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交通网络设计与组织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 12:31
随着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空间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发生变化,给区域旅游带来了新的形态、业态及状态。政府提出旅游发展规划新要求,要推进重要交通干线连接景区的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目的地。通过对既有的旅游网络进行重新组织并加强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既能满足游客出行需求,提升其出行服务质量和休闲活动品质,又能改善城区及景区周边交通状况,疏解高峰期游客集中出行带来的交通拥堵与混乱,因此研究旅游交通网络设计与组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梳理旅游与交通网络组织关系,剖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运用空间集聚度、空间集中度及空间均衡度定量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旅游资源吸引度模型对旅游景点进行分级。结合统计数据分析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及游客属性特征,揭示区域旅游游客主要出行方式及活动出行链,明确针对不同出行者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和组织设计。研究旅游功能区的划分及分区组织,分析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对旅游结点及旅游通道进行分级分类。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法分析旅游主题通道流量与方向特征,提出旅游主题通道生成方法。分...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区域旅游资源吸引度评价层次图
第二章区域旅游交通特征分析23(a)(b)(c)图2-8区域自驾游游线形式图图注:(a)链状形式图;(b)组合状形式图;(c)基地状形式图2.4本章小结本章结合旅游资源的分类,运用空间集聚度、空间集中度以及空间均衡度表征了景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等特征,构建了旅游资源吸引度模型对旅游景点进行分级;通过年龄、居住地等社会经济特性、旅游目的及旅游形式等分析游客出行特性,总结自驾游活动特征,明确针对不同出行者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和组织设计要求。
第三章区域旅游交通组织方法研究29图3-1旅游公路功能分类示意图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时会综合考虑旅游公路的功能层次、旅游资源的吸引度、客源属性等因素,从而对旅游公路层次进行划分。对市一级的旅游城市或更大范围的旅游区域而言,其主要客源往往是外地游客,城市枢纽作为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的第一站,承担起客流疏散的关键作用,该尺度的旅游公路网布局一般优先考虑城市枢纽的客流疏散问题,布局层次也多考虑由城市枢纽向景区逐级发散。论文研究的区域旅游主要客源均来自本地或本地周边,而区域旅游多以片区为发展模式,为巩固基本客源的交通需求,区域旅游公路网必须以优先加强本地各片区联系为布局思路,区域旅游公路主线、次线及支线分别按区位条件依次对应联系旅游片区之间、中心城区—旅游片区、旅游片区内部三类。旅游公路主线连接普通干线公路到核心景点(群),起到快速分散外来客流的作用,可直接作为旅游对外交通通道,加强与区外旅游交通运输通道的联系。旅游公路主线的建设能极大地提高区域旅游公路网的整体连通度和可靠性,增强其旅游交通组织的机动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和推动新兴自助游的快速发展,稳步带动客源和经济的增长。在线路布局方面,旅游公路主线可与高等级公路构成环状路网形态,从而构成主要服务外地游客链式旅游需求的“快旅”网络结构。旅游公路次线能够保证旅游公路主线、核心景点(群)以及交通集散结点之间的连通,一方面与旅游公路主线交汇,进一步疏解外来客流,另一方面与中心城区的城市道路直接相连,串联核心景点(群)以及交通集散结点,可基本满足本地游客出行需求。在线路布局方面,旅游公路次线多呈现以中心城区或县城为中心向周边旅游片区放射状路网形态。为进一步增强旅游结点的交通可达性和易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南民族旅游地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J]. 胡静,贾垚焱,李亚娟,于洁,王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2]城市旅游流时空网络模型研究与应用[J]. 段莉琼,刘少俊,刘泽华,曹群. 测绘通报. 2018(10)
[3]山岳型景区游客轨迹聚类与体验质量差异研究——以世界遗产地三清山为例[J]. 刘培学,廖茂林,张捷,张宏磊,吴荣华. 旅游学刊. 2018(05)
[4]城郊出游自驾车游客方式转移影响因素研究——以东钱湖为例[J]. 惠英,柳翠怡.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7(06)
[5]城市型风景区交通发展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为例[J]. 吴爱民,叶茂,陈玥,陈智慧.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9)
[6]基于大数据的洛阳市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J]. 闫闪闪,梁留科,索志辉,方明. 经济地理. 2017(08)
[7]城市“边缘型”景区交通缓堵实例研究——以磁器口为例[J]. 安萌,祝烨,钟文豪,陈学武.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8]基于旅游者网络关注度的旅游景区日游客量预测研究——以不同客户端百度指数为例[J]. 孙烨,张宏磊,刘培学,张捷. 人文地理. 2017(03)
[9]北京市旅游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J]. 张梅梅,贺玉龙,冯丙丙. 交通运输研究. 2017(02)
[10]基于NL模型的节假日绿色出行行为研究[J]. 马姝宇,邵春福. 山东科学. 2017(01)
博士论文
[1]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优化与决策研究[D]. 熊巧.西南交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研究[D]. 施丽宣.北京交通大学 2018
[2]城市风景名胜区交通设施配置方法研究[D]. 李居宸.东南大学 2018
[3]基于大数据的厦门大学周边城市旅游交通评价与对策研究[D]. 陈舒婷.华侨大学 2017
[4]城景相依型景区交通组织优化研究[D]. 余杰.东南大学 2016
[5]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咸丰县旅游空间组织优化研究[D]. 薛晖.华中科技大学 2016
[6]基于网络游记的城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研究[D]. 李欣存.南京师范大学 2016
[7]城市近郊旅游度假区交通组织问题研究[D]. 刘睿杰.宁波大学 2015
[8]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行为研究[D]. 李瑞美.北京工业大学 2015
[9]区域旅游交通网络配置效率评价研究[D]. 胡昌君.西南交通大学 2015
[10]基于脆弱性分析的随机路网设计[D]. 何冠楠.西南交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15987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区域旅游资源吸引度评价层次图
第二章区域旅游交通特征分析23(a)(b)(c)图2-8区域自驾游游线形式图图注:(a)链状形式图;(b)组合状形式图;(c)基地状形式图2.4本章小结本章结合旅游资源的分类,运用空间集聚度、空间集中度以及空间均衡度表征了景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等特征,构建了旅游资源吸引度模型对旅游景点进行分级;通过年龄、居住地等社会经济特性、旅游目的及旅游形式等分析游客出行特性,总结自驾游活动特征,明确针对不同出行者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和组织设计要求。
第三章区域旅游交通组织方法研究29图3-1旅游公路功能分类示意图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时会综合考虑旅游公路的功能层次、旅游资源的吸引度、客源属性等因素,从而对旅游公路层次进行划分。对市一级的旅游城市或更大范围的旅游区域而言,其主要客源往往是外地游客,城市枢纽作为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的第一站,承担起客流疏散的关键作用,该尺度的旅游公路网布局一般优先考虑城市枢纽的客流疏散问题,布局层次也多考虑由城市枢纽向景区逐级发散。论文研究的区域旅游主要客源均来自本地或本地周边,而区域旅游多以片区为发展模式,为巩固基本客源的交通需求,区域旅游公路网必须以优先加强本地各片区联系为布局思路,区域旅游公路主线、次线及支线分别按区位条件依次对应联系旅游片区之间、中心城区—旅游片区、旅游片区内部三类。旅游公路主线连接普通干线公路到核心景点(群),起到快速分散外来客流的作用,可直接作为旅游对外交通通道,加强与区外旅游交通运输通道的联系。旅游公路主线的建设能极大地提高区域旅游公路网的整体连通度和可靠性,增强其旅游交通组织的机动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和推动新兴自助游的快速发展,稳步带动客源和经济的增长。在线路布局方面,旅游公路主线可与高等级公路构成环状路网形态,从而构成主要服务外地游客链式旅游需求的“快旅”网络结构。旅游公路次线能够保证旅游公路主线、核心景点(群)以及交通集散结点之间的连通,一方面与旅游公路主线交汇,进一步疏解外来客流,另一方面与中心城区的城市道路直接相连,串联核心景点(群)以及交通集散结点,可基本满足本地游客出行需求。在线路布局方面,旅游公路次线多呈现以中心城区或县城为中心向周边旅游片区放射状路网形态。为进一步增强旅游结点的交通可达性和易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南民族旅游地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J]. 胡静,贾垚焱,李亚娟,于洁,王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2]城市旅游流时空网络模型研究与应用[J]. 段莉琼,刘少俊,刘泽华,曹群. 测绘通报. 2018(10)
[3]山岳型景区游客轨迹聚类与体验质量差异研究——以世界遗产地三清山为例[J]. 刘培学,廖茂林,张捷,张宏磊,吴荣华. 旅游学刊. 2018(05)
[4]城郊出游自驾车游客方式转移影响因素研究——以东钱湖为例[J]. 惠英,柳翠怡.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7(06)
[5]城市型风景区交通发展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为例[J]. 吴爱民,叶茂,陈玥,陈智慧.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9)
[6]基于大数据的洛阳市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J]. 闫闪闪,梁留科,索志辉,方明. 经济地理. 2017(08)
[7]城市“边缘型”景区交通缓堵实例研究——以磁器口为例[J]. 安萌,祝烨,钟文豪,陈学武.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8]基于旅游者网络关注度的旅游景区日游客量预测研究——以不同客户端百度指数为例[J]. 孙烨,张宏磊,刘培学,张捷. 人文地理. 2017(03)
[9]北京市旅游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J]. 张梅梅,贺玉龙,冯丙丙. 交通运输研究. 2017(02)
[10]基于NL模型的节假日绿色出行行为研究[J]. 马姝宇,邵春福. 山东科学. 2017(01)
博士论文
[1]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优化与决策研究[D]. 熊巧.西南交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研究[D]. 施丽宣.北京交通大学 2018
[2]城市风景名胜区交通设施配置方法研究[D]. 李居宸.东南大学 2018
[3]基于大数据的厦门大学周边城市旅游交通评价与对策研究[D]. 陈舒婷.华侨大学 2017
[4]城景相依型景区交通组织优化研究[D]. 余杰.东南大学 2016
[5]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咸丰县旅游空间组织优化研究[D]. 薛晖.华中科技大学 2016
[6]基于网络游记的城市景区间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研究[D]. 李欣存.南京师范大学 2016
[7]城市近郊旅游度假区交通组织问题研究[D]. 刘睿杰.宁波大学 2015
[8]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交通行为研究[D]. 李瑞美.北京工业大学 2015
[9]区域旅游交通网络配置效率评价研究[D]. 胡昌君.西南交通大学 2015
[10]基于脆弱性分析的随机路网设计[D]. 何冠楠.西南交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15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51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