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06:25
本文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限速区段 限速值 最小限速区长度 限速措施 有序聚类 系统调整
【摘要】: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之间的独特地域空间,随着机动化水平的提升,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事故率居高不下,其中超速是引发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现状速度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且由于其道路交通条件的特殊性,缺乏针对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速度控制研究成果。因此,开展适用于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速度控制方法研究,对提高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在分析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交通特性、总结速度控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速度控制形式,提出了制定速度控制方案的基本步骤与流程;其次,利用实测地点车速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考虑车辆运行协调性,提出了限速区划分的定量标准和基于有序聚类的限速区划分方法;再次,结合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车辆运行与道路交通环境特点,提出了系统调整限速值法;基于驾驶人特性及道路环境因素,提出了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最小限速区长度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作为检验与调整限速区段划分的依据。最后,在把握各类速度控制措施的特点及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措施在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提出了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典型特殊点段的速度控制措施选择建议方案。论文以浙江省丽水市三际线排前村段为工程实例,利用本文所提出的速度控制方法,结合道路实际,通过划分限速区段、确定限速值、检验限速区长度、选定限速措施等步骤,制定兼具科学性与经济性的速度控制方案。
【关键词】:限速区段 限速值 最小限速区长度 限速措施 有序聚类 系统调整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6-18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3 技术路线17-18
- 1.4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策略19-31
- 2.1 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交通特性及速度控制现状19-24
- 2.1.1 交通特性及道路环境19-22
- 2.1.2 速度控制现状22-24
- 2.2 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技术路线24-26
- 2.2.1 速度控制形式选择24-25
- 2.2.2 速度控制方案制定流程25-26
- 2.3 基础调查26-30
- 2.3.1 土地利用27
- 2.3.2 道路交通条件27
- 2.3.3 交通事故27-28
- 2.3.4 地点车速28-30
- 2.3.5 既有速度控制措施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划分31-53
- 3.1 限速区段划分31-37
- 3.1.1 区段划分标准31-34
- 3.1.2 区段划分方法34-37
- 3.2 限速值确定37-44
- 3.2.1 限速值确定方法37-38
- 3.2.2 基本限速值38-39
- 3.2.3 修正限速值39-43
- 3.2.4 核查限速值43-44
- 3.3 限速区长度检验44-51
- 3.3.1 限速区组成部分44-45
- 3.3.2 最小长度计算方法45-50
- 3.3.3 区段长度检验与调整50-51
- 3.4 本章小结51-53
- 第四章 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措施53-66
- 4.1 速度控制措施类别及特点53-60
- 4.1.1 限制速度标志53
- 4.1.2 振动减速53-55
- 4.1.3 速度监控措施55-57
- 4.1.4 交通宁静化57-59
- 4.1.5 视觉减速59-60
- 4.2 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速度控制措施适用性60-63
- 4.2.1 驾驶人特性60
- 4.2.2 交通特点60-61
- 4.2.3 建设成本61
- 4.2.4 道路功能定位61
- 4.2.5 交通安全问题诱因61-62
- 4.2.6 速度控制范围62
- 4.2.7 道路横断面形式62-63
- 4.3 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特殊点段速度控制措施63-65
- 4.3.1 线形不良路段及穿村镇路段63
- 4.3.2 道路横断面突变63-64
- 4.3.3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及人行横道64
- 4.3.4 接入口邻近区64-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实例分析66-72
- 5.1 道路概况66-67
- 5.2 制定速度控制方案67-70
- 5.2.1 区段划分67-68
- 5.2.2 限速值确定68-69
- 5.2.3 限速区长度检验69
- 5.2.4 限速措施69-70
- 5.3 实施效果评估70-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2-74
- 6.1 主要研究成果72-73
- 6.2 研究展望73-74
- 致谢74-76
- 参考文献76-80
- 作者简介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清峰;;道路限速区过渡段长度取值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2 崔洪军;张志磊;陈辰;赵志强;李海南;;高速公路主要速度控制设施有效性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3 徐鑫;;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规律特点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11期
4 米峻;董强;景宏君;李晓明;;农村公路限速标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8期
5 贺玉龙;孙小端;侯树展;张杰;;高速公路速度控制设施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S1期
6 钟小明;张世文;贾嘉;张健;王宏元;;速度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S2期
7 付承伟;陈明星;;国内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8 王超;孙小端;史扬;;振动减速带的速度控制效果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09年01期
9 徐;徐立;杨敏;;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研究[J];海峡科学;2008年09期
10 吕从高;韦英娜;;我国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J];交通标准化;2007年12期
,本文编号:643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64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