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矿料迁移规律与级配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6:41

  本文关键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矿料迁移规律与级配优化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厂拌热再生 旧沥青路面材料 矿料迁移规律 级配优化设计 路用性能


【摘要】:我国公路建设已从建设为主转入建设与养护并重的阶段,在沥青路面改建和养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尤其是厂拌热再生技术能够有效回收、利用旧沥青路面材料,减少沥青、石料等材料使用的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厂拌热再生过程中旧矿料颗粒的迁移状态对级配设计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山东省交通科技创新项目:“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长期路用性能与应用技术研究(2015B02)”的资助下,结合实体工程,系统、深入的研究了旧矿料颗粒迁移状态的测定方法、旧矿料颗粒的迁移规律以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优化设计。通过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提出了热再生过程中旧矿料迁移状态的测定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室内RAP模拟制备、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合、新旧矿料的分离、分析计算等步骤,同时提出了评价不同规格旧矿料颗粒迁移状态的技术指标。采用20%、30%、40%和50%四种RAP掺量,利用该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了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1.18mm的各规格旧矿料颗粒的迁移状态,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RAP掺量、旧矿料规格对迁移状态的影响规律。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室内试验对不同RAP掺量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配合比设计;根据热再生过程中旧矿料颗粒的迁移状态试验结果,对级配设计进行了优化,总结得出了基于旧矿料迁移规律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优化方法;测定和分析了级配优化设计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低温性能与水稳定性能。依托S243明泰线大修工程,依据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结果,铺筑热再生沥青路面,并对成型质量进行了检测,总结得出了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工艺。
【关键词】:厂拌热再生 旧沥青路面材料 矿料迁移规律 级配优化设计 路用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8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6-17
  • 1.3.2 技术路线17-18
  • 2 热再生过程中旧矿料迁移状态的测定方法18-29
  • 2.1 旧沥青路面材料热再生过程18-22
  • 2.1.1 旧沥青路面材料的老化18-20
  • 2.1.2 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20-22
  • 2.2 热再生过程中旧矿料迁移状态的影响22-25
  • 2.3 热再生过程中旧矿料迁移状态的测定方法25-27
  • 2.3.1 需要解决的问题25
  • 2.3.2 矿料迁移量测定方法25-27
  • 2.4 本章小结27-29
  • 3 热再生过程中旧矿料的迁移试验与分析29-44
  • 3.1 原材料试验29-32
  • 3.2 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步骤32-38
  • 3.2.1 RAP模拟制备32-34
  • 3.2.2 试验方案设计34-36
  • 3.2.3 试验步骤36-38
  • 3.3 试验结果分析38-43
  • 3.3.1 试验数据列表38-40
  • 3.3.2 不同规格旧矿料颗粒的迁移规律40-42
  • 3.3.3 RAP掺量对旧矿料迁移的影响42-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4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及路用性能44-61
  • 4.1 原材料试验44-48
  • 4.1.1 RAP性能评价44-46
  • 4.1.2 原材料试验46-48
  • 4.2 级配优化设计48-54
  • 4.2.1 原级配设计48-50
  • 4.2.2 基于矿料迁移规律的级配优化设计50-54
  • 4.3 路用性能评价54-60
  • 4.3.1 确定最佳油石比54-57
  • 4.3.2 高温稳定性57-58
  • 4.3.3 低温抗裂性58-59
  • 4.3.4 水稳定性能59-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5 工程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61-69
  • 5.1 工程应用61-67
  • 5.1.1 试验路铺筑61-65
  • 5.1.2 试验路性能检测65-67
  • 5.2 经济效益分析67-68
  • 5.3 本章小结68-69
  • 6 结论与展望69-72
  • 6.1 结论69-70
  • 6.2 创新点70
  • 6.3 展望70-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7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亮;;再生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2年05期

2 胡达平;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J];市政技术;2003年04期

3 李荣冕;;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8年02期

4 查旭东;陈兆坤;;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J];公路与汽运;2008年03期

5 王欣;;溶剂法测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密度[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年06期

6 余建民;吴为义;吴玉霞;;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城市道路中的试应用[J];浙江建筑;2008年07期

7 王超;;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机理分析与应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年07期

8 崔普查;;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长期水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33期

9 陈静云;孔令然;李正阳;;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试验[J];山西建筑;2010年22期

10 赵亚兰;陈拴发;;再生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松;熊巍;邹云华;刘勇;;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低等级公路应用的可行性探讨[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2 熊巍;卢柯;;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3 黄冲;黄绍龙;黄修林;丁庆军;;废橡胶粉在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的性能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金喜;藤原忠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针入度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6 刘浩;李涛;;EC120温拌改性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作用与影响[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7 梁伟光;卢铭伊;许先琴;;我国城市废旧沥青料的再生利用[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子 马芳;为绿色奥运献一份力[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杨彦海;变废为宝 经济环保[N];中国交通报;2007年

3 通讯员 冯文华;亏本订单逼出来的创新[N];绍兴日报;2007年

4 张东平;给黑土地添一抹亮丽的“绿色”[N];首都建设报;2008年

5 记者 罗源源;节能巧算“三笔账”[N];首都建设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永强;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与应用效益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鲍世辉;高旧料掺量再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许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矿料迁移规律与级配优化设计研究[D];山东交通学院;2016年

4 孔令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刚;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7 唐娱瑛;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8 盛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江照伟;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材料及结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田帅团;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86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786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a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