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地区冻融和碳化对桥梁预制节段梁体接缝耐久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6 04:45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受到大气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二氧化碳侵蚀和冻融破坏是影响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两大主要因素。近年来冀北地区混凝土桥梁病害较多,桥梁预制节段梁体接缝作为混凝土桥梁结构最薄弱部位,往往最早出现病害状况,进而引起桥梁结构其他部位的损伤破坏,最终导致桥梁整体结构耐久性下降,服役寿命缩短。对冀北地区桥梁预制节段梁体接缝开展冻融和碳化共同作用下耐久性试验研究,对于提高冀北地区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整体浇筑混凝土试件为对照组,制备出工程中常用的接缝类型:直接湿接缝、凿毛湿接缝、环氧树脂胶接缝等三种不同类接缝的混凝土试件,通过室内冻融和碳化试验,研究了单一环境和复合环境下不同接缝类型接缝之间的耐久性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冀北地区(以张家口为例)混凝土桥梁病害现场调研情况。桥梁预制节段梁体接缝为混凝土桥梁最早出现病害的部位,也是混凝土桥梁结构中产生病害最严重的部位。(2)单一冻融作用下,进行四种接缝类型试件抗冻性能和冻融作用下强度损伤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200次时,直接湿接缝试件与环氧树脂胶接缝试接缝处已完全开裂,强度完全丧失;而整...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冀北地区(以张家口为例)混凝土桥梁梁体病害状况调研
2.1 冀北地区气候特点
2.2 混凝土桥梁病害调研
2.2.1 调研检测依据的规范、标准及参照资料
2.2.2 调研项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材料选取与配合比设计
3.1 试验原材料
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1 混凝土基准配合比设计
3.2.2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调整
3.2.3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结果及确认拟使用配合比
3.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5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冻融对冀北地区桥梁预制节段梁体接缝耐久性影响
4.1 引言
4.2 冻融循环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内容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化对冀北地区预制节段梁体接缝耐久性试验影响
5.1 引言
5.2 碳化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件前期处理
5.2.3 试验步骤
5.3 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冻融和碳化耦合作用对冀北地区预制节段梁体接缝耐久性影响
6.1 引言
6.2 冻融和碳化耦合试验
6.2.1 试验目的
6.2.2 循环试验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抗冻融试验结果
6.3.2 不同环境下冻融损伤模型与寿命预测
6.3.3 不同环境下碳化损伤模型与寿命预测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49845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冀北地区(以张家口为例)混凝土桥梁梁体病害状况调研
2.1 冀北地区气候特点
2.2 混凝土桥梁病害调研
2.2.1 调研检测依据的规范、标准及参照资料
2.2.2 调研项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材料选取与配合比设计
3.1 试验原材料
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1 混凝土基准配合比设计
3.2.2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调整
3.2.3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结果及确认拟使用配合比
3.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5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冻融对冀北地区桥梁预制节段梁体接缝耐久性影响
4.1 引言
4.2 冻融循环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内容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化对冀北地区预制节段梁体接缝耐久性试验影响
5.1 引言
5.2 碳化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件前期处理
5.2.3 试验步骤
5.3 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冻融和碳化耦合作用对冀北地区预制节段梁体接缝耐久性影响
6.1 引言
6.2 冻融和碳化耦合试验
6.2.1 试验目的
6.2.2 循环试验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抗冻融试验结果
6.3.2 不同环境下冻融损伤模型与寿命预测
6.3.3 不同环境下碳化损伤模型与寿命预测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49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749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