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高寒地区Evotherm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1-07-05 13:16
  近年来,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沥青路面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中,热拌沥青混合料具有强度高、路用性能优良而普遍应用,但其拌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刺鼻的气味,能耗也相对较大。热拌沥青混合料虽然普遍应用,但其在高寒地区应用却受地理位置和环境的限制,本课题目依托G219新藏公路对Evotherm温拌沥青混合料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通过进行室内试验的研究,初步确定Evotherm温拌剂最佳掺量为1%,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4.9%,确定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为125℃,成型温度为115℃,并分别检验了相同条件下的温拌沥青混合料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温拌沥青混合料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比、冻融劈裂抗拉强度、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均满足JTG F40-2004的要求,且温拌沥青混合料比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比、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动稳定度、低温弯曲破坏应变分别提高了5.2%、2.5%、10%、2.5%。根据室内试验指导实体工程,在国道G219新藏公路铺筑试验路段,经过对比与检验,常规热拌沥青混合料压实度不能达到规范及工程质量要求,Evotherm温拌沥...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寒地区Evotherm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及应用


热拌沥青混合料出料

沥青混合料,有害气体,混合料,拌合


图 1.2 温拌沥青混合料出料表 1.2 混合料在拌合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放气体 单位 热拌沥青混合料 温拌沥青混合料 温拌后下降CO2 % 2.5 1 60NOx mg/m3146 40 72.6 SO2 mg/m313.3 3.3 75.2 g/m349.7 25.6 47.9表 1.3 混合料在摊铺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放体 单位 热拌沥青混合料 温拌沥青混合料 温拌后下降 mg/m321.1 1.7 91.9 mg/m319.5 0.581 97 ug/m30.0944 0.0187 80.2

乳化过程,成坑,沥青,粘结力


再在水的作用下,基层中的粉煤灰、石灰等便会变成稀泥,通过集料剥离的位置,向上翻浆,最终导致路面的网裂,形成坑槽。图4.1 沥青在外界条件下起泡成坑乳化过程(2)粘结力的损失。一般粘结力的表现形式为,在集料与沥青组成的混合料,其在外界荷载的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沥青路面车辙病害防治措施探讨[J]. 金文忠.  中国标准化. 2018(20)
[2]温拌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碳排放量对比实例研究[J]. 张旭.  中国市政工程. 2018(05)
[3]绿色道路技术节能减排量化分析[J]. 李玉梅,周春雨,刘柳.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8(07)
[4]温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 高秀美.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32)
[5]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方法的验证研究[J]. 汲平,徐朝.  石油沥青. 2017(04)
[6]温拌沥青混合料在沥青路面中的适用性分析[J]. 李小平.  路基工程. 2017(02)
[7]青海省高寒地区温拌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J]. 赵吉明,李强.  现代交通技术. 2016(05)
[8]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防治措施探讨[J]. 白爱萍.  山西建筑. 2016(18)
[9]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形成机理及预防措施[J]. 朴福明.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5(04)
[10]温拌沥青混合料在高寒地区道路中的应用[J]. 陈望平,富志鹏.  山东交通科技. 2014(05)

博士论文
[1]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刘建勋.长安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温拌沥青技术在沥青路面施工中应用的研究[D]. 陈宣化.长安大学 2017
[2]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温拌效果及路用性能研究[D]. 李伟.南京理工大学 2014
[3]基于低温性能的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 陈俊青.长安大学 2013
[4]高寒区缓粘型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 韩之栋.长安大学 2012
[5]新疆地区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D]. 苏明.新疆大学 2011
[6]温拌沥青改性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D]. 王恕超.长安大学 2010
[7]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温拌效果研究[D]. 田世亮.长安大学 2010
[8]沥青材料的组分与粘度试验分析[D]. 蔡婷.长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66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266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1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