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6 09:42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高耐久性的优良特性,在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优良性能活性粉末混凝土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增加跨度,减小尺寸,使得结构薄壁化。与普通混凝土箱梁相比,在相同承载力下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的箱壁厚度变薄,其截面纵向翘曲惯性矩与横向挠曲惯性矩更低,因此有必要考虑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截面周边变形。本文对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进行畸变效应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以24m、48m、72m跨径的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简支箱梁为研究对象,基于板梁框架法推导了以畸变角为基本位移参数的箱梁畸变控制微分方程,通过弹性地基梁比拟法求出微分方程的初参数解与荷载附加项,得出了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的跨中截面畸变效应影响线与不考虑剪切变形的箱梁畸变效应;并基于能量变分原理推导了考虑剪切变形的畸变控制微分方程,得出了考虑剪切变形的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2)基于48m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通过控制变量分析了跨宽比、高跨比、箱壁厚度以及翼缘板宽度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畸...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


图1-5奥地利威尔德拱桥?

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


图1-6捷克Celakovice人行桥??Fig.?1-5?Wild?arch?bridge?Fig.?1-6?Celakovice?cable-stayed?bridge??

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


图1-3日本Sakata?Mirai步行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剪切变形对箱形梁畸变效应的影响[J]. 王晨光,张元海.  铁道学报. 2018(05)
[2]超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桥梁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邵旭东,邱明红,晏班夫,罗军.  材料导报. 2017(23)
[3]三轴压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J]. 余自若,赵海增,安明喆,刘永前.  铁道学报. 2017(07)
[4]时速250km/h铁路双线箱梁的畸变效应研究[J]. 蔺鹏臻,孙理想,冀伟,杨子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04)
[5]超高性能混凝土轴拉性能试验[J]. 张哲,邵旭东,李文光,朱平,陈洪.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8)
[6]波纹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扭转与畸变的试验研究[J]. 刘保东,冯文章,任红伟,李鹏飞,牟开.  中国铁道科学. 2015(04)
[7]新型UHPC应力-应变关系研究[J]. 徐海宾,邓宗才.  混凝土. 2015(06)
[8]考虑剪切变形的薄壁箱梁畸变分析[J]. 徐勋,叶华文,强士中.  计算力学学报. 2013(06)
[9]薄壁箱梁畸变分析理论的研究[J]. 徐勋,强士中.  工程力学. 2013(11)
[10]双轴压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J]. 余自若,安明喆,王志建.  建筑材料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抗弯及稳定性能研究[D]. 孙明德.北京交通大学 2018
[2]大跨度混凝土箱梁结构空间效应研究[D]. 徐勋.西南交通大学 2009
[3]配筋活性粉末混凝土受拉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 原海燕.北京交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24m节段拼装RPC简支箱梁抗弯试验及剪力滞效应研究[D]. 李壮.北京交通大学 2018
[2]薄壁箱梁畸变效应分析[D]. 王晨光.兰州交通大学 2018
[3]大跨度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箱梁的稳定性分析[D]. 王永静.北京交通大学 2016
[4]超大跨径UHPC连续箱梁桥扭转畸变效应研究[D]. 邹同琛.湖南大学 2015
[5]大跨度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箱梁的剪力滞效应分析[D]. 彭曼琳.北京交通大学 2015
[6]薄壁箱梁的约束扭转和畸变效应分析[D]. 胡玉茹.兰州交通大学 2015
[7]活性粉末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及结构设计参数研究[D]. 沈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8]整孔预制架设48米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箱梁的设计及分析[D]. 袁冰冰.北京交通大学 2014
[9]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D]. 陆洪民.重庆交通大学 2013
[10]薄壁箱梁畸变效应分析[D]. 欧见仁.长沙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66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066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7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