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控制汽车保有量的拥堵治理效果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控制汽车保有量的拥堵治理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在汽车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面临了汽车保有量过大而带来的一系列交通拥堵问题。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作为导致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原因,值得科学深入的探讨其控制措施及带来的影响。我国如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私人汽车的数量,但是其具体成效和优缺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人口集中、汽车保有量大且交通拥堵现象严重。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拥堵现状和治理措施,并对其治理成效进行评价和探讨,将会为交通拥堵治理政策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借鉴。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拥堵治理的研究、汽车保有量控制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治理成果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出了对拥堵治理效果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确定了拥堵治理效果评价的目的。然后对汽车保有量进行了定义,研究了拥堵治理的理论,作为评价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我国拥堵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了解国内外现有的拥堵治理措施,相结合分析出我国现有交通拥堵治理政策的不足,从而为评价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在评价模型的创建方面,首先对汽车保有量控制的对拥堵治理效果的贡献度即影响度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界定,随后创建评价体系模型的结构,根据评价体系确立的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评价体系模型的两个主要方面即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然后,通过对已有的评价方法的介绍和适用性的讨论,确定评价方法引入的依据,选定了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三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完成了评价模型的构建。接着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北京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和成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提出了北京市现有的汽车保有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并对这一系列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随后引入评价体系模型,首先采用因子分析界定北京市汽车保有量控制的贡献度,量化评价指标后,再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的演算,得出了效果评价的结果,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各个指标的实行度进行了排序。最后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出的结果和排序,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北京市基于汽车保有量控制的拥堵治理的政策建议。对于评价结果中值得肯定的地方进行补充,并提出笔者的新思路,对于评价结果中仍有不足的方面,重点提出改进措施和鼓励加强力度,从而完善北京市交通治理的措施,以期达到更好的拥堵治理效果。
【关键词】:汽车保有量 交通拥堵 评价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26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交通拥堵治理的研究11-12
- 1.2.2 汽车保有量控制的研究12-13
- 1.2.3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评价的研究13-14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14-15
- 1.3.1 研究意义14
- 1.3.2 研究目的14-15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5-18
- 1.4.1 研究内容15-16
- 1.4.2 技术路线16-18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治理现状18-26
- 2.1 基本定义18
- 2.1.1 汽车保有量的定义18
- 2.1.2 交通拥堵的定义18
- 2.2 交通拥堵治理理论研究18-21
- 2.2.1 供需平衡理论18-19
- 2.2.2 交通需求管理19-20
- 2.2.3 拥挤外部性20
- 2.2.4 低碳交通体系20-21
- 2.3 基于汽车保有量控制的拥堵治理现状21-24
- 2.3.1 基于汽车保有量增长的交通拥堵现状21-22
- 2.3.2 基于汽车保有量控制的交通拥堵治理现状22-23
- 2.3.3 基于汽车保有量控制的交通拥堵治理存在的问题23-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第三章 汽车保有量控制的拥堵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构建26-40
- 3.1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的主成分分析26-28
- 3.1.1 引入的依据26
- 3.1.2 分析方法介绍26-27
- 3.1.3 分析步骤27-28
- 3.2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28-29
- 3.2.1 客观性原则28-29
- 3.2.2 综合性原则29
- 3.2.3 可量化性原则29
- 3.2.4 层次性原则29
- 3.2.5 导向性原则29
- 3.3 交通拥堵治理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29-31
- 3.4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31-33
- 3.4.1 直接评价指标31-32
- 3.4.2 间接评价指标32-33
- 3.5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33-38
- 3.5.1 评价方法介绍33-34
- 3.5.2 评价方法引入34
- 3.5.3 评价模型构建34-38
- 3.6 本章小结38-40
- 第四章 北京市控制汽车保有量的拥堵治理效果评价40-68
- 4.1 北京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40-43
- 4.1.1 机动车数量过大40-41
- 4.1.2 拥堵路段集中41-43
- 4.1.3 汽车出行分担率较大43
- 4.2 北京市汽车保有量控制措施分析43-47
- 4.2.1 尾号限行43-45
- 4.2.2 汽车限购45-46
- 4.2.3 消费税率调整46-47
- 4.2.4 差别化停车47
- 4.3 北京市拥堵治理效果的分析47-52
- 4.3.1 因子的筛选和量化47-48
- 4.3.2 相关性分析48-49
- 4.3.3 主成分分析49-52
- 4.4 北京市拥堵治理效果的综合指标评价52-67
- 4.4.1 评价指标的量化52-56
- 4.4.2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直接指标评价56-63
- 4.4.3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间接指标评价63-66
- 4.4.4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结果66-67
- 4.5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基于评价结果的交通拥堵治理对策68-76
- 5.1 汽车数量的控制68-69
- 5.1.1 供需调节68-69
- 5.1.2 加大消费税率的调整69
- 5.2 交通需求管理69-70
- 5.2.1 推动出行方式的转换69
- 5.2.2 智能交通系统69-70
- 5.3 提高车辆使用成本70-71
- 5.3.1 拥堵区域收费70
- 5.3.2 新增汽车使用税目70-71
- 5.4 发展低碳交通方式71-72
- 5.4.1 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71
- 5.4.2 推广慢行交通71-72
- 5.5 拥堵治理的新思路72-73
- 5.5.1 推广公共交通72
- 5.5.2 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72-73
- 5.6 本章小结73-76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76-78
- 6.1 结论76-77
- 6.2 存在的不足77-78
- 致谢78-80
- 参考文献80-8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易;空气有望作汽车燃料[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1年05期
2 陈柏霖;汽车燃料的发展趋势[J];汽车工业研究;2003年08期
3 李永钧;;汽车:超越资本意义[J];上海经济;2006年07期
4 丁敏;;将氢存储于微粒球中,有望解决汽车燃料问题[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5期
5 ;上海将7吨秸秆“变身”1吨汽车燃料[J];广西节能;2007年01期
6 姜海程;;煤——我国未来汽车燃料的选择?[J];时代汽车;2008年10期
7 侯世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J];中国汽车界;2011年01期
8 温廷琏;代替汽油的汽车燃料[J];能源研究与信息;1992年03期
9 ;用铝作汽车燃料[J];汽车工艺与材料;1994年05期
10 张肇富;节省汽车燃料的新系统[J];专用汽车;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各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A];西南汽车信息:2011年下半年合刊[C];2011年
2 史鉴生;王协琴;;天然气汽车燃料及其质量指标[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鲁雪生;顾安忠;张武高;;LNG汽车发展及其关键技术[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史鉴生;王协琴;;天然气汽车燃料及其质量指标[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天然气汽车专业委员会学术论文汇编[C];1996年
5 王丽娟;赵细康;匡耀求;;论珠江三角洲发展清洁替代燃料汽车的必要性[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6 张少华;;中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能源清洁汽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王璐;齐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激励政策研究进展[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8 马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9 王小莉;;汽车污染的危害与控制[A];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喻哲林;龚裕健;;因地制宜 治理大气环境 刻不容缓 发展CNG汽车[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成都市汽车工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邝 蕾;2004:汽车游走在政治与经济之间[N];中国汽车报;2005年
2 王方剑;汽车快修连锁:下一个国美的诞生地?[N];经济观察报;2005年
3 刘林森;多燃料发动机:汽车竞争新焦点[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史玉成;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N];中国质量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淼;新能源汽车“搅动”世界市场[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徐先荣 罗凌云;油价攀升引发的汽车问题[N];甘肃日报;2005年
7 李军 整理;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寻常百姓家?[N];中国环境报;2012年
8 永言;工信部通过甲醇汽车试点方案[N];中国石化报;2013年
9 张帆 倪祥凯;我市15辆甲醇汽车交付使用[N];宝鸡日报;2013年
10 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科院兼职教授 高峰;未来的汽车“喝”什么?[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洪德;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2 武文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共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3 肖皓;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燃油税征收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与政策优化[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锡静;一汽集团低碳汽车竞争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管俊;促进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
3 张婉清;《汽车的过去、现在、未来》(第14章前三节)翻译项目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4 张迎娅;北京市控制汽车保有量的拥堵治理效果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5 廖炼斌;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发展中政府作用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陈璇璇;人口、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汽车保有量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7 吴迪;政府规制与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吴溪;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马建华;汽车与近代中国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于成英;中日韩汽车产业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12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612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