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步行指数和人流密度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28 12:51
  步行是最简便,最环保的出行方式,不仅能极大地缓解交通拥堵,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还能节省基建的投入。由于缺失合理便捷的街道布局及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城市居民步行出行意愿不高。因此,合理优化街道布局,提升街道可步行性,成为了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取经济社会双重效益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多次运用步行指数的评价方法来衡量城市的可步行性水平,然而都停留在对区域可步行性整体评价的层面上。本文首先通过增加评价目标、成本和现状适应性地优化了步行指数评价方法,其次利用百度地图热力图校核步行指数模型的理论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而构建出可步行性综合评价框架,最后以深圳市和南山区街道为例,验证了上述可步行性综合评价框架的可行性,并针对研究发现给出了规划上的建议。研究发现,深圳市街道步行指数最高的区域集中在其西南部,边缘区街道的步行指数值普遍高于30,大多数街道步行指数值位于5060之间(可步行性得分)。福田区、罗湖区和南山区有很高的可步行性,适宜步行出行;龙岗区、坪山新区、宝安区、龙华区和光明新区步行性一般,只有一部分的日常服务设施在步行范围内;大鹏新区和盐田区的可步...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车交通矛盾,步行环境缺失
        1.1.2 公共空间不足,环境资源紧缺
        1.1.3 城市环境恶化,低碳生活亟需
        1.1.4 城市节奏压迫,健康出行需求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解析
        1.4.1 可步行性相关概念
        1.4.2 步行指数相关概念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外发展现状
        1.5.2 国内研究动态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理论概述
    2.1 可步行性评价方法概述
    2.2 可步行性现有评价方法的对比
        2.2.1 评价方法的共同点
        2.2.2 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
        2.2.3 评价方法的优势
    2.3 步行指数评价方法的适应性优化
        2.3.1 步行指数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2.3.2 对步行指数评价方法的修正
    2.4 可步行性评价模式的确定
        2.4.1 评价框架
        2.4.2 评价对象
        2.4.3 评价现状
        2.4.4 评价可信度
        2.4.5 评价成本
    2.5 可步行性综合评价框架的具体技术手段
        2.5.1 可步行性表征维度下的评价
        2.5.2 实际步行维度下的评价
        2.5.3 可步行性回测
    2.6 数据处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圳市可步行性测度评价及结果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范围
        3.1.2 区域概况
        3.1.3 步行环境现状
    3.2 步行指数方法的可步行性测度
        3.2.1 单点步行指数和面域步行指数
        3.2.2 设施使用频率及多样性
        3.2.3 设施可步行性衰减规律
    3.3 网络分析方法的调整
    3.4 可步行性测度评价及结果分析
        3.4.1 步行指数评价
        3.4.2 深圳市可步行性测度评价概述
        3.4.3 各区域可步行性结果分析
        3.4.4 研究区域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山区街道微观观察
    4.1 街道概况
    4.2 街道可步行性综合评价
        4.2.1 街道步行指数分析
        4.2.2 街道人流密度分析
    4.3 测度结果综合评价
        4.3.1 两者匹配区域
        4.3.2 两者不匹配区域
    4.4 实地调研
        4.4.1 街道步行指数高人流密度高区域
        4.4.2 街道步行指数高人流密度低区域
        4.4.3 街道步行指数低人流密度高区域
    4.5 街道可步行性改进方法讨论
        4.5.1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4.5.2 提高公共交通网络密度
        4.5.3 小尺度路网原则
        4.5.4 高品质步行环境原则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1.1 步行指数
        5.1.2 南山区人流密度
        5.1.3 提升街道可步行性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的不足
        5.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街道步行指数的大规模评价——方法改进及其成都应用[J]. 周垠,龙瀛.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1)
[2]街道空间品质的测度、变化评价与影响因素识别——基于大规模多时相街景图片的分析[J]. 唐婧娴,龙瀛,翟炜,马尧天.  新建筑. 2016(05)
[3]北京街道活力:测度、影响因素与规划设计启示[J]. 郝新华,龙瀛,石淼,王鹏.  上海城市规划. 2016(03)
[4]基于百度热力图的中国多中心城市分析[J]. 李娟,李苗裔,龙瀛,党安荣.  上海城市规划. 2016(03)
[5]基于百度地图热力图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J]. 吴志强,叶锺楠.  城市规划. 2016(04)
[6]社区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J]. 王德,卢银桃,朱玮,张健.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2)
[7]设施POI的局部空间同位模式挖掘及范围界定[J]. 禹文豪,艾廷华,周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04)
[8]新时期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思考[J]. 周春山,金万富,史晨怡.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3)
[9]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典型住区为例[J]. 董世永,龙晨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1)
[10]基于步行指数的城市日常生活设施配置合理性评估——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J]. 吴健生,秦维,彭建,李卫锋.  城市发展研究. 2014(10)

硕士论文
[1]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及效应分析[D]. 曹恩溯.武汉大学 2017
[2]珠江新城核心区可步行性综合评价框架构建及作用机理项的定量研究[D]. 张琪.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城市广场活力构成要素的量化分析[D]. 胡敏.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基于空间句法的旧城居住型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 张玺.北京工业大学 2013
[5]城市舒适性步行系统的影响要素及其应用研究[D]. 杨观宇.华南理工大学 2012
[6]基于GIS的城市医疗设施布局研究[D]. 王成新.中南大学 2011
[7]基于OpenStreetMap的出行可达性分析与实现[D]. 陈舒燕.上海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11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411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e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