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及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填方路堤 黄土 原位监测 工后沉降 沉降预测 组合模型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对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典型的要数正好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甘肃、陕西、山西等省份。因为特定的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修路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土丘和沟壑,由此出现一种高填方的方式修筑路堤。这种形式的路堤因工程特点更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开裂等病害,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并进行沉降预测有利于随时掌握路堤变形,以便随时做出相应措施,保障公路的安全使用,因此学者们认为加强对其沉降变形观测和沉降预测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结合“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堤的重锤补夯压实技术及其相关沉降变形规律的研究”课题,以山西省太原市太行路工程阎家峰路段高填方路堤为依托工程,采用分层沉降仪对路堤变形进行历时一年的原位监测,以沉降实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基沉降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其工后沉降建立了预测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断面的两个路面监测点,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会出现沉降的差异,其沉降的变化趋势相同且沉降值相近。同一个断面的填方体沉降测点,会产生差异沉降。根据沉降实测数据,分别建立了泊松、双曲线、乘幂、指数和对数5种预测模型,并将5种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泊松模型、双曲线模型、乘幂模型、指数模型和对数模型均能较为精确拟合本路堤的短期实测沉降数据,但泊松模型、对数模型的预测值偏小,双曲线、乘幂和指数模型的预测值偏大。综合比较5种模型误差平方和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两种指标,得出泊松模型和指数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泊松模型虽然存在收敛值,但收敛速度过快。其余4种模型都是随时间的增加沉降量无限增大,无法预估最终沉降量。结合本文工程建立了泊松和指数模型的组合模型,两种模型误差趋势相反,能较好的进行优势互补,误差平方和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均有减小,提高了预测精度,并且可以提供本路堤最终沉降量的预估,为指导类似的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填方路堤 黄土 原位监测 工后沉降 沉降预测 组合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6.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黄土高填方路堤的概念和特点11-12
- 1.2.1 高填方路堤的特点11
- 1.2.2 黄土填料的性状分析11-12
- 1.3 高填方路堤沉降研究现状12-1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及内容14-16
- 第二章 高填方路堤沉降计算及预测方法16-34
- 2.1 路堤的沉降原理16-24
- 2.1.1 土体压缩变形的本质16-22
- 2.1.2 原地基的沉降机理22-23
- 2.1.3 填方路堤的压实机理23-24
- 2.2 影响高填方路堤的沉降因素24-26
- 2.2.1 自然界因素24-26
- 2.2.2 人为因素26
- 2.3 路堤最终沉降预估方法26-34
- 2.3.1 传统计算法26-27
- 2.3.2 数值分析计算法27-28
- 2.3.3 实测沉降资料的预测方法28-34
- 第三章 黄土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观测及分析34-46
- 3.1 阎家峰路段工程介绍34-36
- 3.1.1 工程概况34-35
- 3.1.2 施工方法35-36
- 3.2 路堤沉降原位监测36-39
- 3.2.1 监测点的布置及监测仪器36-37
- 3.2.2 监测方法37-39
- 3.3 监测结果及沉降规律分析39-45
- 3.3.1 路面沉降监测分析39-41
- 3.3.2 填方体沉降监测分析41-44
- 3.3.3 路基沉降规律分析44-45
- 3.4 小结45-46
- 第四章 黄土高填方路基沉降预测模型研究46-68
- 4.1 预测模型的简介与评价46-50
- 4.1.1 预测模型简介46-49
- 4.1.2 预测模型的评价标准49-50
- 4.2 5 种预测模型根据实例的对比分析50-59
- 4.2.1 5 种预测模型的建立50-51
- 4.2.2 5 种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51-59
- 4.3 组合模型预测59-67
- 4.3.1 组合预测简介59-62
- 4.3.2 构建组合预测模型考虑的问题62
- 4.3.3 泊松-指数组合模型的建立62-67
- 4.4 小结67-6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5.1 研究结论68-69
- 5.2 继续研究建议与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亮;浸水高填方路堤变形性状模型实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殷广月;高填方路堤常见病害及治理[J];辽宁交通科技;2005年05期
3 周岳;山区高填方路堤涵洞结构运用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3期
4 吕庆,尚岳全,陈允法,侯利国;高填方路堤粘弹性参数反演与工后沉降预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5 於永和;李素艳;;施工过程中的高填方路堤自身沉降计算有限元分析[J];中外公路;2006年05期
6 梁波;;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堤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06年10期
7 王志斌;李亮;杨小礼;邹金锋;;水平条分法在贴坡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公路学报;2007年03期
8 乔会平;;公路高填方路堤病害分析与防治措施[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王全刚;;六武高速公路砂类土高填方路堤质量监控[J];民营科技;2008年04期
10 曲光增;;高填方路堤中的小桥设计体会[J];北方交通;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秀飞;卢振亚;;高填方路堤施工中的注意点及动态观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2 王志斌;李亮;杨小礼;;斜坡地基上高填方路堤极限承载力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王宏贵;徐林荣;赫晓光;陈洁金;;加筋间距对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4 孙宏伟;;北京地区某高填方路堤通道桥基础沉降数值计算与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曾耀;龚玉华;;山区陡坡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亻黾);陈功;缪林昌;;连徐高速公路连云港段海相软土沉降变形规律分析与计算[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智超;高填方路堤流变沉降本构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洁;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及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侯亚玲;适用于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堤的沉降计算方法[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任勇;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堤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4 崔令;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吴高南;高填方路堤灾变机理及风险评估[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范亮;浸水高填方路堤变形性状及边坡稳定性的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7 丛林;山区高填方路堤沉降规律及稳定性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8 刘姗;高填方路堤病害调查与模型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9 滕建奎;高填方路堤的抗震性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10 冯宏伟;土工格栅加筋高填方路堤施工期变形规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8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618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