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沿海海洋溢油风险区划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连沿海海洋溢油风险区划研究
【摘要】:石油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满足我国石油消费量的需求,各大石油公司加大海上油田的勘探开采、海底输油管线的铺设,航运公司对石油运输量持续上升,沿海地方政府加快油品码头以及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导致海洋溢油事故频繁发生,对海洋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严重的危害,部分海域成为溢油事故的多发区和重灾区。海洋溢油污染事故中受到威胁区域内的各类资源有时难以同时得到保护,所以必须对风险受体脆弱性较高的敏感区域及敏感资源进行优先保护。因此对石油开发、运输、存储、加工等活跃的区域,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研究区域环境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海洋溢油风险特点,构建基于风险源危险性、控制机制有效性、风险受体脆弱性的海洋溢油风险评估和区划模型;在国内外历史溢油事故研究基础上,识别出海上溢油的五个重大风险源:船舶运输、海底输油管道、海上石油平台、石油储备基地、码头油品作业,总结出溢油风险系统的各项风险因素。然后以大连沿海海域为例,总结大连沿海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风险指标的量化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具体权重,结合文献调研和专家意见确定风险因素的量化值:在大连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风险分区单元,并计算了每个单元的风险值。最后根据计算出的风险度分布特点,将风险划分为R≥0.8(高风险区),0.75≤R0.8(较高风险区),0.7≤R≤0.75(中风险区),R0.7(低风险区)四个风险等级,实现了大连沿海海洋溢油风险区划图的绘制。通过对大连沿海海洋溢油风险评估及区划的研究,建立了大连沿海溢油风险区划模型,绘制了其风险区划图,为大连沿海的开发建设和海事监管部门的优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洋溢油 风险评估 风险区划 大连沿海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98.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5
- 第2章 海洋溢油风险评价及区划理论15-22
- 2.1 风险相关概念15-16
- 2.2 区域环境风险理论16-17
- 2.3 自然灾害风险理论17-19
- 2.4 海洋溢油风险评价及区划研究19-22
- 2.4.1 海洋溢油风险理论19-20
- 2.4.2 海洋溢油风险评价及区划模型20-22
- 第3章 海洋溢油风险分析22-28
- 3.1 历史溢油总结22-23
- 3.2 海洋溢油风险源识别及风险因素分析23-26
- 3.2.1 海洋溢油风险源识别23-24
- 3.2.2 海洋溢油风险因素分析24-26
- 3.3 人为控制因素分析26
- 3.4 海洋溢油风险受体脆弱性分析26-28
- 3.4.1 风险受体敏感性研究26-27
- 3.4.2 风险受体恢复力研究27-28
- 第4章 大连沿海海域基本概况28-38
- 4.1 大连海域地理位置28
- 4.2 大连沿海海域自然条件概况28-32
- 4.2.1 水文要素概况28-30
- 4.2.2 气象要素概况30-32
- 4.3 大连海岸类型及敏感性32-33
- 4.4 大连沿海海域环境敏感资源33-34
- 4.5 大连沿海海域主要港口和航道概况34-38
- 第5章 大连沿海海洋溢油风险评价及区划38-61
- 5.1 大连沿海海洋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8-40
- 5.1.1 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38-39
- 5.1.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9-40
- 5.2 海洋溢油风险区划量化模型40-48
- 5.3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48-51
- 5.3.1 层次分析法48-49
- 5.3.2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计算49-51
- 5.4 风险区划的实现51-61
- 5.4.1 风险分区准备51-53
- 5.4.2 各分区单元风险计算53-55
- 5.4.3 风险评价等级分布特征55-58
- 5.4.4 风险分区的结果及分析58-61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8
- 附录A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68-72
- 附录B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打分表72-76
- 附录C 主要港区水文气象特征值76-77
- 附录D 辽宁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图77-80
- 附录E 各海域溢油风险因素指标值80-82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82-83
- 致谢83-84
- 作者简介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大鸣;刘江川;吴丹;白玲;;渤海海洋溢油的数学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近腾五郎,苏君夫;海洋溢油的物性和形态变化[J];交通环保;1989年05期
3 纪大伟;杨建强;高振会;贾永刚;;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研究进展[J];水道港口;2006年02期
4 范志杰,文岩;海洋溢油预测模型中几个问题的研讨[J];交通环保;1993年02期
5 曲良;;我国海洋溢油污染防治发展浅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05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强;高振会;张爱君;张继民;;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编制的程序及内容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2 王春艳;栾小宁;张登英;李文;郑荣儿;;基于浓度参量辅助荧光光谱海洋溢油油种鉴别技术[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段岩燕;黄凤荣;高超;付玉慧;;海洋溢油卫星监测系统[A];2000年大连国际海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0年
4 阎殿武;;海洋溢油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研究[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陈涛;;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6 李栖筠;段岩燕;张崇耀;;中国沿海油污染卫星监测系统研究[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7 杨秀峰;刘谋斌;;波流环境下海洋溢油拦截的SPH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孙健;黄小芳;彭仲仁;;基于SAR雷达回波信号的海洋溢油监测方法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海洋装备与海洋开发保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朱晓勤;;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的法律救济问题——以《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2款为中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栖筠;张永宁;丁倩;阎殿武;;海洋溢油波谱分析[A];2000年大连国际海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明春 通讯员 李一冬;海洋溢油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召开学委会会议[N];中国海洋报;2008年
2 记者肖立;中国建设海洋溢油应急体系[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李明春 通讯员 刘向群;热烈祝贺国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N];中国海洋报;2007年
4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项目二处 黄金丽 唐艳冬;意大利分级管理应对海洋溢油[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田东霖;必须科学评估海洋溢油生态损害[N];中国海洋报;2007年
6 记者 李青滨 通讯员 郑立;海委会西太分会举办首次西太国家海洋溢油应急培训班[N];中国海洋报;2009年
7 ;抓住契机推进我国环境法医学发展[N];中国海洋报;2008年
8 刘向群;一项达国内领先水平 两项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海洋报;2010年
9 李明春;加强技术研究 追踪海上溢油[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王秋蓉;执著追求 永不止步[N];中国海洋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大连沿海海洋溢油风险区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2 吴丹;渤海海洋溢油数学模型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张秋艳;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荣占东;海洋溢油模拟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张雯;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赔偿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夏婷;我国海洋溢油污染责任保险赔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张楠;海洋溢油运动轨迹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8 杨寅;基于NRDA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方法探讨及案例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张乐;消油剂作用下海洋溢油的数值模拟[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赵晓溪;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编号:653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65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