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省高等级公路迅速发展。2013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首超3000公里,达3281公里,已经进入存量维护和新建并举的时代,进入大修期的项目正在迅速增加。可以预计,沥青路面特别是重载道路大中修涉及的路面深度会明显偏大,旧料的处置和利用将成为大中修方案无法避免的问题。冷再生具有100%旧料再生利用的优势,而乳化沥青冷再生,因其最少添加新集料,和类似热沥青工艺的集料裹覆型再生工艺,是当前所有冷再生技术中最没有争议归入柔性再生的技术方法。可以预见,在未来沥青层再生利用总量中,乳化沥青冷再生会占据相当大的份额。本文依托“山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体系的研究”项目,采用室内试验手段分析研究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低温性能。首先概述了沥青结合料的老化与再生机理、乳化沥青的乳化机理和破乳机理以及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强度形成过程,又对RAP的变异现状进行说明,然后分析评价了旧回收料的含水率、矿料级配、含油量以及回收沥青的变异情况,同时研究了国内外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方法,通过马歇尔试验和击实试验推荐了混合料的最佳乳化沥青含量和最佳水含量。其次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低温开裂的机理以及影响沥青混合料开裂的诸多因素;对比分析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开裂性能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通过间接拉伸试验和弯曲破坏试验,分别改变乳化沥青掺量、水泥掺量和水的含量,对比分析混合料各成分含量不同时冷再生混合料低温性能;改变推荐配合比再生混合料的试验温度,对混合料试件做间接拉伸试验和弯曲破坏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破坏强度变化规律;最后借鉴Hass低温开裂的预估模型,分析了在我国的适用性,提出适合我国道路状况的低温开裂预估模型。
【关键词】:乳化沥青 冷再生 强度 配合比 低温抗裂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3
- 1.2.1 国外研究概况11-12
- 1.2.2 国内研究概况12-13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13-15
- 1.3.1 项目概况13
- 1.3.2 主要研究方法13-15
- 第二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及其强度形成分析15-22
- 2.1 常用冷再生技术及特点15-16
- 2.1.1 就地冷再生15
- 2.1.2 厂拌冷再生15-16
- 2.2 乳化沥青冷再生机理及特点16-18
- 2.2.1 沥青的老化与再生机理16
- 2.2.2 乳化沥青的乳化机理16-18
- 2.3 乳化沥青混合料强度的形成18-21
- 2.3.1 乳化沥青的乳化18
- 2.3.2 乳化沥青的破乳18-19
- 2.3.3 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19-21
- 2.4 本章小结21-22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回收料变异性研究22-29
- 3.1 变异现状分析22-24
- 3.1.1 材料来源不同引起的变异22
- 3.1.2 不同路面的结构层引起的变异22-23
- 3.1.3 回收工艺不同引起的变异23-24
- 3.2 变异性研究24-28
- 3.2.1 RAP材料中的含水率25
- 3.2.2 沥青含量变异性25
- 3.2.3 回收沥青的评价25-26
- 3.2.4 矿料级配变异性26-28
- 3.3 本章小结28-29
- 第四章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29-40
- 4.1 配合比设计方法29-31
- 4.1.1 ARRA设计方法29-30
- 4.1.2 加利福尼亚州设计方法30
- 4.1.3 Chervon设计方法30
- 4.1.4 AI设计方法30-31
- 4.1.5 我国规范的设计方法31
- 4.2 确定配合比31-39
- 4.2.1 设计流程31-32
- 4.2.2 原材料准备和基本要求32-33
- 4.2.3 级配的确定33-35
- 4.2.4 最佳含水率的确定35-36
- 4.2.5 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确定36-39
- 4.3 本章小结39-40
-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的开裂机理及影响因素40-45
- 5.1 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机理40-41
- 5.1.1 严冬期温度骤降产生的横向收缩裂缝40
- 5.1.2 温度疲劳裂缝40
- 5.1.3 反射裂缝40-41
- 5.1.4 冻缩裂缝41
- 5.1.5 综合原因产生的横向裂缝41
- 5.2 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影响因素41-44
- 5.2.1 沥青性质42
- 5.2.2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42-43
- 5.2.3 基层影响43
- 5.2.4 气温等环境因素43
- 5.2.5 应力集中的影响43-44
- 5.3 本章小结44-45
- 第六章 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评价和沥青路面的预估模型45-60
- 6.1 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45-48
- 6.1.1 间接拉伸试验(劈裂试验)45
- 6.1.2 弯曲破坏试验45
- 6.1.3 压缩试验45-46
- 6.1.4 直接拉伸试验46
- 6.1.5 蠕变试验46
- 6.1.6 应力松弛试验46-47
- 6.1.7 收缩试验47
- 6.1.8 约束试件的温度应力试验47-48
- 6.1.9 利用低频疲劳试验研究沥青路面的温度疲劳裂缝48
- 6.1.10 切口小梁弯曲试验48
- 6.2 劈裂试验结果分析48-51
- 6.3 弯曲破坏试验结果分析51-54
- 6.4 路面低温开裂预估模型与温度场预估模型54-60
- 6.4.1 Haas低温开裂预估模型54-56
- 6.4.2 低温温度场经验预估模型56-60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7.1 主要结论60-61
- 7.2 不足与展望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5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英,刘国祥,孔宪明,张玉贞;乳化沥青密度测定法刍议[J];石油沥青;2004年01期
2 鞠海莲;;乳化沥青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3 徐建祥;;浅议影响乳化沥青稳定性的因素[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7期
4 王依群;;乳化沥青在公路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年12期
5 郑云鹏;马晓谦;沙龙;;乳化沥青的形成机理及发展[J];山西建筑;2008年04期
6 王京力;肖晶晶;蒋玮;;道路用乳化沥青综述[J];山西建筑;2008年14期
7 梁志中;;中石油乳化沥青开发及标准体系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10期
8 张小平;;浅析乳化沥青的形成及分裂机理[J];科学之友;2012年12期
9 陈兴明;;乳化沥青生产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2年20期
10 康泰峰;;关于乳化沥青的生产和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伟;;试验研究道路用的乳化沥青技术[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2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学会乳化沥青学组九○年年会暨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3 宋晓燕;杜月宗;赵可;;乳化沥青及其影响因素探讨[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4 王发洲;张运华;;温度和压力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水侵蚀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申凯华;;阳离子乳化剂结构和表面活性与乳化沥青应用性能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中国市政工程学会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委员会乳化沥青学组成立和技术交流会会议纪要[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7 陈京玉;;浅谈乳化沥青在路面养护维修应用的几种施工方法[A];海南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8 秦永春;黄颂昌;徐剑;吴德龙;李向阳;;透层油应用现状及高渗透乳化沥青[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廖宇峰;;浅谈寒冷地区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施工应用[A];中铁五局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施工论文集[C];2010年
10 蒋福刚;周宝宏;严晓生;;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施工技术浅探[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七届(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然;乳化沥青砂浆成为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宠儿”[N];中国建材报;2008年
2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李欣 实习生 石慧琴;中海沥青拿到进军高铁通行证[N];泰州日报;2011年
3 通讯员 徐斌 谢天祥;建筑垃圾+乳化沥青=筑路新材料[N];东方城乡报;2009年
4 记者 宁彬 杜益军;东海牌沥青铺上沪宁高铁[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记者 罗源源;破解经营困局 科技让品牌更有分量[N];首都建设报;2011年
6 通讯员 唐德阳;中铁四局集团机电公司研制的砂浆车获7项国家专利[N];人民铁道;2010年
7 陈文琪 记者 宋迪;技术创新提升公路养护水平[N];六盘水日报;2010年
8 马素月;西宝高速“旧貌换新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9 黄婉利 杜益军;特种沥青闯过山区“鬼门关”[N];中国石化报;2013年
10 记者 罗源源;科技铺就新前景[N];首都建设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品晖;乳化沥青体系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沈凡;水泥—乳化沥青—水性环氧复合胶结钢桥面铺装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辉;矿物填料对乳化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刘彦珍;R24G型半温拌乳化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王坤;基于功能型CAC快速修复材料组成设计研究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4 李秀显;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市政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雷治仪;贵州高速公路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文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李远厂;乳化沥青—柔性纤维改性水泥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徐艳;彩色乳化沥青制备技术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郭序华;山区高速公路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陈晓露;高性能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3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