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淹没双级复式断面丁坝三维水流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淹没双级复式断面丁坝三维水流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双级复式断面丁坝在航道整治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关于其水流特性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本文通过水槽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对非淹没双级复式断面丁坝三维水流特性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分析了一级丁坝长度L_(d1)、一级丁坝高度H_(d1)、二级丁坝长度L_(d2)、弗劳德数Fr以及纵、横断面位置变化对纵、横向水面线分布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自由水面高程变化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常规单丁坝与双级复式断面丁坝作用下,自由水面高程变化的差异。(2)以数值模拟计算成果为基础,建立了丁坝上游迎水断面平均壅水高度的计算公式,并采用水槽试验实测资料对公式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较为理想;同时基于数模计算结果,推导了丁坝下游回流长度和回流宽度的计算公式。(3)阐述了L_(d1)、H_(d1)、L_(d2)、Fr对表层平面流场和坝轴线断面两级丁坝交汇区的垂线流速分布的作用规律;借助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建立了坝轴线断面阻挡流量计算公式。(4)基于水槽试验实测数据,探讨了Fr、L_(d2)对紊动概率密度、绝对紊动强度σ_(ui)、雷诺应力τ_(ij)和紊动动能E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上述4个紊动参数沿纵向、横向和垂向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复式断面丁坝 非淹没 水面形态 流速分布 紊动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17.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4
- 主要符号对照表14-17
- 第一章 绪论17-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7-18
- 1.2 研究现状18-23
- 1.2.1 丁坝的分类19
- 1.2.2 丁坝区水面形态特征研究现状19-21
- 1.2.3 丁坝区流速分布规律研究现状21
- 1.2.4 丁坝区水流紊动结构研究现状21-22
- 1.2.5 复式河道水力特性研究现状22-23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23-25
- 1.3.1 本文主要工作23-24
- 1.3.2 本文章节安排24-25
- 第二章 双级复式断面丁坝水槽试验25-44
- 2.1 试验目的及内容25
- 2.1.1 试验目的25
- 2.1.2 试验内容25
- 2.2 试验装置25-26
- 2.3 试验参数的选择与控制26-33
- 2.3.1 试验参数选择27-30
- 2.3.2 试验测点布置30-33
- 2.4 试验仪器33-34
- 2.5 小威龙流速仪测量参数设置及其影响34-43
- 2.5.1 信号强度35
- 2.5.2 相关系数35
- 2.5.3 流速范围的设置35-39
- 2.5.4 等分间距的设置39
- 2.5.5 采样频率的设置39-41
- 2.5.6 采样个数的设置41-43
- 2.5.7 水槽试验参数选取43
- 2.6 本章小结43-44
- 第三章 三维水流数学模型及其验证44-81
- 3.1 三维水流数学模型44-50
- 3.1.1 模型控制方程44-45
- 3.1.2 紊流模型45-46
- 3.1.3 数值求解46-48
- 3.1.4 定解条件48-50
- 3.2 数值计算及参数取值50-52
- 3.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50-52
- 3.2.2 参数设置52
- 3.3 数学模型的验证52-76
- 3.3.1 水位验证52-65
- 3.3.2 平面流场验证65-68
- 3.3.3 垂线流速分布验证68-76
- 3.3.4 验证小结76
- 3.4 数值模拟计算工况76-80
- 3.4.1 单因素水平的选取77
- 3.4.2 正交试验77-80
- 3.5 本章小结80-81
- 第四章 壅水和回流特性研究81-105
- 4.1 纵向水面线分布81-88
- 4.1.1 L_(d1)的影响81-83
- 4.1.2 H_(d1)的影响83-85
- 4.1.3 L_(d2)的影响85-86
- 4.1.4 Fr的影响86-88
- 4.1.5 纵断面位置的影响88
- 4.2 横向水面线分布88-95
- 4.2.1 L_(d1)的影响89-90
- 4.2.2 H_(d1)的影响90-92
- 4.2.3 L_(d2)的影响92-94
- 4.2.4 Fr的影响94-95
- 4.2.5 横断面位置的影响95
- 4.3 自由水面高程变化分布95-97
- 4.4 壅水高度计算公式97-100
- 4.5 回流长度计算公式100-102
- 4.6 回流宽度计算公式102-104
- 4.7 本章小结104-105
- 第五章 流速分布规律研究105-119
- 5.1 表层平面流场105-108
- 5.1.1 L_(d1)的影响105-106
- 5.1.2 H_(d1)的影响106-107
- 5.1.3 L_(d2)的影响107-108
- 5.1.4 Fr的影响108
- 5.2 垂线流速分布108-115
- 5.2.1 L_(d1)的影响109-110
- 5.2.2 H_(d1)的影响110-112
- 5.2.3 L_(d2)的影响112-114
- 5.2.4 Fr的影响114-115
- 5.3 阻挡流量计算公式115-117
- 5.4 本章小结117-119
- 第六章 水流紊动结构研究119-152
- 6.1 紊动概率密度119-131
- 6.1.1 Fr的影响120-123
- 6.1.2 L_(d2)的影响123-127
- 6.1.3 纵向分布规律127-128
- 6.1.4 横向分布规律128-130
- 6.1.5 垂向分布规律130-131
- 6.2 绝对紊动强度131-138
- 6.2.1 Fr的影响131-133
- 6.2.2 L_(d2)的影响133-135
- 6.2.3 纵向分布规律135-137
- 6.2.4 横向分布规律137
- 6.2.5 垂向分布规律137-138
- 6.3 雷诺应力138-145
- 6.3.1 Fr的影响138-140
- 6.3.2 L_(d2)的影响140-142
- 6.3.3 纵向分布规律142-143
- 6.3.4 横向分布规律143-144
- 6.3.5 垂向分布规律144-145
- 6.4 紊动动能145-150
- 6.4.1 Fr的影响146-147
- 6.4.2 L_(d2)的影响147-148
- 6.4.3 纵向分布规律148-149
- 6.4.4 横向分布规律149-150
- 6.4.5 垂向分布规律150
- 6.5 本章小结150-152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52-154
- 7.1 主要结论152-153
- 7.2 研究展望153-154
- 致谢154-155
- 参考文献155-159
- 在校期间科研及论文情况1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东河;;关于两种蒸发温度的双级系统[J];冷藏技术;1982年04期
2 闵志福;;氨两机配组式双级压缩产冷量表[J];冷藏技术;1983年02期
3 杨扬;双级湿煤渣粉碎机[J];新型建筑材料;2004年08期
4 刘济南;黄虎;张忠斌;陈泽民;;单、双级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的对比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年03期
5 李根宝,王公正;国产机保车使用双级压缩制冷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与胡家桢和邱世昱同志商榷[J];铁道车辆;1980年05期
6 张富成;;氨双级压缩制冷中间温度的简易计算式[J];制冷技术;1983年04期
7 张建一;宋怡梦;;单级压缩或双级压缩制冷的技术经济分析[J];低温与超导;2009年12期
8 朱祖超,王乐勤,赖纯阳,黄敦回;新型双级机械密封小流量泵的研制[J];水泵技术;1996年04期
9 陈军;李波海;;双级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性能分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3期
10 徐长富;配组双级压缩氨压机的保护装置[J];食品科技;197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金苏敏;陈建中;武文斌;;双级压缩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性能分析[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文君;刘红敏;阚安康;;不同工况条件下氨双级压缩最佳配比的确定[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臧小龙;杜垲;;双级压缩制冷中间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叶尉南;;双级压缩制冷循环中冷带负荷系统的推广应用[A];第四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2002全国气调冷库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田长青;石文星;李先庭;彦启森;;双级压缩变频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性能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万金庆;王秀芬;;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特性的新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诸琛;;双级离心式高温水源热泵设计应用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衍智;周丹;韩伟;;单机双级变频螺杆机组在速冻装置中的应用分析[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黄劲松;;氟双级多机头并联机组在冻结中的应用及设计注意事项[A];2005福建省冷藏技术研讨会论文资料集[C];2005年
10 庄友明;叶美萍;;冷库氨双级压缩制冷系统最佳工况研究[A];21世纪中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速冻食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海;双级压缩空调能效大耗电少[N];科技日报;2012年
2 通讯员 杨玲;非钻式双级箍固井有效降低固井成本[N];中国石油报;2000年
3 薛世山;单双级压缩顺序使用的热泵调与热泵热水机组[N];中国建设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洪利;CO_2跨临界双级循环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瑞芳;CO_2热泵双级冷却套管式气体冷却器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永超;变流量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系统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3 周玉宁;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供热性能模拟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镇杉;高效双级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气动优化设计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5年
5 宋祖威;农林废弃物双级催化热解及重整的优化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常亮;双级旋片真空泵内部流场分析及抽气效率分析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何理谦;双级时效对船用6082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缝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8 贾立宾;双级式光伏发电系统前级控制器参数设计与后级有源阻尼控制策略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9 原惠惠;双级压缩制冷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10 武传志;定流量与变流量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非淹没双级复式断面丁坝三维水流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3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