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
发布时间:2021-06-17 04:03
随着我国将高速铁路建设纳入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规划,许多城市之间已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部分大、中型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已开通运营,高速铁路网络逐步形成。目前,需要结合现有铁路网的规划,并以长期规划为目标,建立适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成网条件下的旅客列车组织方法,以利于资源合理利用,从而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因此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与优化成了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在满足广大市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旅客服务质量与水平。本文在分析与借鉴国内外有关成网条件下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相关问题的现有研究基础上,对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进行分析;根据网络平台所公布的各类有关高速铁路运输数据,进行客流量的确定与客流分析,对客流性质、客流分布、客流特点与客流消费水平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根据不同站点客流需求与线路等级进行客流分配;基于成网条件下列车开行起讫点、运行径路、列成等级、开行对数及经停车站等问题,提出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规划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成网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设计的通行能力、运能及服务质量等约束;最后以广州、上海、北京三个呈网状结构的高速铁路节点为起讫点,结合客流预测...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4-2018年全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5-1.3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图本论文根据铁路运输组织理论、最优化理论等方法对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在假定条件下以小规模路网为背景建立开行方案模型并求解。本文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如图1.2所示。图1.2主要理论研究内容示意图本文分为6章进行阐述。第一章: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并分析当前有关成网条件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研究现状与我国路网的发展规划与发展前景。进而阐述本文研究内容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最后,对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第二章:对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进行概述,详细介绍了在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选择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确定原则与应用模式。论述成网条件下列车运输组织方法。第三章:对高速铁路客运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详细分析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环境,并分析了客运需求的种类,分别对客运需求层次化与客运需求特性进行细分,最后对客流组织所遵循的原则与理念进行说明。
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16-第四章:概述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研究内容,阐述了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原则,并对影响编制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后,介绍了高速铁路客运列车的编制流程。第五章:建立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使用经典遗传算法对该非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网状节点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本论文所提出的优化模型的有效性。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3所示:图1.3论文技术路线图
本文编号:3234426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4-2018年全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5-1.3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图本论文根据铁路运输组织理论、最优化理论等方法对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在假定条件下以小规模路网为背景建立开行方案模型并求解。本文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如图1.2所示。图1.2主要理论研究内容示意图本文分为6章进行阐述。第一章: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并分析当前有关成网条件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研究现状与我国路网的发展规划与发展前景。进而阐述本文研究内容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最后,对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第二章:对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进行概述,详细介绍了在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选择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确定原则与应用模式。论述成网条件下列车运输组织方法。第三章:对高速铁路客运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详细分析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环境,并分析了客运需求的种类,分别对客运需求层次化与客运需求特性进行细分,最后对客流组织所遵循的原则与理念进行说明。
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16-第四章:概述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研究内容,阐述了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原则,并对影响编制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后,介绍了高速铁路客运列车的编制流程。第五章:建立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使用经典遗传算法对该非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网状节点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本论文所提出的优化模型的有效性。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3所示:图1.3论文技术路线图
本文编号:3234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23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