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解决浅埋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的设计、施工等技术难题,以桃花峪隧道工程为背景,开展了隧道合理支护体系及施工技术的研究。采用隧道现场对比试验方法,设置了小间距隧道相互影响分析试验段、不同隧道开挖方法对比试验段、型钢钢架支护体系与格栅钢架支护体系对比试验段、有系统锚杆与无系统锚杆对比试验段,在试验段内测试了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内力等,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两隧道间距5m,且均采用CD法施工的条件下,后行隧道施工对先行隧道的影响较小;在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型钢钢架与格栅钢架支护体系的控制变形及承载能力相当,均可适用于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在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中系统锚杆作用效果不明显,可以取消,取消后可加快断面及早闭合,更有利于控制支护变形;直立中隔壁CD法更有利于控制拱顶沉降;在桃花峪隧道施工中,全隧成功采用格栅+喷射混凝土支护体系,并全部取消系统锚杆,施工采用直立中隔壁CD法,确保了施工安全,并节省了大量工程投资。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省桃花裕黄河大桥投资有限公司;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 现场试验 格栅钢架 型钢钢架 系统锚杆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053)
【分类号】:U455.7
【正文快照】: 0引言20世纪,中国修建了大量的公路和铁路黄土隧道[1-6],但隧道的断面较小,一般为中小断面。支护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即以喷锚网为初期支护,模筑混凝土为二次衬砌。由于隧道断面较小,施工方法一般采用台阶法,分为上、中、下3个台阶施工。随着郑州—西安高速铁路的建设,中国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生国,黄伦海,蒋树屏,刘新荣;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向阳;顾金才;沈俊;陈安敏;;洞室预应力锚索加固效果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2 姚惠发;刘新荣;钟祖良;易立;;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3 黄仰收;刘新荣;钟祖良;袁飞;;黄土连拱隧道设计技术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4 卢珂;朱金才;杨进超;;某坑道破坏特征的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5 雷金山;阳军生;周灿朗;苏伟;杨秀竹;;广州轨道交通岩溶地质模型相似材料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宿钟鸣;孙志杰;王晓峰;;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锚杆轴力差异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7 田龙岗;段群苗;徐前卫;蔡永昌;;偏压连拱隧道室内模型试验与分析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8 苏卜坤;姜燕;尹涛;;复杂环境下地下过街隧道的工法比较[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3年09期
9 陈志荣;;软土地基浅埋暗挖隧道数值模拟分析[J];福建建筑;2014年02期
10 史芳;薛晓辉;;铁路隧道软弱围岩破坏模式离散元分析[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萍;;变位分配控制原理在新建地铁车站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中的应用研究[A];201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文集——高水平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C];2013年
2 杜俊;梅志荣;;淤泥地层大跨度浅埋暗挖地下通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韦华江;;北京地铁7号线崇文三里河站施工措施及监控[A];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韦华江;;北京地铁7号线崇文三里河站—磁器口站区间下穿既有地铁5号线监理管理[A];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5 付款峰;;暗挖风道穿越市政管线风险源控制技术[A];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郝津津;边可;祁大伟;;中板孔洞对分离岛式地铁车站结构整体受力的影响研究[A];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尹学平;唐红宁;;大断面隧道浅埋段盖挖法施工实例[A];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欧阳牧虎;欧阳甘霖;殷作鹏;;地下工程静力挤入技术探讨[A];第十届建构筑物改造和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欧阳牧虎;欧阳甘霖;殷作鹏;;地下工程静力挤入技术探讨[A];第十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0 杨忠年;纪召启;刘泉维;;拱盖法隧道围岩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A];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杜朝伟;海底隧道衬砌水压力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4 王汉鹏;分岔式隧道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林传年;分岔隧道围岩损伤与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路美丽;盾构先行条件下拓展地铁车站的方案研究及风险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汪成兵;软弱破碎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瞿万波;城市地铁洞桩法施工力学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郭军;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力学及支护设计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李勇;高地应力条件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分步开挖稳定性及流变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伟;米脂1号黄土公路隧道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赵刚;双连拱隧道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李毕华;小间距隧道施工的现场实测与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唐培连;大断面深埋黄土隧道锚杆支护作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轩俊杰;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孙长海;公路黄土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姜久纯;黄土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锚杆的支护效果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8 张乾兵;大型地下洞室群劈裂破坏现场监测和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锋;隧道竖井及空间叉附属结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焦康杰;浅埋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支护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贾永刚,王明年;连拱隧道两种工法的施工力学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2 黄伦海,刘伟,刘新荣;单洞四车道公路隧道开挖的模型试验[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3 陈秋南,张永兴,刘新荣,包太;连拱隧道的设计理论与动态施工力学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虹;李德武;;特大断面黄土隧道静力稳定性分析[J];工程质量;2006年09期
2 周尚国;;黄土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J];地质与勘探;2007年02期
3 马学宁;邢立军;韩峰;;兰青二线高庙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变形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06期
4 邢东泉;;大跨度黄土隧道的施工塌方防治技术[J];甘肃科技;2007年07期
5 张金柱;郝文广;;黄土隧道塌方情况及病害原因分析[J];隧道建设;2007年S2期
6 李强;;浅埋、富水黄土隧道塌方成因及预防对策[J];山西交通科技;2008年06期
7 罗禄森;王明年;郭军;;浅埋黄土隧道破坏模式的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8年04期
8 聂双成;;对黄土隧道关键环节控制的认识[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9期
9 刘旭全;;沉降观测技术在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09年S1期
10 彭文波;刘继国;;老龙山黄土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浅析[J];交通科技;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满仓;;单线铁路老黄土隧道的分类[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2 苏新民;;特大断面黄土隧道有限元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张金柱;郝文广;;黄土隧道塌方情况及病害原因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辉雄;喻渝;杨建民;;高速铁路黄土隧道合理支护参数试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豆世康;赵秋林;李凌志;;客运专线黄土隧道勘测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建民;;谈郑西客运专线黄土隧道沉降控制及基础处理[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董涛;齐吉龙;万甸甸;张建;;大断面黄土隧道初衬结构参数反演分析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下)[C];2012年
8 林东;;大断面黄土隧道台阶六部开挖法[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陈党辉;刘旭全;马海民;雷向锋;晁平安;;大断面黄土隧道与辅助坑道交叉口施工技术[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10 刘旭全;王永玺;雷向锋;石新桥;窦忠孝;;监控量测技术在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应用[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通讯员 李佳笑;我国最大断面黄土隧道报捷[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3年
2 江耀明 王桂元 马宝喜;面对黄土: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3 白秀喜邋通讯员 张纪平 刘健彪 银平;世界最大断面黄土隧道秦东隧道贯通[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记者 郑凤岐邋通讯员 江耀明 杨广臣;世界首座大断面富水黄土长隧道提前贯通[N];山西日报;2008年
5 记者 温格林;我国最大断面黄土隧道——唐家塬隧道在陕顺利贯通[N];现代物流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军;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力学及支护设计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健;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支作用机理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扈世民;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轩俊杰;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张国辉;南山口黄土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周小宾;大跨富水黄土隧道的工程特性与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樊浩博;软弱黄土隧道隧底受力变形特征与沉降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5 孙长海;公路黄土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陈新建;黄土隧道工程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分析评价[D];长安大学;2004年
7 张伟;大断面黄土隧道稳定性参数指标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毛峰;黄土隧道深浅埋分界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李虎军;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10 唐培连;大断面深埋黄土隧道锚杆支护作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7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9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