结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速公路出口前置指示标志安全距离计算模型[J]. 崔洪军,马新卫,李霞,李霖,李海南. 公路交通科技. 2016(04)
[2]驾驶人所处环境照度对视认距离影响[J]. 赵炜华,王丽华,叶飞,刘浩学.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3(06)
[3]智能车辆自由换道轨迹规划研究[J]. 杨志刚,戚志锦,黄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4]高速出口前置指路标志的安全距离设置模型[J]. 刘伟铭,邓如丰,张阳,庄岩浩.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5]高速出口预告指路标志设置距离及其安全性能比较[J]. 郭唐仪,胡启洲,姚丁元. 公路交通科技. 2011(12)
[6]智能车辆自由换道模型研究[J]. 李玮,高德芝,段建民. 公路交通科技. 2010(02)
[7]道路线形舒适性中横向加速度变化率模型分析[J]. 邢志辉.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8]城市快速路出口标志位置设置研究[J]. 李爱增,李文权,王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6(05)
[9]微观仿真中车辆换道的行为分析和建模[J]. 杨建国,王金梅,李庆丰,王兆安. 公路交通科技. 2004(11)
[10]加加速度(加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冲击、乘座舒适性、缓和曲线[J]. 佘守宪,赵雁. 物理与工程. 2001(03)
硕士论文
[1]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口匝道安全设计与评价[D]. 张炜.东南大学 2015
[2]多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加减速车道长度及最小净距研究[D]. 孔令臣.长安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0142
【文章来源】:公路交通科技. 2017,34(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计算模型分析
2 模型参数确定
2.1 出口标志读取距离和决策距离
2.2 等待可插入间隙行驶距离
2.3 换道行驶距离
(1) 换道横移距离取值
(2) 换道过程中横向加速度取值
(3) 换道过程中最大横向加速度变化率取值
2.4 确认出口距离
2.5 标志视认距离
2.5.1 标志视认距离
2.5.2 标志消失距离
3 AGS合理设置距离
4 仿真验证
4.1 仿真建模
4.2 仿真结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速公路出口前置指示标志安全距离计算模型[J]. 崔洪军,马新卫,李霞,李霖,李海南. 公路交通科技. 2016(04)
[2]驾驶人所处环境照度对视认距离影响[J]. 赵炜华,王丽华,叶飞,刘浩学.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3(06)
[3]智能车辆自由换道轨迹规划研究[J]. 杨志刚,戚志锦,黄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4]高速出口前置指路标志的安全距离设置模型[J]. 刘伟铭,邓如丰,张阳,庄岩浩.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5]高速出口预告指路标志设置距离及其安全性能比较[J]. 郭唐仪,胡启洲,姚丁元. 公路交通科技. 2011(12)
[6]智能车辆自由换道模型研究[J]. 李玮,高德芝,段建民. 公路交通科技. 2010(02)
[7]道路线形舒适性中横向加速度变化率模型分析[J]. 邢志辉.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8]城市快速路出口标志位置设置研究[J]. 李爱增,李文权,王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6(05)
[9]微观仿真中车辆换道的行为分析和建模[J]. 杨建国,王金梅,李庆丰,王兆安. 公路交通科技. 2004(11)
[10]加加速度(加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冲击、乘座舒适性、缓和曲线[J]. 佘守宪,赵雁. 物理与工程. 2001(03)
硕士论文
[1]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口匝道安全设计与评价[D]. 张炜.东南大学 2015
[2]多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加减速车道长度及最小净距研究[D]. 孔令臣.长安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0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04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