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9 11:11

  本文关键词:基于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与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促使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协调,从根源上抑制交通需求产生,合理引导交通出行分布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唯一办法。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必须从可达性角度出发,在交通规划过程中结合土地利用,以提高可达性为目标,只有这样才会解决当前的拥堵问题并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有关可达性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对交通可达性的定义、内涵和评价方法进行介绍。本文将可达性定义为:在一定的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系统中,城市居民从居住地出发,到参与活动(就业、上学、购物、娱乐)的目的地的便利程度,并采取加权平均距离指标衡量这种便利程度,属于时空意义上的可达性;从空间尺度、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等不同的维度出发,对可达性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本文研究的是城市内部不同小区采用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去上班、上学、购物及休闲娱乐的可达性;在可达性含义的基础上从概念和度量方法两个角度阐述了可达性的特征:对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即交通系统因素、土地利用因素、时间因素与个体因素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其与可达性的作用机制;对五种典型的可达性基础模型进行分析与比较,得出空间阻隔模型涵义直观、实用性强,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考虑了城市土地利用因素,意义明确、可解释性好,为本文可达性模型的构建提供启发;将可达性与机动性进行比较,指出可达性才是交通规划的目标。然后,本文基于可达性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的研究主体出发,提出详细表达城市交通可达性的三指标,即可动性指标、易达性指标与通达性指标,并在五种基础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土地利用对可达性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模型。该模型以出行距离或出行时间作为可达性的量度,用目的地吸引力的大小表达出行者选择目的地的概率,以此对出发地至目的地的空间阻隔进行加权平均;将可达性模型中反映距离阻抗影响程度的参数的取值根据不同的出行目的进行划分;介绍了可达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给出了一套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评价标准的初步建议值。最后,针对本文提出的可达性评价的三个指标和构建的可达性模型,选取邯郸市南湖编制单元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居住小区居民去上班、上学、购物及休闲娱乐的可动性,规划的就业小区、学校小区、商业服务小区及绿地广场小区的易达性及从居住小区出发参与各种活动的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对基于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模型与指标的应用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城市交通 土地利用 出行目的 可达性 可达性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19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2-14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4-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2.3 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16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6-19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6-17
  • 1.3.2 技术路线17-19
  • 2 交通可达性的内涵及评价方法分析19-32
  • 2.1 可达性定义19-20
  • 2.2 达性研究范围20
  • 2.3 可达性的特征20-21
  • 2.3.1 可达性概念特征20-21
  • 2.3.2 可达性度量特征21
  • 2.4 影响可达性的因素21-24
  • 2.4.1 交通系统因素21-22
  • 2.4.2 土地利用因素22
  • 2.4.3 时间因素22-23
  • 2.4.4 个体因素23
  • 2.4.5 可达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23-24
  • 2.5 可达性模型的分析与比较24-29
  • 2.5.1 空间阻隔模型24-25
  • 2.5.2 累积机会模型25-26
  • 2.5.3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26-28
  • 2.5.4 效用模型28
  • 2.5.5 时空约束模型28-29
  • 2.5.6 可达性模型的比较29
  • 2.6 可达性与机动性的分析29-30
  • 2.7 本章小结30-32
  • 3 基于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模型构建32-41
  • 3.1 基于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概念32
  • 3.2 城市交通可达性指标32-35
  • 3.2.1 可动性指标33
  • 3.2.2 易达性指标33-34
  • 3.2.3 通达性指标34-35
  • 3.3 模型的构建35-37
  • 3.3.1 出行目的地的选择概率35-36
  • 3.3.2 基于出行目的的可达性模型36-37
  • 3.3.3 反映距离阻抗影响程度参数的确定37
  • 3.4 城市交通可达性评价标准37-40
  • 3.4.1 城市交通可达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38
  • 3.4.2 城市交通可达性评价标准38-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4 实例应用与验证41-62
  • 4.1 研究范围概况41-44
  • 4.1.1 研究范围41
  • 4.1.2 土地利用规划与道路交通规划方案41-43
  • 4.1.3 交通小区的划分43-44
  • 4.2 就业出行可达性分析44-49
  • 4.2.1 就业出行可达性指标的计算44-46
  • 4.2.2 就业出行可达性分析46-49
  • 4.3 上学出行可达性分析49-53
  • 4.3.1 上学出行可达性指标的计算49-51
  • 4.3.2 上学出行可达性分析51-53
  • 4.4 购物出行可达性分析53-57
  • 4.4.1 购物出行可达性指标的计算53-55
  • 4.4.2 购物出行可达性分析55-57
  • 4.5 休闲出行可达性分析57-61
  • 4.5.1 休闲出行可达性指标的计算57-59
  • 4.5.2 休闲出行可达性分析59-61
  • 4.6 本章小结61-62
  • 5 结论62-64
  • 5.1 研究结论62
  • 5.2 未来研究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7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7-69
  • 学位论文数据集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刚;郭超;;北京市交通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协调性测度[J];城市问题;2014年05期

2 孙朝锋;林西雁;陈晓毅;余明;;地铁对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分析——以福州地铁前期线网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年04期

3 宋佃星;李强;延军平;;陕西省公路交通可达性时空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3期

4 唐名华;;基于出行范围的交通可达性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李永浮;;交通可达性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年04期

6 周岩;;交通可达性视角下的城市影院空间布局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J];电影艺术;2011年06期

7 聂伟;邵春福;;区域交通可达性测算方法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年04期

8 杨涛,过秀成;城市交通可达性新概念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5年02期

9 陈岗;;桂林主城区饭店的绝对交通可达性特征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刘辉;申玉铭;孟丹;薛晋;;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京津冀城市网络集中性及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志学;李同升;;基于GIS的县级区域交通可达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曹小曙;杨春霞;;中国口岸边境城市陆路交通可达性[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耿杰;基于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马悦;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交通可达性空间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史荣;老龄化背景下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交通可达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4 郭超;北京市城市交通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协调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5 孙鼎新;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6 许可双;交通可达性视角下山东省区域空间重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唐名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多种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分析评价方法与技术[D];重庆大学;2005年

8 张玺;基于出行方式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张雪梅;基于GIS的公共交通可达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62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e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