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派墨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本文关键词:西藏林芝市派墨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区位于林芝市墨脱县与米林县交界地带,是我国交通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地质环境条件极为复杂,构造断裂十分发育,同时设计公路沿途还要经过不同的气象带、不同的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层条件,这些因素导致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所以,修建墨脱公路、并且长久保通的难度是极大的。因此时至今日,虽然墨脱县境内的公路修筑活动一直在不断进行,但其成效甚微。要想建成可以长久使用的公路,必须对公路的地质灾害风险性做一个准确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公路施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问题得到有效的防治。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派墨公路的修建,对于响应国家开发西部的重大决策,促进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以查明研究区自然地质条件(自然条件、气象水文等),分析评价公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公路建设的因素)为基础进行展开;同时通过野外调查分析,并结合遥感解译等技术数段,总结归纳研究区地质灾害发展现状、发育类型与特征、影响因素等;然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公路地质灾害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道路易损性评价;最终综合以上结果,进行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得出派墨公路地质灾害风险性分布状况,为公路的建设运行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表明,拟建公路沿线高差大,河谷深切,同时受区域构造、风化作用和降雨量等因素影响,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研究区区域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本次解译共解译断层14条,各断层带线性特征明显,区域地质资料表明,断层活动性强。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齐全,以泥石流地质灾害为主,其次是滑坡,崩塌发育最少。地质灾害以中小规模为主,分布呈现集中分布、带状分布的特点,在主河道附近、断裂带附近以及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发育较多,多发于雨季(5月~10月)。地质灾害规模小,但其活动频繁,活动性强,危害性大。评价结果显示:派墨公路的地质灾害高度危险段总里程约18 km,占公路全长的23.38%;中度危险区总里程约40km,占公路全长的51.95%;轻度危险区总里程约19km,占公路全长的24.68%。总体来说,派墨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偏中度。道路高度易损区主要位于后半段,桥梁建设较为密集的区域,占公路全长比例的27.63%;中度易损区为隧道段以及地质条件较好的修筑桥梁施设的区段,占公路全长比例37.21%;低度易损区在全线均有适量分布,主要是一般公路建设,或者是地质条件较好的区段,占公路全长比例35.16%。总体而言,派墨公路由于交通不便、造价偏高、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等因素,总体易损性达到中等偏高的水平。综合评价得出:对于高风险性地段共有27km,占总里程的33.90%,在对已有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条件下,基本适宜拟建工程建设。中等风险性地段共有26.64 km,占总里程的33.45%,在对已有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条件下,适宜拟建工程建设。低风险性地段共有26km,占总里程的32.65%,适宜拟建工程建设。总体而言,在做好高风险区防治工作的基础上,本工程适宜建设。
【关键词】:地质灾害 ARCGIS 危险性评价 易损性评价 风险性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2.22;P69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前言11-22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5
- 1.1.1 选题背景11-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6-18
- 1.2.3 存在的问题18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22
- 1.3.1 研究思路18-19
- 1.3.2 主要研究内容19
- 1.3.3 技术路线19-22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概况22-46
- 2.1 自然地理22-24
- 2.1.1 地理位置22
- 2.1.2 气象水文22-23
- 2.1.3 人类工程活动23-24
- 2.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24-36
- 2.2.1 地形地貌24-25
- 2.2.2 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征25-29
-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29-35
- 2.2.4 水文地质条件35-36
- 2.3 工程地质分区36-39
- 2.4 岸坡结构分区39-46
- 2.4.1 分区原则39-40
- 2.4.2 岸坡结构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40-41
- 2.4.3 研究区岸坡结构划分41-46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46-73
- 3.1 地质灾害类型46-48
- 3.1.1 滑坡47
- 3.1.2 崩塌与不稳定斜坡47-48
- 3.1.3 泥石流48
- 3.2 典型地质灾害点48-56
- 3.2.1 典型滑坡灾害点48-50
- 3.2.2 典型泥石流灾害点50-53
- 3.2.3 典型崩塌灾害点53-56
- 3.3 地质灾害遥感解译56-61
- 3.3.1 泥石流解译56-57
- 3.3.2 滑坡解译57-58
- 3.3.3 崩塌解译58
- 3.3.4 遥感地质解译结论及建议58-59
- 3.3.5 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59-61
- 3.4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61-73
- 3.4.1 滑坡发育的影响因素61-62
- 3.4.2 崩(坍)塌及不稳定斜坡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62-63
- 3.4.3 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63-73
- 第4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73-86
-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理论73-75
- 4.1.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概念73
- 4.1.2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原则73-74
- 4.1.3 评估区范围的确定74-75
-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过程75-86
-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76
- 4.2.2 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建立76
- 4.2.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76-81
- 4.2.4 评价因子权重量化81-84
- 4.2.5 计算过程84
- 4.2.6 计算结果84-86
- 第5章 派墨公路易损性评价86-101
- 5.1 公路易损性概述86-88
- 5.1.1 易损性评价的定义86-87
- 5.1.2 公路易损性评价思路87-88
- 5.2 易损性评价指标确定88-97
- 5.2.1 易损性承载体分析88-89
- 5.2.2 易损性影响因素89
- 5.2.3 易损性评价指标选取89-97
- 5.3 公路易损性评价与分级97-101
- 5.3.1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确定97-98
- 5.3.2 易损性评价方法及模型98-99
- 5.3.3 易损性评价结果99-101
- 第6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101-107
- 6.1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概述101
- 6.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及方法101-103
- 6.2.1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101-102
- 6.2.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102-103
- 6.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103-104
- 6.4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估104-105
- 6.5 具体防治方案建议105-107
- 6.5.1 滑坡105-106
- 6.5.2 危岩体与崩塌106
- 6.5.3 泥石流106
- 6.5.4 不稳定斜坡106-107
- 结论与展望107-109
- 致谢109-110
- 参考文献110-11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寅生,张业成,张春山,王金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2 毛学翠;;论地质灾害风险与保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04期
3 薛强;祖彪;;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24期
4 张茂省;唐亚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方法与实践[J];地质通报;2008年08期
5 张晓巍;冯丽;熊燕;;浅谈山地城镇规划设计中地质灾害风险规避策略[J];小城镇建设;2010年05期
6 王雁林;郝俊卿;赵法锁;李芳;李明;;陕西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步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齐信;唐川;陈州丰;邵长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5期
8 彭荣亮;万县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中国地质;1996年06期
9 张业成,张梁;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3期
10 尚志海;王兴水;袁丽芬;;广东省紫金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岳超俊;;开展我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探[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2 范远芳;张小趁;褚宏亮;翟书礼;;区域地质灾害风险静动态评估对比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颖;唐晓慧;;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薛东剑;何政伟;陶舒;张东辉;张雪峰;;多源遥感数据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应用(英文)[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长礼;林良俊;姜建梅;宋超;张云;侯宏冰;王秀艳;裴丽欣;王晶晶;;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中的应用[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传正;;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与地质环境安全[A];中国科协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专题报告文集[C];2008年
7 何锋;张建;吕智超;张衍涛;冯春建;季文峰;;基于综合信息量-GIS技术耦合的埕岛油田地质灾害风险区划[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郑承忠;;福建滨海火电厂灾害地质问题及风险控制的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通讯员 唐春燕;江西气象地质灾害风险预报显成效[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严春银 袁正国;江西将发地质灾害风险预报[N];中国气象报;2002年
3 记者 李伟锋;降低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张韩燕;魏宏:科学评估地灾风险统筹研究重建方案[N];四川科技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岳超俊;中原城市群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魏风华;河北省唐山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雪峰;区域性山地环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薛凯喜;极端降雨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6 何淑军;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7 薛东剑;RS与GIS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牛全福;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袁蒲菁;柞水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长安大学;2015年
3 许晓霞;基于GIS的陇南市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健铭;汶川县映秀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世江;黄土地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6年
6 武斌;金沙江流域宁南小流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长安大学;2016年
7 廉帅;四川省平昌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8 陈艳;四川旺苍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9 王帅永;县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10 熊剑;西南深切河谷地区斜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西藏林芝市派墨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7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