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者选择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10:11
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出行选择作为城市交通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目前已有的很多相关研究都是在期望效用理论框架下开展,认为出行者是掌握全部出行信息的完全理性人,但现实生活中出行者无法掌握所有交通信息,实际的决策也不一定是最合理的。出行者的实际出行决策受到自身的多种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在实际出行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表现出非理性人的特征,不符合期望效用理论的相关假设。前景理论能够很好的体现出行者的多种风险偏好,在不确定环境下的适用性已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通过分析对比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的原理和适用情景,选择构建基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型。本文首先阐述出行选择问题的基本内容,分析出行决策的一般流程,结合城市出行的交通环境,按类别分析各种可选交通方式的特点及适用场景,并对出行过程中出行者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及内部、外部影响因素对决策过程的影响作用进行全面分析。为便于研究,按照出行者的个人属性特征和出行目的等因素将出行者人群进行分类。接着确定了出行选择模型的层次结构,即先选择出行方式后选择路径的模型结构。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在繁杂的影响因素中筛选...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9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亚健康排名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66个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相比2018年同期增加8个;其中有1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现象
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者选择行为研究-2-堵路段里程比”、“空间-常发拥堵路段里程比”、“效率-高峰平均速度”等六项交通运行指标组成的“交通健康指数”综合评价方法来描述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的健康程度,如图1.1所示。该指数值越大表明交通运行状况越健康。从交通健康指数排名来看,广州健康指数最低,TOP10中南北方城市各占一半。西宁、哈尔滨的上榜可以说明,交通亚健康状况不仅发生在人口稠密的超大型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内陆城市也存在严重的拥堵现象。另外,高德地图还按照高峰拥堵延时指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我国拥堵情况最为严重的城市进行了拥堵指数排名,如图1.2所示。图1.2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高峰行程延时指数排名统计结果显示,除了重庆以外,“堵城”榜上其余的9个都是北方城市,由此可以看出,南方城市的道路建设体系正在和北方城市拉开距离。此外,汽车保有量远低于北京的哈尔滨市却存在着比北京更为严重的拥堵现象。这进一步说明了,决定一个城市是否拥堵的因素不完全是汽车保有量,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配备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5-时到达,多数选择运行时间固定、价格在自己可接受范围内的交通方式;对于逛街、购物等目的的休闲出行,由于出行者对时间的敏感度有所降低,各种出行方式的分担率相差不明显;在进行社交和商务出行等情景下,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私家车、出租车等私密性较高且快捷的出行方式。②出发时间及行程耗时出行时刻不同,出行者所处的交通环境也不相同,即交通系统的运行指数有所差异,会导致通过相同路段的时间不同。以北京市为例,2019年第二季度北京市交通运行指数日变化如图2.2所示。出行者为行程预留不同的时间,当预留出行时间小于一般出行时间时,出行者为了准时到达目的地,可能会优先考虑速度快捷、费用偏高的出行方式;当预留时间充裕时,很大一部分出行者会优先考虑出行成本,在确保准时到达的前提下选择费用较低的出行方式。图2.2北京市交通运行指数日变化行程耗时指整个出行过程消耗的总时间,通常包括候车时间、乘车时间、中转换乘时间及步行时间等。行程耗时主要受到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和城市路况条件等因素的影响。③出行距离市内出行主要分为短程和中远程出行,不同出行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出行者的出行决策,各种交通方式对应的合理出行距离如图2.3所示。对于短程出行来说,可视出行者的体力和预留时间的长短采用步行、单车等出行方式;私家车和出租车则更适合中远程出行,快捷方便,耗时较短。相比之下,公交和地铁可做到短程和中远程兼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NL-累计前景理论的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研究[J]. 马书红,周烨超,张艳.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9(04)
[2]基于前景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出行方式选择[J]. 石修路.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8(03)
[3]基于前景理论的大学生出行方式选择[J]. 韩鹏,王吉栋,丰海宽,姚志洪.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7(03)
[4]居民出行链、出行方式与出发时间联合选择的交叉巢式Logit模型[J]. 杨励雅,李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5]交通流演化动力学研究的一般框架及性质分析[J]. 陈星光. 管理科学学报. 2015(06)
[6]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出行风险分析[J]. 甘佐贤,陈红,冯微,邓亚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4(04)
[7]具有异质参考点的多用户网络均衡模型[J]. 田丽君,黄海军,许岩. 管理科学学报. 2014(07)
[8]基于前景理论的地铁/公交出行路径选择模型[J]. 赖见辉,陈艳艳,张伟伟,吴德仓.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4(04)
[9]基于前景理论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分析[J]. 罗清玉,吴文静,贾洪飞,胡鹏飞.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02)
[10]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路径选择行为[J]. 夏金娇,隽志才,高晶鑫. 公路交通科技. 2012(04)
博士论文
[1]基于出行者行为的信息发布策略对城市拥堵治理的影响机制探究[D]. 徐若然.华中科技大学 2018
[2]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者风险条件下路径选择行为研究[D]. 王光超.天津大学 2016
[3]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路径选择行为研究[D]. 张波.上海交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考虑风险规避的路径选择模型研究[D]. 瞿卫东.吉林大学 2018
[2]考虑出发时间选择的网络交通流演化研究[D]. 陈文思.福州大学 2018
[3]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 李燕.大连交通大学 2017
[4]前景理论下路径选择行为参考点选取问题研究[D]. 褚耀程.西南交通大学 2017
[5]基于有限理性的城市居民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建模研究[D]. 樊春霞.重庆交通大学 2017
[6]考虑交通信息影响基于前景理论的居民出行选择行为研究[D]. 赵丽娜.新疆大学 2017
[7]基于差异化分类的出行联合决策模型研究[D]. 王韩麒.长安大学 2017
[8]基于有限理性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D]. 刘美琪.北京建筑大学 2016
[9]基于前景理论的逐日出行行为研究[D]. 代炯.武汉科技大学 2016
[10]考虑出行成本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 米均.西南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49694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9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亚健康排名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66个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相比2018年同期增加8个;其中有1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现象
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者选择行为研究-2-堵路段里程比”、“空间-常发拥堵路段里程比”、“效率-高峰平均速度”等六项交通运行指标组成的“交通健康指数”综合评价方法来描述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的健康程度,如图1.1所示。该指数值越大表明交通运行状况越健康。从交通健康指数排名来看,广州健康指数最低,TOP10中南北方城市各占一半。西宁、哈尔滨的上榜可以说明,交通亚健康状况不仅发生在人口稠密的超大型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内陆城市也存在严重的拥堵现象。另外,高德地图还按照高峰拥堵延时指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我国拥堵情况最为严重的城市进行了拥堵指数排名,如图1.2所示。图1.2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高峰行程延时指数排名统计结果显示,除了重庆以外,“堵城”榜上其余的9个都是北方城市,由此可以看出,南方城市的道路建设体系正在和北方城市拉开距离。此外,汽车保有量远低于北京的哈尔滨市却存在着比北京更为严重的拥堵现象。这进一步说明了,决定一个城市是否拥堵的因素不完全是汽车保有量,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配备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5-时到达,多数选择运行时间固定、价格在自己可接受范围内的交通方式;对于逛街、购物等目的的休闲出行,由于出行者对时间的敏感度有所降低,各种出行方式的分担率相差不明显;在进行社交和商务出行等情景下,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私家车、出租车等私密性较高且快捷的出行方式。②出发时间及行程耗时出行时刻不同,出行者所处的交通环境也不相同,即交通系统的运行指数有所差异,会导致通过相同路段的时间不同。以北京市为例,2019年第二季度北京市交通运行指数日变化如图2.2所示。出行者为行程预留不同的时间,当预留出行时间小于一般出行时间时,出行者为了准时到达目的地,可能会优先考虑速度快捷、费用偏高的出行方式;当预留时间充裕时,很大一部分出行者会优先考虑出行成本,在确保准时到达的前提下选择费用较低的出行方式。图2.2北京市交通运行指数日变化行程耗时指整个出行过程消耗的总时间,通常包括候车时间、乘车时间、中转换乘时间及步行时间等。行程耗时主要受到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和城市路况条件等因素的影响。③出行距离市内出行主要分为短程和中远程出行,不同出行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出行者的出行决策,各种交通方式对应的合理出行距离如图2.3所示。对于短程出行来说,可视出行者的体力和预留时间的长短采用步行、单车等出行方式;私家车和出租车则更适合中远程出行,快捷方便,耗时较短。相比之下,公交和地铁可做到短程和中远程兼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NL-累计前景理论的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研究[J]. 马书红,周烨超,张艳.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9(04)
[2]基于前景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出行方式选择[J]. 石修路.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8(03)
[3]基于前景理论的大学生出行方式选择[J]. 韩鹏,王吉栋,丰海宽,姚志洪.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7(03)
[4]居民出行链、出行方式与出发时间联合选择的交叉巢式Logit模型[J]. 杨励雅,李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5]交通流演化动力学研究的一般框架及性质分析[J]. 陈星光. 管理科学学报. 2015(06)
[6]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出行风险分析[J]. 甘佐贤,陈红,冯微,邓亚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4(04)
[7]具有异质参考点的多用户网络均衡模型[J]. 田丽君,黄海军,许岩. 管理科学学报. 2014(07)
[8]基于前景理论的地铁/公交出行路径选择模型[J]. 赖见辉,陈艳艳,张伟伟,吴德仓.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4(04)
[9]基于前景理论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分析[J]. 罗清玉,吴文静,贾洪飞,胡鹏飞.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02)
[10]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路径选择行为[J]. 夏金娇,隽志才,高晶鑫. 公路交通科技. 2012(04)
博士论文
[1]基于出行者行为的信息发布策略对城市拥堵治理的影响机制探究[D]. 徐若然.华中科技大学 2018
[2]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者风险条件下路径选择行为研究[D]. 王光超.天津大学 2016
[3]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路径选择行为研究[D]. 张波.上海交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考虑风险规避的路径选择模型研究[D]. 瞿卫东.吉林大学 2018
[2]考虑出发时间选择的网络交通流演化研究[D]. 陈文思.福州大学 2018
[3]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 李燕.大连交通大学 2017
[4]前景理论下路径选择行为参考点选取问题研究[D]. 褚耀程.西南交通大学 2017
[5]基于有限理性的城市居民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建模研究[D]. 樊春霞.重庆交通大学 2017
[6]考虑交通信息影响基于前景理论的居民出行选择行为研究[D]. 赵丽娜.新疆大学 2017
[7]基于差异化分类的出行联合决策模型研究[D]. 王韩麒.长安大学 2017
[8]基于有限理性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D]. 刘美琪.北京建筑大学 2016
[9]基于前景理论的逐日出行行为研究[D]. 代炯.武汉科技大学 2016
[10]考虑出行成本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 米均.西南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49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34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