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光谱分析的SBS改性沥青再生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4:05

  本文关键词:基于光谱分析的SBS改性沥青再生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再生剂 红外光谱 SHRP 再生SBS改性沥青 沥青再生机理 界面活性理论


【摘要】:在对比分析再生剂ZZ,RA-2,DN100,DN101红外光谱的基础上,将这4种再生剂按相同比例分别加入老化SBS改性沥青中,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美国SHRP试验研究了再生SBS改性沥青性能及微观结构,并运用界面活性理论解释了SBS改性沥青再生机理.结果表明:再生剂加入后,在沥青质与软沥青之间形成一层界面膜,促进聚合物大分子间或链段间的运动,起到润滑和增溶作用,从而使老化沥青黏度减小,流变性能恢复,低温变形能力增强.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市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再生剂 红外光谱 SHRP 再生SBS改性沥青 沥青再生机理 界面活性理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513)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SBS改性沥青约占道路沥青总质量的15%,按此计算,10年后中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产生的废旧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预计将每年达到1 200万t左右.可见,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实现路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沥青再生机理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崇理;;沥青路面的再生机理与再生剂研究[J];北方交通;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家鑫;沥青再生剂的研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2 邱隆亮;SBS改性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江,陈晓燕,张金月;陶瓷微滤膜制乳技术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5年01期

2 卿大咏;;一种接枝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J];日用化学工业;2008年02期

3 焦元启;刘治猛;刘煜平;;两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头发护理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9年01期

4 韩富;刘志妍;周雅文;徐宝财;;特种表面活性剂和功能性表面活性剂(Ⅳ)——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9年03期

5 杨飚;杜志平;张威;李佩秀;;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J];日用化学工业;2009年06期

6 王磊;徐宝财;;特种表面活性剂和功能性表面活性剂(Ⅷ)——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10年03期

7 曹萍;单宝龙;孙敬军;高会娟;王雷;王洪猛;;橡胶改性沥青的老化及再生[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郭奕忠,彭美东;金属加工微乳液的研制[J];广东化工;2005年10期

9 黄月文,刘伟区,罗广建;有机硅、氟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建材中的应用发展[J];高分子通报;2005年03期

10 林建云;朱宏;邱志慧;麦永发;;聚氨酯类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焦宇;郭建国;张世杰;樊晓华;谭国庆;李求进;;双丁基EO/PO共聚醚的物化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2 冯博华;张子勇;殷旭东;饶华新;彭柳芬;;新型壳聚糖接枝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3 李长生;王万杰;冯桂双;唐华;曹可生;陈娟;;钻井液用复合润滑剂的研究和制备[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4 杜志平;张威;王国永;李佩秀;杨飚;;高表面活性梳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郭建国;EO/PO无规聚醚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田立达;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构建延迟焦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辛华;阳离子水性聚氨酯及其全氟烷基丙烯酸酯改性复合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5 周煜;C.I.颜料红122分散稳定化和流变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3年

6 焦宝祥;注凝成型制备高性能氧化铝一氧化锆复相陶瓷[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7 张凯;功能性无机/有机复合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8 韩炜;超细纳米化电气石的性质研究及其应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9 王子明;“水泥—水—高效减水剂”系统的界面化学现象与流变性能[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10 王海鹰;新型可聚合硼酸酯表面活性剂及其聚合物的合成、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田薇薇;导电聚苯胺基吸波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3 武秋花;聚乙烯亚胺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性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路礼;道路老化沥青再生剂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窦刚玉;SBS改性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党莉;环境敏感性磷酰胆碱基ABA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胶束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守印;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鹏程;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与表面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天超;生物降解性聚乙二醇单甲醚/聚己内酯/聚磷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胶束制备[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娟;甜菜碱衍生物在基因载体材料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冲;徐世法;季节;张涛;张江影;;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再度老化性能的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杨彦海,张书立,王鸿鹏,刘治宇;再生沥青性能分析与评价[J];东北公路;2003年04期

3 钱春香;解建光;王鸿博;;SBS和SE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抗老化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马涛;黄晓明;张久鹏;;基于材料复合理论的老化沥青再生规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马涛;张道义;黄晓明;;SBS改性沥青抽提回收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案[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张建;肖维;黄晓明;;沥青路面再生中旧沥青的回收与再生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7 戴跃玲,刘道胜,杨鹏,闫锋,魏毅,高枝荣,廖克俭;道路沥青老化后组成与使用性能关系的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原健安,徐希娟;评价沥青与集料相对粘附性的方法──溶剂洗脱法[J];公路;1999年11期

9 刘忠安,金鸣林;道路沥青老化过程中组成与分子量分布的变化[J];公路;2001年05期

10 王捷,贾渝;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方法综述[J];公路;2002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介杰,文军,林艳华;国产改性沥青在路面上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年02期

2 王丛愚,张岩,张海涛;简论改性沥青[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年03期

3 马健萍,李豁,孙长新,李明耀,高再锐;新的改性沥青设备与加工技术[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2年02期

4 吴建国;改性沥青挥发份提取工艺的改进[J];青海交通科技;2002年03期

5 焦景波,稽立新;改性沥青基本性能浅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5期

6 孙宏斌,西庭玉;改性沥青专用研磨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7期

7 张雪峰,史云龙,刘宝丰;改性沥青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8期

8 陈华鑫,卢军,彭廷,胡长顺;改性沥青的粘度特性和施工温度控制[J];石油沥青;2003年04期

9 郭银生,陈红彪;改性沥青简易气压喷洒罐加工方法[J];铁道建筑技术;2003年01期

10 杨巍,李飞;国内改性沥青自动化生产的现状与发展[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婉利;俞华信;罗望群;王玲;陈定利;;改性沥青新产品研究开发[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徐希娟;原健安;;化学改性沥青的应用前景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3 郝培文;;改性沥青使用技术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林江;施张兴;金海山;林大根;;浅谈乳化改性沥青发展方向及生产技术关键[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孔宪明;;改性沥青的显微观测[A];建筑防水工程新技术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塑性体改性沥青、弹性体改性沥青两项新国标实施[A];全国第十四届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燕文;陈e,

本文编号:568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568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3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