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饱和砂土中沉井基础地基承载力的离心机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21:03

  本文关键词:饱和砂土中沉井基础地基承载力的离心机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内陆河流众多,领海面积大,近年来我国桥梁建设向宽阔水域、外海方向拓展,随着地质情况的复杂化和水深的加大,超深超大型沉井基础结构形式相继出现。这些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中会遇到许多新的技术难题,目前国内深水超大型沉井的实践匮乏,这就需要学习国外已有的深水基础的先进成果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具体桥梁工程进行认真研究。为了避免因地基承载力不足而导致的基础不均匀沉降,以及满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高速度、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的要求,有必要对饱和砂土中沉井基础承载力进行研究。本文以新建沪通铁路长江大桥为依托,通过室内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对饱和砂土中沉井基础在不同埋深及不同基础宽度下的荷载-沉降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开展了8组离心机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监测和分析得出随着荷载的增加,荷载-沉降曲线呈非线性增大;该荷载-沉降曲线可以近似用双曲线模型模拟;基础埋深较浅时,荷载-沉降曲线会出现明显的拐点,埋深较深时,荷载-沉降曲线的拐点没有浅埋时的突显。(2)在不同埋深条件下,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加,荷载-沉降曲线呈非线性变化,随着基础埋深的增加,荷载-沉降曲线逐渐向外侧移动,即地基的承载力随着基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3)基于离心模型试验,推导出了地基承载力与基础相对埋深和基础宽度相关关系的计算公式。(4)将离心模型试验结果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进行对比,发现离心模型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规范计算结果较小,偏于安全。
【关键词】:沉井基础 地基承载力 离心机试验 饱和砂土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3.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k7-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沉井发展概述12-15
  • 1.3 本文工程背景15-18
  • 1.4 基底土层承载能力的研究现状18-26
  • 1.4.1 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理论公式18-20
  • 1.4.2 国内相关规范地基承载力的确定20-24
  • 1.4.3 国外相关规范地基承载力的确定24-25
  • 1.4.4 基础埋深对地基承载力影响研究现状25-26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6-27
  • 第2章 饱和砂土中沉井基础离心机试验27-45
  • 2.1 试验目的27
  • 2.2 离心机设备简介27-30
  • 2.3 试验准备工作30-32
  • 2.3.1 试验用土30
  • 2.3.2 试验所用仪器30-32
  • 2.4 离心机试验过程32-38
  • 2.4.1 试验方案32-34
  • 2.4.2 仪器布置34-37
  • 2.4.3 试验过程37-38
  • 2.5 离心机试验结果38-43
  • 2.5.1 小沉井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38-41
  • 2.5.2 大沉井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41-43
  • 2.6 本章小结43-45
  • 第3章 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45-54
  • 3.1 计算内容45
  • 3.2 模型的建立45-47
  • 3.2.1 模型尺寸45
  • 3.2.2 模型材料及本构关系45-46
  • 3.2.3 网格划分46-47
  • 3.2.4 荷载及分析步47
  • 3.3 有限元计算结果47-52
  • 3.3.1 小沉井模型结果47-49
  • 3.3.2 大沉井模型结果49-52
  • 3.4 有限元与试验结果对比52-53
  • 3.4.1 小沉井荷载-沉降曲线对比52
  • 3.4.2 大沉井荷载-沉降曲线对比52-53
  • 3.5 本章小结53-54
  • 第4章 饱和砂土中沉井基础地基承载能力研究54-66
  • 4.1 地基承载力确定54-58
  • 4.1.1 小沉井不同埋深下地基承载力的确定54-56
  • 4.1.2 大沉井不同埋深下地基承载力的确定56-58
  • 4.2 地基承载力随基础埋深的变化规律58-59
  • 4.2.1 小沉井地基承载力随基础埋深的变化规律58
  • 4.2.2 大沉井地基承载力随基础埋深的变化规律58-59
  • 4.3 地基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建立59-62
  • 4.4 地基承载力与规范对比结果62-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6-68
  • 5.1 本文主要结论66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6-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文;建立地区性地基承载力表方法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3期

2 彭晓钢,熊腾;关于地基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9期

3 杜世回;;理解和应用地基承载力的若干问题[J];铁道勘察;2007年03期

4 彭傲;陶冬艳;阎瑞敏;;确定地基承载力方法的优化选择[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3期

5 谢新颖;尹新生;殷琨;;炉灰地基承载力研究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年05期

6 王昆旺;李琳;;周边开挖对已有建筑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2年11期

7 张祝庚,苏斌;确定地基承载力的随机──模糊方法[J];勘察科学技术;1999年01期

8 白玉香,徐凌,薛涛;鞍钢老工业基地旧房改造地基承载力的有效利用[J];鞍钢技术;2001年04期

9 杨永新,高建红;包头地区地基承载力取值探讨[J];基建优化;2001年05期

10 沈华中,沈细中;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的地基承载力组合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世回;;理解和应用地基承载力的若干问题[A];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超;王娟;;以海工青岛场地为例浅谈地基承载力[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杨光华;;地基承载力的合理确定方法[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李乃涛;李佳;;地基承载力埋深修正问题的讨论[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5 王国江;;理论计算地基承载力方法[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6 魏道垛;李振明;陈忠汉;;郑州东区粉土地基承载力的研究与确定[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徐炳锋;;分期施工加载下地基承载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于海峰;刘彦志;;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探讨[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于海峰;董建军;姜桥;;地下水对地基承载力埋深修正的影响[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崔婧;;某高层住宅小区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合理算法[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怡林;黄土地基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通过验收[N];中国交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易朋莹;加筋地基承载力增强机理与设计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2 赵少飞;复合加载条件下海洋地基承载力特性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詹云刚;复杂条件下海洋结构物地基承载力特性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王飞;安定性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在海洋地基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才宝华;浅海淤泥地层控制爆炸挤淤成形堆石坝地基承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许耘赫;饱和砂土中沉井基础地基承载力的离心机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雷水平;单边超载作用下的地基承载力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4 张梦;落锤冲击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力检测的数值模拟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汪洋;哈法亚油田地基承载力与岩土原位测试参数相关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刘倍利;毛乌素沙漠特殊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隋凤涛;浅基础地基承载力的确定[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毛然;中南地区极端冰雪条件下电塔地基承载力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周阳;合肥地区地基承载力试验及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金理伟;昆明地区土体地基承载力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饱和砂土中沉井基础地基承载力的离心机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3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503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3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