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隧道管片混凝土接触面力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盾构隧道管片混凝土接触面力学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盾构隧道 管片 接触面 力学性能 法向刚度 摩擦系数
【摘要】:盾构隧道混凝土管片接触面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到衬砌的受力与变形,进而影响隧道的防水与安全。文章开展了混凝土接触面的压缩与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接触面法向力、不同剪切速率及循环剪切作用下接触面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接触面法向名义应力的增加,接触面法向刚度呈先指数增长后趋于稳定特征,而切向摩擦系数近似呈负指数增长;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接触面动摩擦系数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在循环剪切作用下,接触面法向刚度与切向摩擦系数均呈现先增长后趋于稳定的特点。基于接触力学方法,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得到了接触面法向力学模型与切向摩擦系数模型。研究成果对管片接头的设计及衬砌结构的受力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 接触面 力学性能 法向刚度 摩擦系数
【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1225902) 国家973项目(2015CB057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9245)
【分类号】:U455.43
【正文快照】: 坝体并缝措施和缝面键槽对坝体变形和应力的影1引言响。郭瑞[11]通过管片接头的剪切试验研究了管片接触面广泛存在于岩土工程中,如边坡滑移面、接头在剪力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和破坏特征,结果桩土相互作用面、挡土墙滑移面、岩体节理面、混凝土表明管片接头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贵科,徐卫亚;重力坝纵缝非连续接触的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怀忠;王汝恒;张桂富;郭文;贾彬;;土与结构接触面的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2 李雪峰;王建国;;土钉桩抗拔承载性能试验与仿真分析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马乾;陈政;;钻孔压灌混凝土单桩沉降的数值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4 姜陈钊;;管桩竖向承载性状数值分析研究[J];安徽建筑;2012年02期
5 周常春,邓安福,张明义,干腾君,潘晋;水平荷载下群桩前后土抗力分布的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6 袁灯平,黄宏伟,马金荣;软土地基桩侧负摩阻力三维非线性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7 杨林德;刘齐建;;土-结构物接触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8 孟海;陈隽;李杰;唐光武;郑罡;;地下管线-土非一致激励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9 郭海柱;张庆贺;;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的对比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0 冯亮亮;叶华静;;刚性桩复合地基的非线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奎;张燎军;;高拱坝地震灾变破坏机理与溃坝仿真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胡黎明;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3 金宝宏;马彩霞;简政;;桩-土三维等厚度接触单元模型及其工作性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4 沈慧萍;束一鸣;;土与构件(织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崔建华;苏海东;;三峡工程厂房坝段纵缝接触问题研究[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6 ;大坝应力变形分析[A];水布垭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C];2010年
7 卢华喜;;三维桩土动力接触模型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8 殷宗泽;;高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9 赵锡宏;刘国楠;;基坑开挖与地下工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应宏伟;;软土深基坑中工程桩的效应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晓霞;大跨径钢桥桥面铺装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姚锦宝;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及隔振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章荣军;土体开挖引起的邻近受荷桩基附加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晓东;古代夯土建筑动力响应及抗震保护[D];兰州大学;2011年
5 陈辉;超高层建筑桩基础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6 徐望国;加筋强风化软岩粗粒土路堤填料工程性质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李峰;桩锚土钉复合支护基坑施工时变力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孙冬明;采动区送电线路铁塔力学计算模型及塔-线体系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范晓刚;急倾斜下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马立秋;爆炸荷载下城市浅埋隧道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通阳;基于ABAQUS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三维应力应变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柳东委;土工格栅在六潜高速公路中处理桥头跳车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齐平;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及沉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谢守鹏;斜顶桩板桩承台驳岸结构数值模拟[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建华;降雨条件下膨胀土与土钉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涛;软土深基坑隔断墙保护邻近建筑物的效果和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美思;斜向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力学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周继芳;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与上部结构作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赵文涛;深基坑施工对相邻地铁站基坑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10 万家和;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车站及区间线路轨道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月旺;钟小春;虞兴福;;盾构壁后注浆体变形及压力消散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2 于宁;白廷辉;朱合华;;盾构隧道预应力管片接头的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3 程小虎;;梁单元模拟管片接头的盾构衬砌计算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4 林家祥;段创峰;赵艳鹏;谢彬;;模型隧道新型浆液抗浮试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08期
5 杜成斌,任青文;用于接触面模拟的三维非线性接触单元[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冯卫星;;模拟盾尾空隙影响的盾构隧道实验研究[J];地铁与轻轨;1993年02期
7 周元德,张楚汉,金峰;混凝土断裂的三维旋转裂缝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04年05期
8 鞠杨,徐广泉,毛灵涛,段庆全,赵同顺;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应力与变形的三维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3期
9 方义琳,卓家寿,章青;具有任意形状单元离散模型的界面元法[J];工程力学;1998年02期
10 王哲,李京爽;地铁管片环向接头弯曲刚度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秦建设;盾构施工开挖面变形与破坏机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徐前卫;盾构施工参数的地层适应性模型试验及其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侯艳丽;砼坝—地基破坏的离散元方法与断裂力学的耦合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汪成兵;软弱破碎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黄强兵;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机制及病害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奚程磊;盾构法隧道管片接头形式研究及其优化[D];同济大学;2006年
2 李树锋;软土地铁三管并行盾构隧道近接施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王彪;上海长江隧道衬砌结构整环试验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赵强政;φ520mm土压平衡式模型盾构机研制及试验性掘进控制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杨征;武汉长江隧道大型管片衬砌结构力学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杨雄;南京长江隧道超大断面管片衬砌结构相似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文阳;西安地裂缝对地铁盾构隧道衬砌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宏,崔天生,姜宏宇,王树森;混凝土瓦力学性能及其检测方法[J];辽宁建材;2002年02期
2 刘靖,鹿守理;低碳钢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臧鑫士;17-4PH不锈钢的力学性能[J];航空制造工程;1996年05期
4 何新波,张新明,张长瑞,周新贵,周安郴;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界面[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5 蔡健,卫敏玲,房振山;提高电缆箔力学性能的工艺措施[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0年07期
6 陈鼎,黄培云;钛和钛合金在低温下的力学性能[J];矿冶工程;2002年03期
7 翁文达;金属薄板杯突值与力学性能的多元回归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3年01期
8 刘豹;梁冰;任瑞晨;;非金属矿物粉体对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9 王丹民;李华德;李擎;;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及其控制的研究[J];机械强度;2006年06期
10 梁艳;赵杰;王来;李凤敏;;贝壳的力学性能和增韧机制[J];机械强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亦望;;陶瓷及玻璃力学性能评价的一些非常规技术[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包亦望;;玻璃的厚度效应与超薄玻璃的力学性能评价[A];2013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段东明;任池锦;;高性能高层建筑结构用钢力学性能与组织研究[A];第5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裴家明;谢剑;;超低温环境下钢的力学性能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5 温茂萍;张葵阳;李明军;朱风云;陶磊;;垫层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6 陆琪;罗月新;计波;;热处理对7715D高温钛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李志君;李学成;包建文;陈祥宝;;M40J/EC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马兴涛;王德龙;;锰含量和工艺参数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A];山东省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理化检验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泾;孙洪刚;赵宪明;;特殊钢轧制过程力学性能预报[A];2006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6年
10 王宝珍;胡时胜;;肌肉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热轧带钢力学性能在线监控系统(待续)[N];世界金属导报;2001年
2 王华;大厚度海洋平台用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余万华;CQE-热轧钢卷的力学性能控制模型[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朱祝何;技术规范更接“地气”[N];中国质量报;2013年
5 韩利雄 曾庆文;高强度高模量玻璃纤维应运而生[N];中国建材报;2012年
6 李家科 周健儿 刘欣 张小珍;微晶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N];广东建设报;2006年
7 刘娜;首钢200吨碳纤维项目在皖投产[N];中国冶金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传梅;无卤阻燃EVA、POE及其交联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张晓立;爆炸压实非晶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3 杜爱兵;独居石结构稀土磷酸盐及其复合材料的导热与力学性能[D];清华大学;2009年
4 刘侃;基于面料力学性能的服装缝纫平整度等级客观评价系统的建立[D];东华大学;2005年
5 左惟炜;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丁学忠;复合材料的氧化损伤及高温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方庆红;纤维增强橡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8 陈晓浪;无卤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罗以喜;双轴向经编柔性复合材料多轴向力学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耿东兵;新型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孝永;生物陶瓷/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2 吴凤秋;炭/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断裂机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3 车延科;亲水性聚合物基金属梯度复合材料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4 蒋竞;玻璃钢在盐雾环境中腐蚀机制和性能演变规律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蒋建国;γ’相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贾换;Ti_3SiC_2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谢婕芸;SiAlON/LE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高温损伤[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谢建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集料级配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卜晓雪;相对法及其在脆性材料力学性能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10 张旭东;编织型层合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9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70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