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堆积层滑坡微型桩顶刚性连接下力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5 15:13
  近年来,微型桩广泛应用于滑坡治理领域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然而在一些常年降雨量较大山区,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小中型的堆积层滑坡。由于山区地带狭窄,不平坦,滑坡体造成公路被冲断,农田被填埋等灾害。对于这些小型滑坡,使用传统的支挡结构会形成造价高,占地面积大,施工复杂等弊端,而微型桩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一些滑坡受灾区,需要对灾后道路工程进行重新修缮,由于可选择的施工场地有限,很多道路必须从滑坡体上通过,还有一些工程必须修建在潜在滑坡体上,这对于施工单位造成了很多难题。因此一些施工单位选择使用微型桩对滑坡先进行治理,然后将微型桩当做桩基础,进一步在桩顶修建生产建设道路以承担来自竖向的荷载(堆载物、车载等),这种方式无疑对微型桩的使用功能进行了延伸,使得“一桩多用”,既对滑坡进行了治理,同时又利用桩和土共同作用形成“桩基基础”承担来自上部所修建的生产道路的竖向荷载。但是在“一桩多用”这方面,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依据经验施工,而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和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作者通过国内外文献查找,发现多数文献都是关于微型桩治理滑坡的单一用途研究,而在微型桩治理... 

【文章来源】: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堆积层滑坡微型桩顶刚性连接下力学特性研究


陕南紫阳山区滑坡

堆积层,浅层,微型桩


在发明之后的几十年内,微型桩在欧洲主要应用于基础托换工程。随着 1972 年微型桩的首批专利期满后,微型桩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微型桩的应用已由最初的基础托换单一用途发展到山体滑坡治理、基坑边坡支护等多种用途,其应用非常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基坑边坡工程,路堤坝堤防治,应急抢险工程等,并依靠桩身与土的摩擦力,将上部荷载传递到地基持力层[12]。与普通大型抗滑桩相比较,微型桩属于柔性桩,单桩的抗水平剪切能力、抗弯能力以及承受竖向荷载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微型桩的发展。关于微型桩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通过物理试验,原位试验,数值模拟等方式进行了研究。在物理试验上研究了包括微型桩所使用的桩身材料、群桩组合结构、桩的位置布设形式、受力机制、桩间距、排间距破坏模式、桩身受力分担比及其计算方法等,在数值计算上利用了一些大型软件进行了模拟但研究的结论,精确度和相应的解析解尚不统一,此外也没有微型桩设计和施工方面具体的规范可查[13]。目前为止,国内外主要还是集中在微型桩地基加固、基础纠偏和治理滑坡等的单一用途研究[14],而针对微型桩刚性连接治理滑坡的同时在其顶部修建生产建设道路的文献却很少,因此本人将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示意图,微型桩,刚性连接,示意图


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图 1.3 微型桩刚性连接示意图图 1.4 灾后重建工程-在微型桩顶修建生产道路工程图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微型桩的发展历程由文献[7-8]可知,微型桩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意大利工程师 F.Lizzi 发明创造。F.Lizzi 首次使用长 13 米,桩径为 100 毫米的小桩,对那不勒斯当地的一所小学房屋地基进行了加固,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之后又在不同类型的土质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微型桩结构具有很好的承载能力,这项技术也由此被 Fondedile 公司看中,并加以应用和推广。由于微型桩和锚杆相似,具有施工快捷,布置灵活,工艺流程简单,使用机具小,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等特点,很快这项技术研究就在全世界各地迅速开展。早期微型桩一般用于加固地基时普遍布置成交叉网状形状,由于其结构形式特别像树根,意大利语称之为 Pali Radice,英语称之为 Root Pile,因此微型桩习惯性地被称为树根桩。到 1965 年时,德国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该项技术被德国科学家引进,广泛应用于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型群桩预支护高陡边坡模型试验研究[J]. 段旭,高洁,门玉明,董琪.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8(02)
[2]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极限抗力分析方法[J]. 孙书伟,张奎,朱本珍.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2)
[3]微型桩加固边坡的合理桩间距确定[J]. 谷拴成,甄希翠.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5(06)
[4]降雨诱发堆积层滑坡失稳的位移动力评价预测模型研究[J]. 贺可强,郭璐,陈为公.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S2)
[5]人字形微型桩内力计算方法[J]. 施艳秋,郑静,吕昌明.  铁道建筑. 2015(05)
[6]微型桩-锚组合抗滑新结构支挡效果的数值分析[J]. 胡田飞,杜升涛,梁龙龙.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5(02)
[7]“人”字形微型桩体系内力计算方法比较研究[J]. 安孟康,郑静,孟进宝,苏俊霞.  铁道工程学报. 2015(03)
[8]微型桩群加固土坡稳定性分析[J]. 孙书伟,陈冲,丁辉,刘英.  岩土工程学报. 2014(12)
[9]基于ANSYS的倾斜微型桩支护边坡稳定分析[J]. 胡明,雷用,赵晓柯.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4(S1)
[10]微型桩组合结构模型抗滑机制试验研究[J]. 刘鸿,周德培,张益峰.  岩土力学. 2013(12)

博士论文
[1]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膨胀土滑坡机理与应用研究[D]. 何晖.西安科技大学 2013
[2]陕南山区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 赵洲.西安科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连系梁微型桩工作性状试验研究[D]. 李兆光.西安工业大学 2018
[2]板连式微型桩群加固土质边坡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D]. 杜庆者.西南交通大学 2017
[3]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破坏模式试验研究[D]. 王波.西安工业大学 2016
[4]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桩身应力分布规律试验研究[D]. 李栋栋.西安工业大学 2015
[5]微型桩加固堆积层膨胀土滑坡模型试验研究[D]. 范叩鑫.西安工业大学 2013
[6]刚性网格—微型群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D]. 万顺.华南理工大学 2010
[7]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内力分析[D]. 孙宏伟.西南交通大学 2010
[8]抗滑微型桩组合结构的计算理论研究[D]. 吴文平.西南交通大学 2008
[9]微型桩结构体系抗滑机理研究[D]. 肖维民.西南交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20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420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6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