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面碰撞双气室安全气囊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08:30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手中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每个家庭都几乎拥有一辆汽车,全国汽车数量急剧增长,道路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因此研究汽车安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约束系统是最主要的被动安全保护系统,而汽车正面安全气囊则是乘员约束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构成之一。汽车正面安全气囊主要是保护乘员头部、颈部、胸部等部位,是一种被动约束保护。但是对于一部分大体型的乘员来说,汽车碰撞产生的巨大惯性力容易使乘员头部击穿气囊与方向盘等汽车内饰发生硬性碰撞,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现有的研究中大多针对法规中规定的第50百分位的男性假人(普通体型)进行研究,对第95百分位男性假人(大体型)的研究较少。因此为了提高正面碰撞中汽车正面安全气囊对大体型乘员的保护效果,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气囊结构,即前后双气室安全气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了汽车正面碰撞的研究技术、不同身材假人安全性的研究现状和汽车安全气囊研究现状等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同时了解乘员损伤评价指标和国内外正面碰撞法规,通过假人缩放理论参考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的损伤极限值确定了第95百分位男性假人的损伤极限值,...
【文章来源】:江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双腔式安全气囊
图 1.2 正面碰撞实验工况 1.2 Test conditions of front im假人身体各部位的损伤极S 208 中第 50 百分位男性假 different part of the Hybrid II
图 1.3 正面碰撞实验工况Fig.1.3 Test conditions of front impact车速为 50km/h 的正面 100%重叠全具体工况如图 1.4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汽车被动安全性简析[J]. 王丽萍.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10)
[2]基于敏感性分析和代理模型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优化[J]. 张扬,张维刚,马桃,唐婷. 现代制造工程. 2015(09)
[3]乘用车座椅靠背角对乘员碰撞安全性的影响分析[J]. 曹立波,戴黄伟,张瑞锋,李正坤,张冠军. 汽车工程. 2014(12)
[4]Hybrid-Ⅲ50th假人小腿受冲击位置和角度对腿部的伤害[J]. 崔新康,马德仁,沈光勇,赵友梅,汪勇.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3(04)
[5]汽车被动安全性及碰撞仿真研究综述[J]. 曹静静,潘福全,张丽霞,刘涛,孙杨. 山东交通科技. 2013(04)
[6]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J]. 刘岩. 科技创业家. 2013(01)
[7]汽车侧面碰撞的计算机仿真分析[J]. 杜子学,彭丽芳. 北京汽车. 2009(01)
[8]基于响应表面法的汽车侧面安全气囊仿真优化[J]. 张维刚,王祥,刘晖.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9]欧洲检测机构解析欧盟碰撞安全法规[J]. 漓沙. 汽车与配件. 2008(31)
[10]微型轿车乘员约束系统设计参数与人体损伤关系研究[J]. 胡玉梅,何欢,索小争,范体强,叶玉喜.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02)
博士论文
[1]轿车台车试验方法及侧面约束系统数学仿真技术研究[D]. 马志雄.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汽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匹配研究[D]. 葛如海.江苏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汽车侧碰头胸双气室气囊的设计与优化[D]. 刘乐.江苏大学 2018
[2]多工况下副驾驶员侧乘员的碰撞安全性研究[D]. 张苏秀.江苏大学 2017
[3]某型车侧面碰撞安全性分析与结构优化[D]. 胡振凯.辽宁工业大学 2015
[4]侧面帘式安全气囊的仿真优化设计[D]. 郑有春.西南交通大学 2014
[5]轿车正面碰撞驾驶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及性能优化[D]. 潘如杨.长安大学 2014
[6]汽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仿真与稳健优化方法研究[D]. 董龙.浙江大学 2014
[7]代理模型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汽车抗撞性中的应用[D]. 谢进德.湖南大学 2013
[8]汽车安全气囊仿真分析方法的研究[D]. 郝旭超.吉林大学 2012
[9]针对多种碰撞工况的乘员约束系统构型设计方法研究[D]. 王琮.清华大学 2010
[10]轿车与行人碰撞及行人保护的仿真研究[D]. 王宇航.武汉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23150
【文章来源】:江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双腔式安全气囊
图 1.2 正面碰撞实验工况 1.2 Test conditions of front im假人身体各部位的损伤极S 208 中第 50 百分位男性假 different part of the Hybrid II
图 1.3 正面碰撞实验工况Fig.1.3 Test conditions of front impact车速为 50km/h 的正面 100%重叠全具体工况如图 1.4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汽车被动安全性简析[J]. 王丽萍.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10)
[2]基于敏感性分析和代理模型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优化[J]. 张扬,张维刚,马桃,唐婷. 现代制造工程. 2015(09)
[3]乘用车座椅靠背角对乘员碰撞安全性的影响分析[J]. 曹立波,戴黄伟,张瑞锋,李正坤,张冠军. 汽车工程. 2014(12)
[4]Hybrid-Ⅲ50th假人小腿受冲击位置和角度对腿部的伤害[J]. 崔新康,马德仁,沈光勇,赵友梅,汪勇.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3(04)
[5]汽车被动安全性及碰撞仿真研究综述[J]. 曹静静,潘福全,张丽霞,刘涛,孙杨. 山东交通科技. 2013(04)
[6]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J]. 刘岩. 科技创业家. 2013(01)
[7]汽车侧面碰撞的计算机仿真分析[J]. 杜子学,彭丽芳. 北京汽车. 2009(01)
[8]基于响应表面法的汽车侧面安全气囊仿真优化[J]. 张维刚,王祥,刘晖.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9]欧洲检测机构解析欧盟碰撞安全法规[J]. 漓沙. 汽车与配件. 2008(31)
[10]微型轿车乘员约束系统设计参数与人体损伤关系研究[J]. 胡玉梅,何欢,索小争,范体强,叶玉喜.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02)
博士论文
[1]轿车台车试验方法及侧面约束系统数学仿真技术研究[D]. 马志雄.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汽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匹配研究[D]. 葛如海.江苏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汽车侧碰头胸双气室气囊的设计与优化[D]. 刘乐.江苏大学 2018
[2]多工况下副驾驶员侧乘员的碰撞安全性研究[D]. 张苏秀.江苏大学 2017
[3]某型车侧面碰撞安全性分析与结构优化[D]. 胡振凯.辽宁工业大学 2015
[4]侧面帘式安全气囊的仿真优化设计[D]. 郑有春.西南交通大学 2014
[5]轿车正面碰撞驾驶员侧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及性能优化[D]. 潘如杨.长安大学 2014
[6]汽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仿真与稳健优化方法研究[D]. 董龙.浙江大学 2014
[7]代理模型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汽车抗撞性中的应用[D]. 谢进德.湖南大学 2013
[8]汽车安全气囊仿真分析方法的研究[D]. 郝旭超.吉林大学 2012
[9]针对多种碰撞工况的乘员约束系统构型设计方法研究[D]. 王琮.清华大学 2010
[10]轿车与行人碰撞及行人保护的仿真研究[D]. 王宇航.武汉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23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12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