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体日常生活圈的大学校园可达性建模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个体日常生活圈的大学校园可达性建模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时空可达性 测度模型 生活圈 活动出行特征 logit模型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的多重因素的驱动下,与高校校园相关的规划和建设活动开展日益频繁。然而,目前校园规划更多倾向于以城市设计的尺度来营造气派壮观的物质形态,却较少关注学生以步行为主体的小尺度的活动空间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功能分区校园规划,倡导以生产型需求为主,与学生所需的生活型空间并不匹配,严重影响到学生在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质量。针对当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欠合理,供需匹配以及校园空间配置等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系统、科学、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方法进行测度评估。可达性是衡量设施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界广泛应用,同时也是表征个人参与活动的自由程度。其主要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可达性测度和时空可达性测度方法。而大学校园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中较为特殊的类型之一,其日常活动需求有别于城市居民。因此开展基于个体日常生活圈的大学校园可达性建模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时间地理学对微观个体日常活动-出行的分析框架,首先,运用“生活圈”和“时间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借助生活圈的概念,提出学生日常生活圈。并依据学生个体活动需求空间特征对日常生活进行分类,将学生校园日常活动分为自由活动、弹性活动和制约活动,根据各类活动的性质和特征构建校园日常生活圈可达性测度模型及拓展模型。其次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分析在校学生出行行为,从移动性、时间分配性以及活动空间特征三个方面来探讨时空可达性影响下的校园学生出行特征。最后通过构建学生日常活动时间分配多项logit模型,解读时空可达性是如何影响学生日常活动时间分配的。本研究成果将为学生出行行为研究、校园公共设施配置、校园规划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时空可达性 测度模型 生活圈 活动出行特征 logit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课题研究现状12-15
- 1.2.1 校园空间规划与学生出行行为研究12-13
- 1.2.2 传统可达性测度方法13-15
- 1.3 小结15-16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16-19
- 1.4.1 研究思路16
- 1.4.2 研究内容16-17
- 1.4.3 技术路线17-19
- 1.5 本章小结19-21
- 第二章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大学生日常生活圈构建21-33
- 2.1 大学生日常活动出行行为及活动类型划分21-25
- 2.1.1 活动弹性强度分析21-24
- 2.1.2 日常活动类型分类24-25
- 2.2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大学生日常生活圈构建25-29
- 2.2.1 生活圈和日常生活圈规划研究25-26
- 2.2.2 学生日常生活圈的构建26-28
- 2.2.3 基本生活圈28
- 2.2.4 学习生活圈28
- 2.2.5 交往生活圈28-29
- 2.3 基于生活圈的个体需求视角下校园空间模式29-31
- 2.4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学生日常生活圈可达性模型构建33-49
- 3.1 可达性的度量方法与理论基础33-35
- 3.1.1 基于地域的测度方法33-34
- 3.1.2 基于区位的可达性测度方法34-35
- 3.1.3 基于效用的可达性测度方法35
- 3.2 个体时空可达性测度方法35-37
- 3.3 基于日常生活圈的个体时空可达性测度方法37-40
- 3.3.1 校园个体时空可达性测度方法的理论基础38
- 3.3.2 个体的时空可达性模型评价因子38-40
- 3.4 制约活动时空可达性模型40-42
- 3.5 弹性活动可达性模型42-43
- 3.6 自由活动时空可达性模型43-44
- 3.7 基于日常生活圈的个体时空可达性模型扩展44-48
- 3.7.1 基于日常生活圈个性化最佳活动地点的推荐44-45
- 3.7.2 日常生活圈各圈层时空可达性模型45
- 3.7.3 不同OD视角下日常生活圈时空可达性差异模型45-48
- 3.8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时空可达性影响下学生活动出行时空间特征49-67
- 4.1 研究区域状况49-50
- 4.2 实证研究50-54
- 4.2.1 研究区域的数据来源50-51
- 4.2.2 研究区域的数据统计分析51-54
- 4.3 日常生活圈时空可达性实证分析54-59
- 4.3.1 时空可达性模型参数的确定54-55
- 4.3.2 日常生活圈时空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55-59
- 4.4 可达性对校园学生日常活动-出行特征影响分析59-65
- 4.4.1 移动性特征59-62
- 4.4.2 时间分配性62-63
- 4.4.3 活动空间分布63-65
- 4.5 本章小结65-67
- 第五章 时空可达性对学生活动出行影响机理67-77
- 5.1 数据来源处理67
- 5.2 变量的选取67-69
- 5.2.1 因变量的选取67-68
- 5.2.2 自变量的选取68-69
- 5.3 模型的介绍69-70
- 5.4 模型的结果与检验70-76
- 5.4.1 自习活动时间分配机理70-73
- 5.4.2 非学习活动时间分配机理73-76
- 5.5 本章小结76-77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7-81
- 6.1 论文小结77-78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78-81
- 致谢81-83
- 参考文献83-87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目录87-89
- 附录B 校园活动出行问卷调查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明;王博;;长春进入“立体化”生活圈[J];东北之窗;2012年Z4期
2 桠文;;南昌快铁乐享“一日生活圈”[J];大江周刊(焦点);2013年07期
3 ;济南市将于年内建成“一小时生活圈”[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4期
4 ;粤港澳共同公布《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12年13期
5 辛晚教;台澎金马文化生活圈及文化展演设施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05期
6 李建平;;“优质生活圈”空间结构模式探讨[J];中华建设;2012年08期
7 ;再建两高速 湖南“4小时生活圈”年底划圆[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09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江日报记者 刘小洪 实习生 刘劲;佛肇交通接入“半小时生活圈”[N];西江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张艳红;我们离十五分钟生活圈还有多远[N];河北日报;2003年
3 洪宇;分众传媒购并框架媒介,构筑“生活圈媒体”[N];中国经营报;2005年
4 徐雁;58同城网《生活圈》推出奥运专刊[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5 戴书林 魏巍 本报记者 张道平;村民乐享“十分钟便民生活圈”[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6 葛辉;杭州打造15分钟幸福养老生活圈[N];中国建设报;2013年
7 桑林峰;生活圈就是群众圈[N];光明日报;2013年
8 武警江苏总队二支队 周江春;赞“生活圈就是群众圈”[N];解放军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龙昊;鹏博士缔造全新的“智慧生活圈”[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10 钟必远;构建市内“1小时经济生活圈”[N];汕尾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晶;基于生活圈理论的甘南藏族新型农村社区构建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美娟;基于生活圈理论的甘肃回族新型农村社区构建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雪峰;基于个体日常生活圈的大学校园可达性建模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沈力;天津泰达生活圈治安防控系统的完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20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72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