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多视角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12:33
  城市交通拥堵作为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健康运转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交通拥堵是在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而城市化进程又是在社会大环境下展开的,因此我国的交通拥堵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殊性。多年来我国的交通拥堵久治不愈,已经成为上至政府、下至个人都关心的社会问题。在研究我国的交通拥堵问题时,不应一味照搬国外经验,而是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道路交通流更加复杂,机非混行现象普遍,因此在进行拥堵定义和评价时不能只关注机动车;其次,在我国社会体制下产生的交通拥堵影响因素众多,不仅仅局限在交通领域。论文首先对我国城市化和交通拥堵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描述我国交通拥堵现状,总结我国交通拥堵特征;然后基于对传统研究中不同视角交通拥堵定义和评价方法的综述,分析以往研究的片面性;根据论文研究目的,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以人为本视角下的交通拥堵定义和评价体系;将我国交通拥堵的影响对象分成三类,深入剖析我国交通拥堵的实质,对机动车拥堵、公交拥堵和慢行拥堵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多个视角对我国交通拥堵根源进行深入探究,采用定性和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从...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多视角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技术路线

变化图,车速,变化图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图2-12019年第一季度三市日均车速变化图数据来源:《2019年第1季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3)空间特征:逐渐扩散我国的交通拥堵最初从一线城市开始产生,比如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而后二线城市如济南、西安、大连等城市拥堵情况愈发严重甚至赶超一线城市,比如济南在近几年多次成为全国首堵。目前,我国一线城市拥堵指数增幅放缓,但部分二线城市的拥堵程度却在上升,总体而言拥堵增长速度趋于平缓,但拥堵情况依然严重。我国的交通拥堵在空间上不断扩散,呈现出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由“点”到“线、面”蔓延的特征。2.2.2不同类型城市拥堵特征(1)拥堵差异性我国的交通拥堵既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共性,也因为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和城市建设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城市或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拥堵也表现出不同特征。表2-5不同类型城市交通拥堵特征比较拥堵特征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大中型城市中小型城市拥堵路段高速公路与快速路交叉口附近路段、交织区,中心干道重要主、次干道交织区,老城区干道重要主干道,交织区,老城区干道老城区干道拥堵空间几乎全部中心城区,郊区、卫星城中心区,市中心与市区外围衔接处、市区外围与郊区衔接处市中心大部分地区,郊区重要地段,市区与郊区衔接处市中心繁华地区老城区繁华地区拥堵交通方式组成以小汽车、路面公交车为主,城市外围地区有部分客运车辆、货运车辆,市中心商业区为非机动车、社会车辆、路面公交混行与特大城市相似市区小汽车、货运车辆、非机动车、摩托车混行老城区小汽车、非机动车、摩托车、三轮车混行拥堵强度拥堵持续

地图,地图,比例,公共交通


第二章我国城市交通拥堵发展与特征分析13(2)居民出行差异性表2-6是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不同出行方式对比,从表中可知,特大城市及大城市公共交通比例最大,小汽车出行比例次之;大中城市公共交通比例比特大城市低,电动车及慢行交通比例较大。由此可知,不同类型城市交通结构和居民出行表现不同的特征。表2-6不同规模城市出行方式比例构成城市调查年份日均出行次数(次/人)非农人口(万人)不同城市方式出行比例(%)公共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自行车步行合计上海市20092.23192025.220.015.213.426.2100广州市20052.2599431.721.49.3—37.6100南京市20092.5781024.446.895.6337.6125.43100长沙市20072.7338437.910.818.65.127.6100郑州市20072.8839612.010.020.027.031.0100常州市20042.5421714.430.934.2—20.5100宁波市20122.3422621.817.926.19.125.1100岳阳市20102.6510622.128.449.5——100注:表中数据来自各城市相应年份居民出行调查从表中可看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共交通出行和小汽车出行比例会增加,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比例会降低,居民出行次数随之减小,这一规律与国外城市是类似的。2.3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现状2.3.1道路交通拥堵现状根据2018年度百度和高德地图等大数据平台发布的《中国交通城市报告》和《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等资料以及相关学者和机构的研究,2018年全国361城市中,有61%的城市通勤高峰时处于缓行状态,有13%的城市处于拥堵状态,26%的城市不受通勤拥堵威胁。与2017年相比全国62%的城市拥堵同比下降,27%的城市同比基本持平,有11%的城市拥堵呈现上涨。图2-22018年全国拥堵地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效用研究[J]. 杨浩雄,孔丹.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7(06)
[2]个体感知视角下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及其群体差异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王振坡,薛珂,王丽艳,宋顺锋.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7)
[3]拥堵道路网的静态交通流非均衡分配方法[J]. 岳昊,刘晓玲,孟晓雨,李梅.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7(03)
[4]基于速度感知差异性的交通拥堵评价分析[J]. 冶志良,李浩.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6(06)
[5]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交通拥堵程度评价[J]. 陈洪昕,崔健,张佐,姚丹亚.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6]城市交通拥堵的博弈论分析和解决对策[J]. 尹耀辰.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6(02)
[7]拥挤收费实施效果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 廖略伶,彭宏勤,宋子杭.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5(05)
[8]基于地点车速的路段交通拥堵指数计算方法[J]. 宋志洪,江金凤,尹少东,梁子君.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5(15)
[9]国内外交通拥堵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研究[J]. 郑淑鉴,杨敬锋.  公路与汽运. 2014(01)
[10]不同路网形态下城市交通拥堵特性分析[J]. 刘有军,田聪.  中国公路学报. 2013(01)

博士论文
[1]城市道路拥堵状态下驾驶人生理及换道特性研究[D]. 漆巍巍.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D]. 李颖.大连海事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城市主干路交通拥堵预测方法研究[D]. 张富强.长安大学 2015
[2]城市用地布局对交通拥堵影响的实证研究[D]. 信欣.复旦大学 2012
[3]公交车站附近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模型研究与特性分析[D]. 宋玉鲲.北京交通大学 2009
[4]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道路交通关系研究[D]. 阳丹.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23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123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