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薄层快速修补材料配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薄层快速修补材料配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水泥混凝土路面表层破损属于常见病害,如不及时修复将发展成为结构性破坏,对路面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除了加强路面日常维护外,更需要研发相应的快速修补材料。本文首先对标准轴载下路面应力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修复面层的力学性能指标。然后结合水泥路面薄层修复的特点,选用硅灰和聚合物胶粉对胶凝材料进行改性。经过一系列室内配比试验,使硫铝酸盐水泥砂浆的流动度、强度、柔韧性、粘结性、干缩性等指标满足工程要求。经实践检验修补材料的路用性能较为理想。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着重分析了面层结构最大剪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大剪应力随修复面层厚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根据正常使用状态下结构的最大剪应力值,作为检验界面抗剪强度的标准,为材料配比提供参考。当水平荷载作用过大时,所产生的剪应力将超过面层抗剪强度,导致结构出现滑移破坏。(2)研究了薄层快速修补材料的组成,进行相关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试验。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与硅灰、聚合物按一定比例复配,能够发挥微填料和滚珠效应。材料的凝结时间、流动性能得到改善,满足现场施工要求。修补材料具有快硬早强的特性,并且后期强度稳步增长。面层4h抗压与抗折强度符合重级交通下水泥路面设计标准,具备快速开放交通的条件。(3)进行新旧界面结合处的粘结强度试验,通过涂抹界面剂、表面凿毛处理等措施,使复合结构的粘结性能得到提升。测试了修补材料的收缩性能,其早期收缩量相对普通水泥砂浆较小,但随着龄期的延长逐渐趋于一致。较低的干缩量可使面层结构趋于稳定,减少表面微裂缝的产生。(4)以实验室所得配比作为基础,开展水泥路面薄层修复作业。结合工程概况制定相关的修复方案,总结配套的施工工艺,并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和解决。实践证明修补面层与旧混凝土路面间的粘结性能得到改善,可以承担车辆荷载与温差应力的共同作用,并且缩短了交通封闭时间。通车后三个月内路面整体情况良好,没有出现大面积起皮脱落的情况,达到了预期目标。
【关键词】:路面薄层 材料配比 快速修补 粘结强度 流动度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6.2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8
- 1.1 水泥路面薄层修复的研究背景10-12
- 1.2 水泥路面表层病害及成因分析12-13
- 1.3 水泥路面修补材料研究现状13-15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8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6-17
- 1.4.2 路面薄层修复的技术路线17-18
- 2 水泥混凝土修复路面应力分析18-28
- 2.1 多层弹性体系理论18-20
- 2.1.1 基本假定18
- 2.1.2 路面计算模型18-19
- 2.1.3 层间接触状况分析19-20
- 2.2 路面荷载设计标准20
- 2.3 面层应力计算方法20-21
- 2.4 结构层参数设定21-23
- 2.5 界面最大剪应力分析23-27
- 2.5.1 修复面层厚度的影响25
- 2.5.2 水平作用系数的影响25-27
- 2.6 本章小结27-28
- 3 原材料的选用及相应的试验方法28-34
- 3.1 修补材料的预期性能28-29
- 3.1.1 力学性能28
- 3.1.2 凝结时间28-29
- 3.1.3 收缩性能29
- 3.2 原材料及其主要技术指标29-31
- 3.2.1 快硬硫铝酸盐水泥29
- 3.2.2 掺和料29-30
- 3.2.3 细集料30
- 3.2.4 水30
- 3.2.5 减水剂30-31
- 3.2.6 消泡剂31
- 3.2.7 聚合物31
- 3.2.8 纤维31
- 3.3 试验仪器31-32
- 3.4 试验内容及方法32-34
- 3.4.1 凝结时间的测定32
- 3.4.2 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32
- 3.4.3 抗压与抗折性能试验32-33
- 3.4.4 新旧界面粘结力试验33
- 3.4.5 干缩性能测试33-34
- 4 水泥路面薄层快速修补材料的配比研究34-46
- 4.1 胶砂比的确定34-35
- 4.2 硅灰掺入量试验35-37
- 4.3 聚合物掺入量试验37-44
- 4.3.1 聚合物改性胶凝材料试验配比37-38
- 4.3.2 聚合物改性胶凝材料凝结时间38-39
- 4.3.3 聚合物改性胶凝材料胶砂流动度39-40
- 4.3.4 聚合物改性胶凝材料抗压与抗折试验40-42
- 4.3.5 聚合物改性胶凝材料粘结强度试验42-43
- 4.3.6 聚合物改性胶凝材料干缩性能试验43-44
- 4.4 本章小结44-46
- 5 快速修补材料施工工艺研究46-54
- 5.1 水泥路面薄层修复工程概况46
- 5.2 水泥路面薄层修复技术分析46-49
- 5.2.1 薄层修复目标制定47-48
- 5.2.2 薄层修复材料组成48-49
- 5.2.3 薄层修复设计方案49
- 5.3 水泥路面薄层修复施工流程49-53
- 5.3.1 施工工艺与机具50
- 5.3.2 破损路面凿除与清理50-51
- 5.3.3 作业面预处理51-52
- 5.3.4 修补材料施工52-53
- 5.3.5 修复路面养护53
- 5.4 本章小结53-54
- 6 结论与展望54-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志红,李瑞生,王成;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无规则断裂的探讨[J];东北公路;2000年04期
2 黄远威;宁连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浅议[J];江苏交通;2000年10期
3 乔志红,李瑞生,王成;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无规则断裂[J];辽宁交通科技;2000年01期
4 韩向东,刘贵森,吕嘉宁;浅谈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现状及展望[J];山东建材;2000年03期
5 尤晓舛,郭培宏,张召斌;论我国推广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可行性[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杨涛;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厚层的铺设方法[J];石油工程建设;2001年02期
7 马旭光,高伟,刘启民;日本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简介[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1年01期
8 战高峰,张宏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费用分析[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夏永旭,尤占平,胡长顺,王秉纲;涵洞、通道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1期
10 李余宁;水泥混凝土路面贯通裂缝的成因和防治[J];安徽建筑;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德;;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及其防治[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胜利;胡莹乐;;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预防及修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3 李连生;徐加绛;洪柏钧;;发展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的思考——湖南、广西、广东三省调查报告和建议[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相斌;孙冰;;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温度与裂缝控制[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5 张雷;;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与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年
6 贺建昆;;云南省水泥混凝土路面应用前景分析与探讨[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7 路建丽;;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断裂成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8 保军强;司旭安;;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初期裂缝的成因与预防[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书萍;;探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打裂压稳[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忠丽;尚亚军;;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农村道路中的应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喜顺;全国水泥混凝土路面新技术推广研讨会在铜川举行[N];陕西日报;2013年
2 路宣;长安大学开展水泥混凝土路面“增寿”研究[N];中国交通报;2007年
3 朱子靳;新技术新材料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中应用[N];中华建筑报;2003年
4 张韶军;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寿有“道”[N];中国交通报;2011年
5 陆文;我国山区水泥混凝土路面防滑治理[N];中国建材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孟庆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技术革命[N];中国交通报;2014年
7 ;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N];科技日报;2004年
8 太原公路分局北郊公路管理段 任变香;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防治与保养[N];山西科技报;2003年
9 孟庆丰;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研究通过鉴定[N];中国交通报;2007年
10 夏冬梅 向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及防治[N];伊犁日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亮亮;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冲断破坏预估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吕惠卿;破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复设计及可靠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3 廉向东;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性能评价与路面结构协调设计[D];长安大学;2012年
4 刘少文;山西运煤干线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张平均;共振式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车控制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吴国雄;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机理及破坏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7 韩森;露石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8 吕大伟;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综合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9 陈瑜;公路隧道高性能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申爱琴;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植石水泥混凝土路面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龙方来;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薄层快速修补材料配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钱高兵;灰色理论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朱洪涛;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机理及测试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汪海琴;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的研制[D];新疆大学;2009年
6 刘虎跃;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原因分析与处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段红波;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面向对象的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8 李珍玉;可靠度理论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何健杰;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与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陈华;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防治与维修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薄层快速修补材料配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50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