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架快速路入口匝道与相邻地面交叉口协调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21:01
快速路作为城市道路的大动脉,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快速路一般是以高架的形式建设并且全线不设交通信号灯,与地面道路系统用立交的方式连接。但是这种建设方式以及交通组织形式也限制了地面道路与城市高架快速路主线交通流的转换,当交通量较大时,快速路出入口匝道就会变成交通瓶颈路段,引发交通拥堵,甚至出现入口匝道排队车流蔓延至地面路段,造成区域交通拥堵,影响整个路网的运行效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大多数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与地面交叉口存在相接状况,所以相邻地面交叉口的交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对快速路入口匝道的交通状况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在高架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时,综合考虑主线、入口匝道及地面交叉口区域交通状况,建立协调控制模型,提高快速路系统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的发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是对研究区域交通特性进行分析,包括快速路与常规道路的衔接方式,研究区域的交通流特性。协调控制研究的基础是单点控制方式,所以对入口匝道及交叉口的控制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三部分内容首先分析了入口匝道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入口匝道控制的作用;然后分析了现有的入口...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快速路主线及入口匝道交通拥堵现象
城市高架快速路入口匝道与相邻地面交叉口协调控制研究个区域的交通产生较大影响,这种控制方式也让交通参与者难以接受,所以匝道关闭的控制方法应该尽量避免。匝道调节是利用现有交通管控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以及交通数据检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对入口匝道进入主线的车流量进行实时调整,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匝道调节是匝道控制中最常见的控制方法,最早是出现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的管理中,该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高架快速路匝道的控制中,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对部分高架快速路入口匝道都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图 1.2 所示。
路一般以互通式立交的形式相互衔接。但是不合理的匝道出入口设置往往会造成主线交通拥堵、合流区交通混乱以及交通流在地面道路和快速路之间转换不通畅等问题,所以合理的匝道设置可以在保证主线车流受到最小影响的情况下使地面车流快速、高效的汇入主线车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为设置交叉口而造成主线连续交通流出现间断的情况。城市高架快速路与地面道路的衔接方式主要有部分互通式立交、完全互通式立交、环形立交三种,各种交叉方式都各有利弊,也有不同的适用场所,下面将分别介绍三种立交[29]。第一种是部分互通式立交,部分互通式立交并没有完全解决交叉冲突,有代表性的形式主要有菱形立交和部分苜蓿叶式立交。(1)菱形立交(如图 2.1)是城市道路建设中最常用的立体交叉方式,常用于城市高架快速路与城市次干道以及城市支路相交的交叉口。菱形立交具有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造价低、转弯车辆绕行距离短、交通标志简单等优点。菱形立交一般适用于出入量相对较少的互通式立交,一般将地面交叉口设置在次要道路上,次要道路可采用信号控制等措施进行交通组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复杂网络同步城市快速路协调控制研究[J]. 庞明宝,刁化尧,赵冰心,黄玉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8(03)
[2]城市中心区快速路交通问题分析与改善策略研究[J]. 向旭东. 北方交通. 2017(07)
[3]基于Synchro-VISSIM的干道绿波协调控制仿真研究[J]. 卢火平,罗典,许伟立. 交通与运输(学术版). 2013(02)
[4]基于OD反推和Synchro-VISSIM仿真的交通影响评价研究[J]. 孙超,张云龙,王波,徐建闽. 公路. 2012(09)
[5]集成VISSIM、Excel VBA和MATLAB的仿真平台研究[J]. 卢守峰,韦钦平,沈文,刘喜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2(04)
[6]基于SPEA2的城市快速路速度引导多目标优化[J]. 陈大山,孙剑,李克平. 公路交通科技. 2011(10)
[7]受限迭代学习入口匝道控制收敛性分析[J]. 赵明,侯忠生,晏静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1(02)
[8]基于VISSIM的城市交叉口改善优化研究[J]. 孙超,徐建闽. 广东公路交通. 2010(03)
[9]城市快速路的特性及关键问题综述[J]. 安静. 山西建筑. 2010(17)
[10]缓解交通拥挤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方法综述[J]. 赵冬斌,陈阳舟,易建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9(04)
博士论文
[1]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 黄艳国.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瓶颈形成、扩散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D]. 杨少辉.吉林大学 2006
[3]城市交通控制信号配时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栗红强.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强化学习的城市快速路交织区入口匝道智能控制方法[D]. 韩靖.东南大学 2017
[2]城市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优化设计研究[D]. 张永魁.长安大学 2017
[3]双车道公路急弯陡坡路段载重车操纵稳定性仿真研究[D]. 李庆祥.长安大学 2017
[4]基于地面路网MFD的快速路匝道控制优化策略研究[D]. 蒋程镔.合肥工业大学 2017
[5]城市快速路入口设置优化研究[D]. 房琳.东南大学 2016
[6]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与地面交叉口协调控制研究[D]. 叶华宝.昆明理工大学 2014
[7]基于MPC的快速路入口匝道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 胡灵龙.浙江大学 2014
[8]城市快速路匝道出入口交通流特性分析[D]. 陈明夏.福建农林大学 2013
[9]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张苗.长安大学 2011
[10]快速路匝道与衔接交叉口触发式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王立明.吉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69798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快速路主线及入口匝道交通拥堵现象
城市高架快速路入口匝道与相邻地面交叉口协调控制研究个区域的交通产生较大影响,这种控制方式也让交通参与者难以接受,所以匝道关闭的控制方法应该尽量避免。匝道调节是利用现有交通管控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以及交通数据检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对入口匝道进入主线的车流量进行实时调整,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匝道调节是匝道控制中最常见的控制方法,最早是出现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的管理中,该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高架快速路匝道的控制中,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对部分高架快速路入口匝道都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图 1.2 所示。
路一般以互通式立交的形式相互衔接。但是不合理的匝道出入口设置往往会造成主线交通拥堵、合流区交通混乱以及交通流在地面道路和快速路之间转换不通畅等问题,所以合理的匝道设置可以在保证主线车流受到最小影响的情况下使地面车流快速、高效的汇入主线车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为设置交叉口而造成主线连续交通流出现间断的情况。城市高架快速路与地面道路的衔接方式主要有部分互通式立交、完全互通式立交、环形立交三种,各种交叉方式都各有利弊,也有不同的适用场所,下面将分别介绍三种立交[29]。第一种是部分互通式立交,部分互通式立交并没有完全解决交叉冲突,有代表性的形式主要有菱形立交和部分苜蓿叶式立交。(1)菱形立交(如图 2.1)是城市道路建设中最常用的立体交叉方式,常用于城市高架快速路与城市次干道以及城市支路相交的交叉口。菱形立交具有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造价低、转弯车辆绕行距离短、交通标志简单等优点。菱形立交一般适用于出入量相对较少的互通式立交,一般将地面交叉口设置在次要道路上,次要道路可采用信号控制等措施进行交通组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复杂网络同步城市快速路协调控制研究[J]. 庞明宝,刁化尧,赵冰心,黄玉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8(03)
[2]城市中心区快速路交通问题分析与改善策略研究[J]. 向旭东. 北方交通. 2017(07)
[3]基于Synchro-VISSIM的干道绿波协调控制仿真研究[J]. 卢火平,罗典,许伟立. 交通与运输(学术版). 2013(02)
[4]基于OD反推和Synchro-VISSIM仿真的交通影响评价研究[J]. 孙超,张云龙,王波,徐建闽. 公路. 2012(09)
[5]集成VISSIM、Excel VBA和MATLAB的仿真平台研究[J]. 卢守峰,韦钦平,沈文,刘喜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2(04)
[6]基于SPEA2的城市快速路速度引导多目标优化[J]. 陈大山,孙剑,李克平. 公路交通科技. 2011(10)
[7]受限迭代学习入口匝道控制收敛性分析[J]. 赵明,侯忠生,晏静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1(02)
[8]基于VISSIM的城市交叉口改善优化研究[J]. 孙超,徐建闽. 广东公路交通. 2010(03)
[9]城市快速路的特性及关键问题综述[J]. 安静. 山西建筑. 2010(17)
[10]缓解交通拥挤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方法综述[J]. 赵冬斌,陈阳舟,易建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9(04)
博士论文
[1]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 黄艳国.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瓶颈形成、扩散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D]. 杨少辉.吉林大学 2006
[3]城市交通控制信号配时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栗红强.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强化学习的城市快速路交织区入口匝道智能控制方法[D]. 韩靖.东南大学 2017
[2]城市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优化设计研究[D]. 张永魁.长安大学 2017
[3]双车道公路急弯陡坡路段载重车操纵稳定性仿真研究[D]. 李庆祥.长安大学 2017
[4]基于地面路网MFD的快速路匝道控制优化策略研究[D]. 蒋程镔.合肥工业大学 2017
[5]城市快速路入口设置优化研究[D]. 房琳.东南大学 2016
[6]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与地面交叉口协调控制研究[D]. 叶华宝.昆明理工大学 2014
[7]基于MPC的快速路入口匝道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 胡灵龙.浙江大学 2014
[8]城市快速路匝道出入口交通流特性分析[D]. 陈明夏.福建农林大学 2013
[9]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张苗.长安大学 2011
[10]快速路匝道与衔接交叉口触发式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王立明.吉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69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06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