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设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0 19:00
由于道路资源有限,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造成城市交通环境逐渐恶化。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可以实现道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增强公交出行的吸引力,确保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污染。本文研究了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运行规则和管控措施,确定了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条件,对于城市公交专用道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总结间歇式公交专用道上公交车与小汽车的车流运行规则,从对象路段上公交车停靠站设置情况以及公交车在站停靠时间两个方面修正路段清空时间的计算方法。确定适应国内道路条件的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系统组成单元,完善系统的控制流程。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分别构建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专用式公交专用道以及常规机动车道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不同情况下交通流的运行状况,得出车辆密度、速度以及流量等变量的模拟数据。从车道数、车道宽度以及公交停靠站形式等多个方面,研究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所需的道路条件。根据模型仿真结果分析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与不设置公交专用道两种情况下人均出行时间差的变化趋势,筛选出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车流运行规则及管控措施
2.1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概述
2.2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车流运行规则
2.3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系统管控措施
2.3.1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系统组成
2.3.2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系统的控制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公交专用道影响的交通流仿真模型
3.1 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3.1.1 模型的组成单元
3.1.2 Nasch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3.1.3 STCA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3.2 改进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
3.2.1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3.2.2 设置专用式公交专用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3.2.3 设置常规机动车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3.2.4 模型边界条件
3.3 模型仿真与实现
3.3.1 模型参数标定
3.3.2 实验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分析
4.1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道路条件
4.2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交通条件
4.2.1 路段交通流特性变化趋势分析
4.2.2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密度条件筛选
4.2.3 基于车辆平均载客人数的灵敏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研究
5.1 现状概述
5.2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设置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39738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车流运行规则及管控措施
2.1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概述
2.2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车流运行规则
2.3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系统管控措施
2.3.1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系统组成
2.3.2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系统的控制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公交专用道影响的交通流仿真模型
3.1 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3.1.1 模型的组成单元
3.1.2 Nasch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3.1.3 STCA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3.2 改进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
3.2.1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3.2.2 设置专用式公交专用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3.2.3 设置常规机动车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3.2.4 模型边界条件
3.3 模型仿真与实现
3.3.1 模型参数标定
3.3.2 实验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分析
4.1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道路条件
4.2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交通条件
4.2.1 路段交通流特性变化趋势分析
4.2.2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密度条件筛选
4.2.3 基于车辆平均载客人数的灵敏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研究
5.1 现状概述
5.2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设置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39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73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