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岩溶演化模型的隧道突水危险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基于岩溶演化模型的隧道突水危险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演化模型 岩溶隧道 突水危险性 溶蚀扩展
【摘要】:岩溶隧道是否发生涌突水,主要取决于洞身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系统结构类型,而这与岩溶系统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岩溶系统的发育演化始于具有侵蚀性的水对可溶性岩体中裂隙的溶蚀扩展。基于此,本研究耦合了渗流模型和溶蚀扩展模型,并结合鸡公岭隧道区水文地质背景资料,建立了隧道区岩溶系统岩溶演化模拟模型,模拟再现了隧道区岩溶含水介质的发育情况。结果显示:随着岩溶系统的发育演化,整个系统中裂隙不断被溶蚀扩展,差异性溶蚀越来越显著,岩溶含水介质的非均质性越来越强;同时随着埋深的增加,岩溶发育程度及非均质性越来越弱;浅部和深部裂隙的平均溶蚀扩展率相差近1 500倍;鸡公岭隧道洞身标高处岩溶发育微弱,裂隙溶蚀扩展较小,仍为裂隙岩体,其等效渗透系数为0.51m/d,岩溶突水概率极低,隧道发生涌水时的涌水量为127.9m3/d,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岩溶演化模型 岩溶隧道 突水危险性 溶蚀扩展
【基金】:交通部西部项目“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域水环境保护技术研究”(2009318000048)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B2012-080)
【分类号】:U453.61;P642.25
【正文快照】: 隧道突水是岩溶地区工程施工的主要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岩溶隧道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宜万铁路的马鹿箐隧道、野三关隧道等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均多次发生突水事故,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惨重[1-3]。如何准确地评价岩溶隧道突水危险性,是隧道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嘉高;梁杏;任志刚;;岩体裂隙等效水力隙宽的统计确定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4期
2 匡星;白明洲;王成亮;郭军晓;;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综合预警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11期
3 董兴文;用岩溶水动态曲线分析计算渗入系数的研讨[J];四川地质学报;1991年02期
4 速宝玉,詹美礼,,赵坚;光滑裂隙水流模型实验及其机理初探[J];水利学报;1994年05期
5 沈祥明;刘坡拉;汪继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铁路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J];铁道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6 许振浩;李术才;李利平;侯建刚;隋斌;石少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J];岩土力学;2011年06期
7 韩行瑞;岩溶隧道涌水及其专家评判系统[J];中国岩溶;2004年03期
8 邬立;万军伟;陈刚;赵璐;;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8.5”突水事故成因分析[J];中国岩溶;2009年02期
9 毛邦燕;许模;蒋良文;;隧道岩溶突水、突泥危险性评价初探[J];中国岩溶;2010年02期
10 李术才;周宗青;李利平;石少帅;许振浩;;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娣;西南岩溶山区汇水条件及其对越岭隧道涌突水的控制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小明;;隧道工程中水力耦合问题的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2 曾亚武;杨建;;某高速公路特大桥桥址区岩石溶蚀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3 曾亚武;陈银生;杨建;;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几个工程问题初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4 蒋国云;;深埋隧道岩溶突水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5 张加桂;河谷斜坡带泥灰质岩石区地貌对岩溶的控制机理——以三峡地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6 肖骑彬,蔡新平,徐兴旺,梁光河,张宝林,王杰;应用大地电磁测深勘查北京平谷盆地隐伏含水岩溶系统的结构[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S1期
7 陈叙伦 ,刘世青;川南喀斯特发育史探讨[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8 王文斌,任天培;贵州普定后寨岩溶地下水系统灰色预测模型研究[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9 蒋良文,王科,黄润秋,徐则民,张立新;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深部承压岩溶水系统浅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屈科,许模,徐则民,黄润秋,苟定才,王科;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水均衡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从彦;刘忠绪;孙云;;锦屏一级水电站枢纽区基岩裂隙渗透性研究[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雯;蒋顺清;;高关水库基岩的水化学溶蚀[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3 卢耀如;张凤娥;阎葆瑞;郭秀红;;硫酸盐岩岩溶发育机理与有关地质环境效应[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5 卢耀如;张凤娥;阎葆瑞;郭秀红;;硫酸盐岩岩溶发育机理与有关地质环境效应[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6 卢耀如;;中国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7 卢耀如;张凤娥;刘长礼;童国榜;张云;;中国典型地区岩溶水资源及其生态水文特性[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8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9 卢耀如;;汶川大地震周年与地质灾害防治再思考[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10 卢耀如;;工程建筑安全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防治[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克国;注浆控制岩溶隧道突水地质灾害的机理和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伟海;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雷军;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夏凯生;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静;光纤光栅多参数传感理论技术研究及在地下工程灾害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旭东;深部岩溶隧道溃水成灾机理及其工程处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乔伟;矿井深部裂隙岩溶富水规律及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胡煜昭;黔西南坳陷沉积盆地分析与锑、金成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建民;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古地貌与储层特征[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浩;高煤级煤储层水力压裂的裂缝预测模型及效果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马铭嘉;云南普者黑岩溶地貌特征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寅静;岩溶区隧道突水地质灾害的临界预警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苗海通;现代岩溶槽谷地质构造与水化学特征及岩溶水源地的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邵硕;辽南城山头滨海岩溶地貌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沈东东;乐广高速岩溶隧道稳定性及突涌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王新峰;基于概率统计的层状岩体裂隙特征分析及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8 崔涛;岩溶隧道风险预报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王木群;岩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及岩溶处治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罗敏;岩溶蓄水构造区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2 陈龙;黄宏伟;;上中路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实践[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3 张毅军;戎晓力;钱七虎;苏畅;;TOPSIS方法在地铁施工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4 王勐,许兆义,白明洲,刘浩杰;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涌砂来源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6 张加桂;河谷斜坡带泥灰质岩石区地貌对岩溶的控制机理——以三峡地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7 蒋良文,王科,黄润秋,徐则民,张立新;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深部承压岩溶水系统浅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李钊;;隧道坍方突发事件风险原因统计及范例推理[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9 李昌友;傅鹤林;李亮;郭明香;;某水下隧道施工突涌水与塌方的风险评价[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0 卢耀如;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模式[J];地理研究;198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浩杰;宜万铁路隧道工程岩溶超前预报的地质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朱超;宜万铁路隧道施工期岩溶灾害预警及防治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复才;陈伟海;杨初长;张美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图片报道[J];中国岩溶;2008年04期
2 周宁;刘波;;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岩溶;2009年01期
3 韦复才;曹建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申报与成立图片报道[J];中国岩溶;2009年02期
4 毛烨峰;伍进;;岩溶发育控制因素及发育规律浅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S1期
5 ;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12年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J];中国岩溶;2012年02期
6 徐卫国;赵桂荣;;试论我国岩溶地区地面变形成因及其防治[J];勘察技术;1979年04期
7 卢耀如;关于岩溶(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类型及其综合开发治理的探讨[J];中国岩溶;1985年Z1期
8 陈天铎;;广西岩溶地区概况及水文特征[J];水文;1985年04期
9 黄耀荣;试论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以广西柳州市为例[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10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九五”主要科研成果简介[J];中国岩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忠诚;裴建国;夏日元;张美良;熊康宁;雷明堂;;岩溶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2 冯明权;樊长华;刘丽;龙三;;用聚类法分析岩溶系统的初步探讨[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3 袁道先;刘再华;曹建华;章程;裴建国;;不同地区岩溶动力系统监测[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4 张小路;王卫民;王钟;;岩溶地区水库查漏的地球物理技术[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刘汝明;;云南砚平高速公路岩溶的勘察与处治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方怀霞;欧湘萍;周伟;曾舜;;浅谈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岩溶勘察新技术[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7 陈建华;杜引光;;岩溶地区桩基设计探讨[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筠;郭明;;贵州岩溶地区筑路石材性能与沉积环境关系初探[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卢耀如;;略谈岩溶(喀斯特)及其研究方向[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10 熊章强;方根显;;探地雷达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松龄;广西重建岩溶地区生态[N];中国环境报;2001年
2 记者 于莘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揭牌[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陈张;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N];桂林日报;2008年
4 记者 骆展胜;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成立[N];广西日报;2008年
5 刘振国 田雪莲;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广西挂牌[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记者 于莘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揭牌[N];科技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田雪莲;从全球视野研究岩溶科学[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8 部讯;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桂林[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记者 王奇;重庆岩溶地区地下水勘查首战告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10 记者 张军;北京地下1000米一半是岩溶[N];北京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宜章;岩溶和空区上方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李勇峰;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吴郭泉;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4 陈强;岩溶储气长隧道工程地质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李苍松;岩溶地质分形预报方法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吴耿;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岩溶高钙环境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奇;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松明;中铝贵州分公司赤泥堆场岩溶渗漏分析及防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伟;岩溶对桥梁地基稳定性分析及注浆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汤新福;岩溶地质特征与路基岩溶病害调查及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杨永峰;泸沽湖机场工程区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及工程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燕俊;岩溶地区组合型基础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腾;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特征及保护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李元庆;岩溶动力系统的信息可靠性及获取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谢富贵;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苏欧;昆明小哨机场地基岩溶稳定性的分析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32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53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