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贡高速远程滑坡自激振动液化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关键词:易贡高速远程滑坡自激振动液化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易贡 高速远程滑坡 自激振动 液化 数值模拟
【摘要】:高速远程滑坡的滑坡体自源区崩落转化为碎屑流的过程中会与滑动面及其两侧山谷产生碰撞以及剪切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得滑动面产生持续的振动,这种由两个相互接触并保持相对运动的系统由于接触面的不平顺导致的振动称之为自激振动。上述自激振动作用对相互接触的系统都会产生影响,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中的自激振动作用会导致滑动面上含水松散堆积物液化,例如,喷水冒砂坑。液化的土体会在碎屑流的铲刮和裹挟下启动并成为碎屑流物质组成的一部分,致使堆积区碎屑流体的体积大于滑坡源区崩塌体的体积。2000年4月9日西藏林芝地区发生了易贡高速远程滑坡,在堆积区明显产生了自激振动液化现象。本文借助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基于真实地形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有限差分程序FLAC3D的动力计算模块,对易贡滑坡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动力学计算,研究了易贡滑坡自激振动液化的特征。动力学计算中分析了不同区域加速度、孔隙水压力、超孔隙水压比和有效应力的变化,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易贡滑坡三维模型的静力学计算表明,海拔4100m之上的崩塌区出现了位移大于4.3m的大变形区域,推测是由于崩塌区地形陡峻,临空山体具有潜在的巨大势能,加之节理裂隙发育以及地下水发育等原因造成的,该区域内极易再次发生崩塌滑坡。(2)崩塌体自源区崩落剪出后与沟谷岸壁发生撞击,撞击点区域竖直方向之下深度为10m和40m监测点处的峰值加速度为别为6.6g和4.0g;流通区区域竖直方向之下深度为10m和40m监测点处的峰值加速度分别为2.5g和2.2g。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自激振动液化的松散堆积体对振动波具有一定的过滤效应,随着深度的增加,过滤效应越明显。(3)当输入动荷载由模型撞击点处施加时,撞击点竖直向下深度为10m和40m处的饱水堆积物分别在1.9s和2.4s时发生液化;流通区深度为10m处的区域分别在3.5s和8.5s先后两次发生液化,流通区深度为40m处的区域则在4.5s时发生液化。(4)当输入动荷载由模型底部施加时,流通区深度为10m处的区域在9.1S时发生液化,流通区深度为40m处的区域在1.9s时发生液化,并在11.2s时发生第二次液化。堆积区深度为10m处的区域和深度为40m处的区域在动力计算过程中有超孔隙水压的生成,但是超孔隙水压力并没有骤然增加,最终并没有发生液化。
【关键词】:易贡 高速远程滑坡 自激振动 液化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8.55;P642.2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8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8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8-21
- 1.3.1 研究内容18-19
- 1.3.2 技术路线19-21
- 第2章 易贡高速远程滑坡地质特征21-30
- 2.1 自然地理21-22
- 2.2 地形地貌22-24
- 2.3 地层岩性24
- 2.4 地质构造24
- 2.5 滑坡空间分区特征24-28
- 2.5.1 崩塌区特征26-27
- 2.5.2 流通区特征27
- 2.5.3 堆积区特征27-28
- 2.6 自激振动液化现象28-29
- 2.7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自激振动液化数值模拟理论及前处理方法30-47
- 3.1 动力方程30-32
- 3.1.1 动态时步30-31
- 3.1.2 动态多步31-32
- 3.2 动力分析模型建立32-38
- 3.2.1 动力荷载及边界条件32-33
- 3.2.2 基线校正33-34
- 3.2.3 静态边界34
- 3.2.4 自由场边界34-35
- 3.2.5 振动波反褶积分析35-36
- 3.2.6 波的传播36
- 3.2.7 力学阻尼36-38
- 3.2.8 动孔压模型与土体液化38
- 3.3 液化模拟过程38-40
- 3.4 自激振动液化机制40
- 3.5 液化模拟前处理方法40-46
- 3.5.1 模型建立41-42
- 3.5.2 振动波校正42-43
- 3.5.3 网格划分43-44
- 3.5.4 边界条件44-45
- 3.5.5 阻尼设置45
- 3.5.6 动力响应监测点设置45-46
- 3.6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自激振动液化模拟分析47-65
- 4.1 静力计算结果分析47-51
- 4.1.1 弹性模型47-49
- 4.1.2 塑性模型49-51
- 4.2 动力计算结果分析51-61
- 4.2.1 变形分析51-54
- 4.2.2 应力分析54-56
- 4.2.3 液化分析56-61
- 4.3 自激振动动力响应61-62
- 4.4 模型底部输入动荷载液化分析62-64
- 4.5 本章小结64-65
- 结论与展望65-67
- 结论65-66
- 展望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纪真平,赵占久;天津泰达地区粉土振动液化特性的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5期
2 杨英华;饱和砂土振动液化试验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3 齐放;黄芮;;含淤泥中砂振动液化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徐秀香;;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的分析与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赵凯;;黄河阿什贡电站砂土振动液化问题分析与处理[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年05期
6 王绍彪;谢蒙;;饱和砂土振冲加固的振动液化机理研究[J];人民珠江;2010年04期
7 李传尧;张峻岩;;砂土振动液化剪应力机制的力学理论探讨[J];工程勘察;1995年05期
8 张向东;王兆昌;王晓华;于海舰;;辽西地区风积砂土振动液化特性的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年03期
9 汪闻韶;;一个橗和粉岅壤土的振动奻歐[J];水利学报;1965年01期
10 乔秀夫,宋天锐,高林志,彭阳,李海兵,高劢,宋彪,张巧大;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J];地质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伍跃进;;论砂土振动液化的标志[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2 张国柱;陈剑平;王清;;昆明地区粉土层基于标贯试验的振动液化平面分布规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忠旭;易贡高速远程滑坡自激振动液化三维数值模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何璐;低坍落度路面混凝土振动液化性能研究[D];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王晓华;辽西风积砂土振动液化的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90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79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