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无线网络中智能车路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06:38
随着政府交通战略的变革、交通管理理念的革新、交通事故发生率的持续增长,智能车路系统逐渐成为智能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智能车路系统运用多种关键技术采集车辆、道路、行人及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车载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辆、道路及交通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在提高车辆安全性能、提升交通运输系统服务质量、优化交通控制策略和保障出行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无线传输技术在车辆环境中的应用存在局限性,多种定位技术对于高速运动车辆以及复杂应用环境的定位精度较低,车辆高速无线自组织网络构建和车辆高速实时精准定位技术是目前智能车路系统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提出智能车路系统的概念模型,对智能车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关键技术进行阐述。通过比较多种无线通信技术,选取车载环境下的无线接入技术(IEEE 802.11p协议),设计了车辆高速无线自组织通信网络平台,以实现车辆、道路、行人以及环境之间的实时通信为目标,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可靠的、全面的车辆运动参数、道路状况、天气环境等综合服务信息。通过车辆高速无线自组织网络性能测试,分析了路侧中继器、车辆行驶速度和车辆相对距离对车辆无线通...
【文章来源】: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技术路线
智能车路系统的后台综合服务器旨在为车辆提供诸如道路状态信息、、道路环境基础信息乃至增值服务信息等信息,这些信息主要通过路侧智路通信模式传输给周围车辆,有效地节省车载智能终端的存储空间和工作能车路系统关键技术能车路系统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导航定位、无线通信、传感器检测、智能觉、网络传输、人工智能以及系统集成等多种复杂技术实现高速无线自组车辆高速实时精准定位系统、车辆自身状态及周围环境感知系统、车载智后台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如图 2-2 所示,智能车路系统运用的关键技术车身份标识关键技术、车辆高速无线自组织通信关键技术、车辆高速实时、车辆运行状态与周边道路交通环境实时检测技术、道路实体环境信息感知制最优化运行决策技术。本课题将重点针对车辆高速无线自组织通信关键速实时精准定位技术展开研究。A车辆高速无线自组织网络平台
准体系中的重要元素,是整个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基石。通信技术,基于车辆间与车辆与道路间的高效实时数据传智能交通系统中提供车车/车路间的无线数据传输服务。不停车收费等特殊服务提供可靠地保障,并保证了数据通,确保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34]。无线通信设备,主要包含路侧设备(Road Side Terminal,oard Terminal,简称 OBT)两部分,通过路侧设备和车载技术实现道路与车辆之间的信息交互。图 3-3 所示为专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 刘小明,何忠贺. 自动化博览. 2015(01)
[2]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车路协同仿真系统[J]. 樊瑶,褚燕利. 公路. 2014(10)
[3]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J]. 贾鹏,冯明月,张志超.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 (02)
[4]交通堵塞带来的损失有多大?[J]. 罗茜. 百科知识. 2013(06)
[5]多基站GPS差分定位在航标遥测遥控中应用[J]. 鲁照权,陈芹,朱敏,毛羽. 通信技术. 2012(06)
[6]基于IEEE 802.11p/1609标准的路车互联网的初步实现[J]. 金纯,徐洪刚,魏星,罗志峰,何山.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11)
[7]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综述[J]. 朱存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11)
[8]一种基于RFID的区域实时定位系统布局[J]. 宋伟宁,张彦仲,邵定蓉,李署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1(09)
[9]基于仿真的IEEE802.11p在车路协同中的适应性研究[J]. 黄罗毅,吴志周,杨晓光,王吟松.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1(03)
[10]车载自组织网络的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研究[J]. 杨琼,沈连丰. 中兴通讯技术. 2011(03)
博士论文
[1]城市交通中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方法研究[D]. 王科.湖南大学 2013
[2]无线Ad hoc网络路由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彭永祥.电子科技大学 2013
[3]基于无源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实时定位系统的研究[D]. 熊廷文.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WAVE协议栈下的无线定位研究与实现[D]. 王燕科.广东工业大学 2014
[2]智能交通车路协同系统数据交互方式设计与验证[D]. 邹枫.北京交通大学 2014
[3]基于WAVE协议栈的车联网通信终端研究及定位系统实现[D]. 谢鹏.华南理工大学 2013
[4]RFID传感网络实时三维定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高锐.广东工业大学 2013
[5]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节能与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徐尉.南京邮电大学 2013
[6]车载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技术研究[D]. 钟浩燃.山东大学 2013
[7]车联网中车辆定位及其优化技术研究[D]. 李文娟.南京邮电大学 2013
[8]面向车联网的车载智能终端研究与实现[D]. 张立成.长安大学 2012
[9]车载自组织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嘉.电子科技大学 2012
[10]Ad hoc无线自组网的研究[D]. 刘涛.江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15016
【文章来源】: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技术路线
智能车路系统的后台综合服务器旨在为车辆提供诸如道路状态信息、、道路环境基础信息乃至增值服务信息等信息,这些信息主要通过路侧智路通信模式传输给周围车辆,有效地节省车载智能终端的存储空间和工作能车路系统关键技术能车路系统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导航定位、无线通信、传感器检测、智能觉、网络传输、人工智能以及系统集成等多种复杂技术实现高速无线自组车辆高速实时精准定位系统、车辆自身状态及周围环境感知系统、车载智后台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如图 2-2 所示,智能车路系统运用的关键技术车身份标识关键技术、车辆高速无线自组织通信关键技术、车辆高速实时、车辆运行状态与周边道路交通环境实时检测技术、道路实体环境信息感知制最优化运行决策技术。本课题将重点针对车辆高速无线自组织通信关键速实时精准定位技术展开研究。A车辆高速无线自组织网络平台
准体系中的重要元素,是整个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基石。通信技术,基于车辆间与车辆与道路间的高效实时数据传智能交通系统中提供车车/车路间的无线数据传输服务。不停车收费等特殊服务提供可靠地保障,并保证了数据通,确保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34]。无线通信设备,主要包含路侧设备(Road Side Terminal,oard Terminal,简称 OBT)两部分,通过路侧设备和车载技术实现道路与车辆之间的信息交互。图 3-3 所示为专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 刘小明,何忠贺. 自动化博览. 2015(01)
[2]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车路协同仿真系统[J]. 樊瑶,褚燕利. 公路. 2014(10)
[3]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J]. 贾鹏,冯明月,张志超.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 (02)
[4]交通堵塞带来的损失有多大?[J]. 罗茜. 百科知识. 2013(06)
[5]多基站GPS差分定位在航标遥测遥控中应用[J]. 鲁照权,陈芹,朱敏,毛羽. 通信技术. 2012(06)
[6]基于IEEE 802.11p/1609标准的路车互联网的初步实现[J]. 金纯,徐洪刚,魏星,罗志峰,何山.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11)
[7]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综述[J]. 朱存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11)
[8]一种基于RFID的区域实时定位系统布局[J]. 宋伟宁,张彦仲,邵定蓉,李署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1(09)
[9]基于仿真的IEEE802.11p在车路协同中的适应性研究[J]. 黄罗毅,吴志周,杨晓光,王吟松.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1(03)
[10]车载自组织网络的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研究[J]. 杨琼,沈连丰. 中兴通讯技术. 2011(03)
博士论文
[1]城市交通中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方法研究[D]. 王科.湖南大学 2013
[2]无线Ad hoc网络路由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彭永祥.电子科技大学 2013
[3]基于无源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实时定位系统的研究[D]. 熊廷文.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WAVE协议栈下的无线定位研究与实现[D]. 王燕科.广东工业大学 2014
[2]智能交通车路协同系统数据交互方式设计与验证[D]. 邹枫.北京交通大学 2014
[3]基于WAVE协议栈的车联网通信终端研究及定位系统实现[D]. 谢鹏.华南理工大学 2013
[4]RFID传感网络实时三维定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高锐.广东工业大学 2013
[5]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节能与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徐尉.南京邮电大学 2013
[6]车载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技术研究[D]. 钟浩燃.山东大学 2013
[7]车联网中车辆定位及其优化技术研究[D]. 李文娟.南京邮电大学 2013
[8]面向车联网的车载智能终端研究与实现[D]. 张立成.长安大学 2012
[9]车载自组织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嘉.电子科技大学 2012
[10]Ad hoc无线自组网的研究[D]. 刘涛.江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15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31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