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确定
本文关键词: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确定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施工温度 拌和力矩 再生沥青混合料 剪切速率
【摘要】:测定了不同拌和温度下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力矩,测定了基质沥青混合料在基质沥青黏温曲线0.17Pa·s的等黏温度下的最佳拌和力矩,并以此最佳拌和力矩在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力矩-拌和温度拟合曲线上对应的拌和温度为该混合料的最佳拌和温度;根据最佳拌和温度下再生SBS改性沥青的黏度-剪切速率曲线,确定最佳拌和温度下再生SBS改性沥青的剪切速率,在该剪切速率下通过试验获得再生SBS改性沥青的黏温曲线,并以(0.28±0.03)Pa·s时的等黏温度作为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压实温度.表干法验证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确定的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最佳拌和温度是合理的.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施工温度 拌和力矩 再生沥青混合料 剪切速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04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M5320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HD2011JC164)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11GKCA020)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由于具有保护环境、节约成本等优点而作为一种绿色交通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1-2].相对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HMA),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由于有回收旧沥青混合料(RAP)的加入,其施工温度(拌和温度、压实温度)的确定将受到RAP掺配率和预热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耿九光;戴经梁;;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拌和温度及压实温度研究[J];公路;2011年04期
2 侯睿;黄晓明;李海军;;再生工艺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3 甘新立;郑南翔;纪小平;;老化SBS改性沥青再生性能预估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4 纪小平;郑南翔;杨党旗;侯月琴;;基于复合粘温曲线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刚;沙晓鹏;李炎炎;张清平;;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方案的比较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0年04期
2 安涛;张雷;;浅析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修补设备[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7期
3 王占军;李志栋;周洪文;史福明;李忠玉;;红外差热技术评价沥青混合料渗水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5期
4 刘占广;张崇高;;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6期
5 盛燕萍;李海滨;孟建党;;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隆海健;;Sasobit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旋转压实特性[J];公路;2013年07期
7 何世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9期
8 纪小平;郑南翔;甘新立;;再生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的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9 何世雄;任文宏;赵永伟;;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对比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10期
10 纪小平;郑南翔;甘新立;;再生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的研究[J];中外公路;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苑剑光;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在吉林省高速公路上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双;不同机理温拌沥青混合料应用性能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4 曾爱玉;超大油石比骨架密实橡胶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性能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5 时磊;沥青混凝土厂拌热再生设备改造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王峻;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面层应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蔡全辉;废旧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应用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甘新立;再生S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的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叶伟;隧道抑烟沥青的研制与抑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云;赵慧敏;;用SHRP方法评价再生沥青性能[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马涛;黄晓明;张久鹏;;基于材料复合理论的老化沥青再生规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王捷,贾渝;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方法综述[J];公路;2002年12期
4 张立强,周进川;SBS改性沥青拌和与压实温度的确定[J];公路交通技术;2005年05期
5 侯睿,李海军,黄晓明;高等级路面旧沥青混合料热再生分析[J];中外公路;2005年04期
6 郭咏梅;倪富健;肖鹏;;基于线黏弹范围的改性沥青动态流变性能[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孙铜生;史金飞;朱松青;王鸿翔;张志胜;;沥青路面微波现场热再生热电场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8 纪小平;侯月琴;许辉;谭学章;;基于动态老化方程的沥青抗老化性能对比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3年02期
9 吕伟民;;沥青再生原理与再生剂的技术要求[J];石油沥青;2007年06期
10 李振海;王国峰;魏建明;;再生剂制备技术及再生沥青的评价[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健;再生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纪小平;路面沥青老化的非线性模拟及再生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初,朱浮声,王奕鹏;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5期
2 叶文语;改性沥青混合料在厦门机场跑道的应用[J];厦门科技;2004年05期
3 闵丽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应用[J];公路与汽运;2005年03期
4 应荣华;陈骁;张志勇;;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损伤模型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闫平军;李青;姚进;;浅谈硫磺改性沥青混合料[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6 赵丽华;;对改性沥青混合料中砂率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12期
7 贾钢;;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分析与评价[J];公路与汽运;2008年01期
8 王培荔;;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8年02期
9 王乐一;李双宝;张洪涛;;路用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杨锡武;熊世银;角述兵;刘克;;硫磺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及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峰;李冰川;;浅议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如喜;王书英;;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生产与应用[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3 李志英;曾庆杰;;易铺-130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研究[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4 叶群山;吴少鹏;陈筝;刘至飞;;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流变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王岚;常春清;邢永明;;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弯曲蠕变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6 肖金波;魏峗琦;熊茂东;;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室内试验研究[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7 李军;;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在首都机场东跑道改造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年全国市政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岚;唐宝利;邢永明;;大孔隙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吸声特性试验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9 延西利;王茂奎;丁楚志;;PS路面强力剂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10 田超;王雨;刘昊磊;;改性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与时间关系的研究[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静 本报记者 杨庶文;主动脉的律动[N];凉山日报(汉);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晋川;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工程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丁烈梅;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在道路施工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马骅;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曹艳霞;碳纤维导电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忠明;水泥橡胶综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6 田腾辉;高弹性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宁利;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施工温度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沈风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及其道路施工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蒋凯;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10 孟晓慧;改性沥青混合料抗变形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1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63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