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叠合梁组合效应与剪力键抗剪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钢混叠合梁组合效应与剪力键抗剪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现代工程实践中,钢混组合结构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大跨度斜拉桥领域,钢混叠合梁以其重量轻、施工简单、造价合理等优势已被大量工程所采用。钢混叠合梁通过剪力键将混凝土与钢梁连接成整体,使得它们共同工作,而剪力键则主要承担二者之间的剪力,防止钢梁与混凝土之间出现滑移。本文主要针对“上”字型钢混叠合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剪力键的抗剪性能一般可通过推出试验得到。本文将在现有推出试验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合理的材料本构关系,考虑材料非线性影响,建立基于试验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试件的受力机理及破坏过程,计算比较试验值与有限元计算值的差异。在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混凝土强度、栓钉直径、杆长来对比分析栓钉剪力键的抗剪性能,得出影响栓钉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并证明在线弹性阶段,栓钉和混凝土滑移较小(0.1mm内),连接可靠。(2)以贵州乌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开展针对“上”字型钢混叠合梁的组合效应研究。选取主跨跨中、L/8和L/4梁段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 CIVIL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并提取出在恒载和活载最大弯矩工况下的单元内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过渡模型,得到施加在局部模型上的边界条件、外荷载和端部内力。最后采用MIDAS FEA建立主跨跨中、L/8和L/4节段的局部模型,分析不同荷载工况下桥面板的受力机理和剪力滞效应,计算出桥面板有效宽度系数在0.586~0.994之间。
【关键词】:“上”字型钢混叠合梁 斜拉桥 推出试验 剪力滞 有效分布宽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1;U448.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引言9-10
- 1.2 钢混组合结构的应用及发展10-13
- 1.2.1 钢混组合结构在桥梁中的应用10-12
- 1.2.2 钢混组合结构的发展12-13
- 1.3 剪力键的分类及发展13-17
- 1.3.1 剪力键的分类13-15
- 1.3.2 剪力连接件的发展15-17
- 1.4 问题的提出17-18
- 1.5 本文的工程背景18-19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19-21
- 第二章 钢混叠合梁结构分析理论21-35
- 2.1 栓钉剪力连接件受力机理及破坏形态21-22
- 2.2 钢混叠合梁的作用机理22-23
- 2.3 钢混叠合梁的弹性分析方法23-26
- 2.4 桥面板的剪力滞和有效分布宽度26-30
- 2.4.1 有效分布宽度和剪力滞系数的计算方法27-28
- 2.4.2 各国规范中对翼缘有效分布宽度的规定28-30
- 2.5 钢梁与混凝土桥面板的滑移30-32
- 2.5.1 滑移的基本概念30-31
- 2.5.2 栓钉的荷载-滑移曲线31-32
- 2.6 栓钉的抗剪承载力计算32-33
- 2.7 本章小结33-35
- 第三章 推出试验及栓钉抗剪性能研究35-53
- 3.1 推出试验方案35-38
- 3.2 推出试验结果38
- 3.3 推出试验的有限元计算38-46
- 3.3.1 有限元软件选用39
- 3.3.2 材料本构关系及本构模型的选取39-41
- 3.3.3 推出试验模型建立41-46
- 3.4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栓钉抗剪性能分析46-52
- 3.4.1 MIDAS FEA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46-48
- 3.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48-50
- 3.4.3 栓钉抗剪性能影响因素分析50-52
- 3.5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钢混叠合梁组合效应研究53-86
- 4.1 三种典型截面的剪力滞效应分析53-57
- 4.2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57-67
- 4.3 过渡模型的建立67-73
- 4.4 基于局部模型的剪力滞效应分析73-85
- 4.4.1 模型中采用的基本假定74
- 4.4.2 空间局部模型的建立74-76
- 4.4.3 计算结果分析76-85
- 4.5 本章小结85-86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86-88
- 5.1 结论86-87
- 5.2 展望87-88
- 致谢88-89
- 参考文献89-92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智刚;叶见曙;邹黎琼;陈兴;;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变形灰关联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年02期
2 李钊;吴迪;;钢-砼叠合梁的施工技术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8期
3 揭敏;自由叠合梁中的弯矩计算[J];力学与实践;1995年04期
4 朱尔玉;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裂缝控制[J];建筑结构;2000年01期
5 谢迪光,钟鸣;预应力叠合梁板结构在某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0年12期
6 Chun Wee Yap;Gin Boay Chai;;叠合梁屈曲的分析与数值研究[J];钢结构;2008年02期
7 文善任;宋伟香;龙小湖;;叠合梁的应力分布实验[J];山西建筑;2009年20期
8 杨云俊;薛伟辰;;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静力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9 万超;汪学谦;;大型有限元计算在叠合梁安装中的应用[J];建材世界;2010年01期
10 杨维国;许红叶;赵建昌;;新旧混凝土叠合梁考虑收缩徐变影响的当量荷载法[J];结构工程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涛;亓路宽;;钢-砼叠合梁接合部受力特性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2 洪锦;;钢箱—混凝土叠合梁设计探讨[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3 孙勇;刘福胜;何风亭;孙明霞;李永超;;体外预应力在混凝土叠合梁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菊华;钱应平;李厚民;;不同形式叠合梁的应力分析[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学会、武汉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8年
5 董长春;赵伟;;某匝道桥叠合梁与钢箱梁方案对比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十)——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熊丹安;;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抗剪性能研究[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7 孙勇;刘福胜;张耀军;;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变形与裂缝宽度计算方法[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东松;;石家庄铁路编组站三场高架桥钢箱叠合梁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199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志恒;陆春阳;;钢筋砼连续叠合梁内力重分布及调幅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10 徐礼华;彭少民;丁仕苗;许成祥;;无腹筋钢纤维砼叠合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梦琪;龙川大桥钢混叠合梁吊装完成[N];阳泉日报;2014年
2 冯梦琪;龙川大桥开始吊装[N];阳泉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丹;双材料叠合梁的应力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俊;混凝土叠合梁梁端结合面受剪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6年
3 周密;钢混叠合梁组合效应与剪力键抗剪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兴兴;钢混叠合梁在连续梁桥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5 李卫卫;钢筋混凝土叠合梁变形与裂缝的数值模拟[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年
6 张彦林;钢—混凝土连续叠合梁桥裂缝宽度与控制技术的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7 孙勇;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受力性能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曾垂军;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受弯性能及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汤尚明;叠合梁加固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承载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袁海梅;新型叠合梁的抗弯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钢混叠合梁组合效应与剪力键抗剪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17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