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暗挖隧道衬砌外水压力分布及堵水限排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浅埋暗挖隧道衬砌外水压力分布及堵水限排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 地下水 渗漏 涌水量 渗流场 堵水限排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开始修建隧道及地下工程,由于地下水的存在,地下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都时刻受到地下水的侵害,在沿海城市和南方地区由于地下水丰富,遭受地下水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地下水丰富区域对防排水的处理越发的重要。在隧道建设初期采用“以排为主”的原则,将地下水无节制的排放,这样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还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后期人们采用全封闭类型的防水隧道,设计其依靠自身结构防水,将周围地下水完全阻挡隧道之外,但是由于施工工艺与现场实际工程地质等原因,实际状况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隧道发生渗漏水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到运营期间的安全性。因此要求采用“以堵为主,适量排放”设计原则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参与青岛地铁M2号线同安路车站及苗同区间项目建设,对青岛地铁车站以及区间建设的关键技术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搜集、现场施工、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认识和揭示了在青岛地层水文条件下隧道工程附近地下水的渗流规律,同时对地铁施工时期发生的渗漏以及涌水事故进行分析和维护处理;针对渗漏事故分别选取全封闭类型区间和采用堵水限排方式的车站进行监测分析;针对苗同区间实际地质状况和线路规划采用“堵水限排”的原则设计防排结合型隧道,对采用不同厚度的注浆圈与衬砌外水压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模拟分析全封闭类型与堵水限排型隧道周围的水压力;希望对以后在相似地质条件下设计堵水限排隧道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隧道 地下水 渗漏 涌水量 渗流场 堵水限排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5.9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2
- 1.1.1 青岛地铁发展10-11
- 1.1.2 典型地下水引起的事故11-12
- 1.2 防排水问题提出12-13
- 1.3 研究意义13
- 1.4 研究现状13-16
- 1.4.1 涌水量研究现状13-14
- 1.4.2 渗流规律的研究现状14-15
- 1.4.3 外水压力的研究现状15-16
- 1.4.4 限量排水研究现状16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6-18
- 1.5.1 研究内容16-17
- 1.5.2 研究方法17-18
- 第2章 地下水渗流理论18-22
- 2.1 地下水渗流基本理论18-19
- 2.1.1 达西定律18-19
- 2.2 岩体在裂隙状态下的地下水渗流理论19-21
- 2.2.1 裂隙介质中地下水的渗流规律19-21
- 2.2.2 离散性裂隙网络介质模型21
- 2.3 本章小结21-22
- 第3章 典型浅埋暗挖隧道防水及监测22-46
- 3.1 青岛水文地质简介22-23
- 3.1.1 地下水基本类型22-23
- 3.1.2 青岛地区地下水状况23
- 3.2 工程概况简介23-30
- 3.3 防排水设置30-33
- 3.3.1 车站防排水设置30-33
- 3.3.2 隧道区间防水设置33
- 3.4 渗漏水病害产生及处理33-37
- 3.4.1 渗漏水病害33-34
- 3.4.2 渗漏水现象及成因初步分析34-35
- 3.4.3 渗漏水处理35-37
- 3.5 监测分析37-44
- 3.5.1 监测设备及原理37-39
- 3.5.2 监测结果记录分析39-42
- 3.5.3 各位置对比分析42-44
- 3.6 本章小结44-46
- 第4章 堵水限排型隧道区间设计46-68
- 4.1 设计排水量的确定46-51
- 4.1.1 渗流模型建立46-48
- 4.1.2 涌水量计算分析48-50
- 4.1.3 允许排水量的确定50-51
- 4.2 注浆圈厚度确定51-56
- 4.2.1 注浆圈厚度与隧道涌水量之间关系51
- 4.2.2 注浆圈厚度模拟分析51-54
- 4.2.3 不同注浆圈厚度下的衬砌内力以及安全系数54-56
- 4.3 全封闭类型与堵水限排型水压力云图对比分析56
- 4.4 二次衬砌施工时间的影响56-57
- 4.5 堵水限排方式初期支护下水压力的确定57-60
- 4.5.1 衬砌外水压力与注浆堵水圈之间关系57-58
- 4.5.2 衬砌外侧水压力与排水量之间关系58-59
- 4.5.3 衬砌外水压力确定59-60
- 4.6 具体防水措施设置60-66
- 4.6.1 注浆堵水技术60-62
- 4.6.2 初期支护混凝土喷射62-63
- 4.6.3 防水层设置63-64
- 4.6.4 施工缝处理64-65
- 4.6.5 分区防水65-66
- 4.7 本章小结66-6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8-72
- 5.1 主要结论68-70
- 5.1.1 理论结论68-69
- 5.1.2 数值分析69-70
- 5.2 展望70-72
- 参考文献72-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76-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治国;朱合华;张建军;;火灾对隧道衬砌结构的损害及防范措施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2 姜舜华;隧道衬砌结构的概率有限元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3 王建宇,胡元芳;对岩石隧道衬砌结构防水问题的讨论[J];现代隧道技术;2001年01期
4 赵万强;隧道衬砌结构可靠性设计浅论[J];铁道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5 温树林;元磨高速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质量检测与控制[J];云南交通科技;2003年01期
6 孙富学;梁本亮;;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寿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7 章元爱;;铁路客运专线新型隧道衬砌结构的模型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2006年06期
8 赵尚毅;郑颖人;宋雅坤;郑宏录;;地下隧道衬砌结构内力计算方法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招国忠;谭忠盛;曾磊;朋改非;;龙头山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试验分析[J];混凝土;2007年09期
10 闫治国;朱合华;;隧道衬砌结构火灾安全及高温力学行为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治国;朱合华;;隧道衬砌结构耐火性能试验方法研究[A];面向低碳经济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华牢;刘学增;李宁;谢东武;;纵向裂缝隧道衬砌结构的安全评价与加固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陶伟明;;高水位富水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刍议[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孙兆海;;隧道衬砌结构防火设计探讨[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宋玉香;景诗庭;张彦兵;;含有相关随机变量的隧道衬砌结构随机有限元分析[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6 李忠友;刘元雪;刘树林;谭仪忠;葛增超;;火灾作用下隧道衬砌结构变形理论分析模型[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朱苦竹;庄宁;;滑坡与隧道相互作用实例监测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8 廖少明;侯学渊;彭芳乐;;软土隧道纵向剪切传递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鲁亮;欧阳冬;兰学平;;上海长江隧道衬砌结构整环试验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10 王伟民;;火灾作用下隧道衬砌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特约记者 赵建平;天定高速公路全线贯通[N];天水日报;2011年
2 徐琳;建立功业于求实创新、攻坚克难之中[N];建筑时报;2011年
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土木工程科技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大奖[N];中国建设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熠;多场耦合条件下高海拔寒区隧道温度场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李亚勇;浅埋圆形隧道力学行为理论分析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6年
3 滕宏伟;隧道特殊大变形段初支开裂机理及二次衬砌结构可靠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张素磊;隧道衬砌结构健康诊断及技术状况评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孙富学;海底隧道衬砌结构寿命预测理论与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朱苦竹;边坡与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数学二次规划法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7 牛泽林;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黄土隧道衬砌结构安全评价与分析方法[D];长安大学;2012年
8 王建炜;列车-隧道动力耦合系统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皇民;浅埋双洞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王晓明;高速公路服役隧道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后评估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亮;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横向变形加固分析与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小雨;隧道结构开裂病因力学正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陈明奎;强震作用下拱顶背后空洞对隧道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鲁金铭;新大成隧道基底脱空病害区动力特性分析及注浆加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郑淳;两江新区过水隧道施工全过程力学行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熊桂开;地面高层建筑对重庆轨道三号线隧道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7 林家桢;活动断裂区隧道动力响应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卢颖明;宜万铁路石院子隧道病害成因及整治措施优化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张博华;强震区临近空洞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王平;LNG工艺隧道结构灾害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64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56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