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力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力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建筑结构对于钢筋混凝土混合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桥梁工程,由于服役环境的恶劣性和向着大跨度方向发展的需要,往往要求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的特性。以高耐久和较高强度而著称的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HPC)逐渐受到桥梁设计、施工者的青睐。本文以预应力连续梁桥为例,应用Midas公司开发的Civil和FEA两款有限元软件,依托天津某高速铁路的三跨连续梁桥(48+80+48)m,计算分析基于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性能。以期为高性能混凝土在预应力连续梁桥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查阅文献并总结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养护要求,重点研究C80、C100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2) 依据所依托工程,采用Midas Civil建立连续梁桥梁单元有限元模型,计算对比分析采用C50普通混凝土、C80HPC 、C100HPC,桥梁收缩徐变、下挠、梁单元应力、钢筋预应力损失等静力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应力与变形性能均优于普通混凝土连续梁桥。(3) 采用C80HPC、C100HPC对原连续梁桥进行重新设计,计算对比分析材料用量、预拱度的差异,验算重新设计前后桥梁的动力性能。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动力性能强于普通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动力性能。(4) 运用Midas FEA建立零号块实体单元局部应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对重新设计前后零号块施工中水化热温度效应对比分析。计算分析重新设计前后零号块在悬臂施工过程中各关键施工阶段最大应力和最大悬臂状态时的挠度,结果表明采用HPC重新设计后,施工阶段零号块受力更趋合理;最大悬臂状态挠度减小,利于施工过程中的线形控制。(5) 研究了导致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不足的常见病害及其诱发因素。从抗冻性、抗渗性、抗硫酸盐侵蚀和抗碳化性能等方面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提出进一步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桥梁工程耐久性的措施。本文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对比分析,C50普通混凝土、C80HPC、C100HPC应用于连续梁桥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使得桥梁体积稳定;静动力性能有所改善,能够更好满足规范要求:施工阶段受力更趋合理,耐久性良好。可以为同类型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应力连续梁桥 高性能混凝土 静力性能 动力特性 施工阶段分析 耐久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2
- 1.1 概述12
- 1.2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12-17
- 1.2.1 混凝土的历史演变12-14
- 1.2.2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14-15
- 1.2.3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15-16
- 1.2.4 本文高性能混凝土的界定16-17
- 1.3 高性能混凝土在预应力连续梁桥中的应用17-20
- 1.3.1 预应力连续梁桥的发展历程17-19
- 1.3.2 高性能混凝土在预应力连续梁桥中应用现状19-20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 1.5 小结21-22
- 2 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22-36
- 2.1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22-25
- 2.2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养护25-26
- 2.3 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26-34
- 2.4 小结34-36
- 3 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静力性能研究36-58
- 3.1 依托工程概况36-41
- 3.1.1 主要设计参数36-40
- 3.1.2 施工阶段主要技术参数40-41
- 3.2 有限元基本理论41-45
- 3.2.1 有限元的提出41-42
- 3.2.2 梁单元有限元理论42-44
- 3.2.3 边界条件的处理44
- 3.2.4 有限元的收敛性44-45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45
- 3.4 高性能混凝土对铁路连续梁桥性能影响45-56
- 3.4.1 高性能混凝土对收缩徐变的影响45-47
- 3.4.2 高性能混凝土对梁体承载下挠的影响47-49
- 3.4.3 高性能混凝土对梁单元应力的影响49-53
- 3.4.4 高性能混凝土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53-56
- 3.5 小结56-58
- 4 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研究58-82
- 4.1 铁路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方法58-60
- 4.2 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方案改进60-64
- 4.2.1 梁高参数分析60-61
- 4.2.2 预应力筋用量分析61-63
- 4.2.3 梁高的拟定和预应力筋用量的确定63-64
- 4.3 自重对比分析64-65
- 4.4 预拱度对比分析65-67
- 4.5 自振特性对比分析67-73
- 4.5.1 Lanczos法简介67-68
- 4.5.2 桥梁结构自振频率对比分析68-69
- 4.5.3 桥梁结构振型对比分析69-71
- 4.5.4 桥梁结构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对比分析71-73
- 4.6 地震反应谱响应对比分析73-80
- 4.6.1 反应谱分析方法原理73-76
- 4.6.2 纵桥向地震作用下桥梁响应76-78
- 4.6.3 横桥向地震作用下桥梁响应78-80
- 4.7 小结80-82
- 5 施工阶段力学性能研究82-96
- 5.1 零号块水化热温度效应分析82-92
- 5.1.1 零号块水化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82-86
- 5.1.2 水化热温度场分析86-90
- 5.1.3 水化热温度应力分析90-91
- 5.1.4 降低零号块温度效应措施91-92
- 5.2 施工过程零号块应力分析92-94
- 5.3 最大悬臂状态挠度分析94-95
- 5.4 小结95-96
- 6 高性能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分析96-120
- 6.1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问题提出96-97
- 6.2 钢筋混凝土桥梁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97-103
- 6.2.1 混凝土病害及其诱因97-99
- 6.2.2 钢筋锈蚀及其诱因99-103
- 6.3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103-115
- 6.3.1 抗冻性103-105
- 6.3.2 抗渗性105-108
- 6.3.3 抗硫酸盐侵蚀108-111
- 6.3.4 抗碳化性能111-115
- 6.4 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措施115-119
- 6.4.1 设计阶段增强耐久性的措施115-116
- 6.4.2 施工阶段增强耐久性的措施116-117
- 6.4.3 运营阶段增强耐久性的措施117-118
- 6.4.4 其他增强耐久性的措施118-119
- 6.5 小结119-120
- 7 结论与展望120-122
- 7.1 结论120-121
- 7.2 展望121-122
- 参考文献122-126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26-130
- 学位论文数据集1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0年05期
2 陈家辉;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0年05期
3 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2000年04期
4 翁润生,徐金民;微粉矾渣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0年04期
5 沙群;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初探[J];厦门科技;2000年S1期
6 ;“海峡两岸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7 王冲,蒲心诚;粉砂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孙振平;“海峡两岸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会讯[J];建筑材料学报;2001年02期
9 么兰,曹丽梅,寇艳虹;浅谈配置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技术途径[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1年03期
10 陈向军;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与施工[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二银;孙岩;戚劲松;;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进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2 黄兆龙;刘俊杰;周文宗;;台湾区高性能混凝土研发案例[A];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3 江志学;王佶;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前言[A];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C];2004年
5 郭保霞;;公路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A];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朱建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结构、组成及其与性能关系[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7 姚燕;李建勇;田培;;高性能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8 廉慧珍;;对“高性能混凝土”十年来推广应用的反思[A];高性能砼与高性能减水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新霞;王小刚;尼书军;;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特点及应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阎培渝;;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现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志学 王佶 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深大研发出高性能混凝土[N];深圳特区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和合;两部委力推高性能混凝土[N];中华建筑报;2014年
4 李胜利;高性能混凝土配置与研究通过专家评估[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5 胡存国;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N];伊犁日报(汉);2009年
6 江苏省水利厅 陈国星;高性能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N];中国水利报;2009年
7 晓钟;江西赣州瑞康公司开始生产高性能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建材报;2013年
9 记者 王代同;普通水泥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N];科技日报;2003年
10 新疆建筑工程学校 王琼梅;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栋;桥梁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形成机理及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曹辉;低温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王珍;高性能混凝土建筑火灾烧损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苏安双;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及开裂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冲;特超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胡建勤;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董香军;纤维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明火力学与爆裂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益进;铁路预应力桥梁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5年
9 周立霞;西北戈壁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岳华;纤维高性能混凝土筒体构件高温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付权;海洋环境下CFRP-高性能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彩霞;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韩明明;热疲劳作用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与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张桥;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损伤试验及温度场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吴佳;高温对高性能混凝土微观结构与蒸汽压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杨永敢;高性能混凝土表层硬度与强度的相关性及其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陈安亮;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刘硕;行车振动对桥面快速修补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9 张志沛;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T梁抗剪性能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10 温志成;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质量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力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2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5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