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改进RMR方法的深部隧道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6 19:52

  本文关键词:基于改进RMR方法的深部隧道稳定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工程 隧道安全 改进RMR方法 荷载-结构法 岩体块度指数 地应力修正 稳定系数


【摘要】:为了解决在岩石工程领域中的基于地质力学的岩体评级方法只适用于浅部岩层,而在大埋深、高应力环境中出现不适应性这一问题而展开研究,首先,从RMR分类方法入手,通过引入能较好反映岩体质量的岩体块度指数,并考虑地应力的影响,对传统的RMR分类方法进行改进,以确定出改进后的评估值RMRnew;其次,基于RMRnew确定出隧道支护体系的作用荷载,并对支护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其极限承载能力;最后,基于荷载-结构法构建起隧道稳定性分析框架,并对隧道安全状态进行评估。对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发现,基于改进后的RMR分类方法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地应力、岩块尺寸以及埋深等对隧道稳定性有明显影响。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关键词】隧道工程 隧道安全 改进RMR方法 荷载-结构法 岩体块度指数 地应力修正 稳定系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136,51378195)
【分类号】:U451
【正文快照】: 0引言荷载-结构法因其概念清晰,方法简单,易于接受掌握等特点而成为地下结构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模型[1]。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准确确定支护结构上的作用荷载,以保障后续支护结构设计的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目前该计算模型中荷载的确定方法有多种,如卡柯公式法、普氏理论法及规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世殊;坝基岩体块度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4期

2 靳晓光;李晓红;;高地应力区深埋隧道软弱围岩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2期

3 陈亮;陈寿根;张恒;;基于应力路径和塑性评估的应力调整分析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10期

4 宋克志;李福献;朱雷敏;王梦恕;;隧道二衬结构受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5 胡卸文,钟沛林,任志刚;岩体块度指数及其工程意义[J];水利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森;张建伟;;软弱岩体中圆形隧道挤压变形临界应变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2期

2 左昌群;陈建平;;基于可拓学理论的围岩分级方法在变质软岩隧道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3期

3 胡元鑫;刘新荣;徐慧;葛华;;彭灌杂岩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J];工程勘察;2010年12期

4 赵瑜;彭海游;卢义玉;;深埋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11期

5 汪波;何川;吴德兴;;深埋特长公路隧道三维初始应力场的回归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12期

6 胡建华;许红坤;罗先伟;尚俊龙;阮德修;;基于GSI的裂隙化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胡文涛;;极高地应力软岩挤压变形特征及支护结构工作性态分析[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2年04期

8 张乾;秦亮;;疏浚岩石分级方法的优化[J];中国港湾建设;2012年06期

9 谭绍富;刘辉;邓小钊;姚佳良;;广义Hoek-Brown准则参数对岩体强度影响的敏感性分析[J];中外公路;2013年02期

10 周念清;杨楠;汤亚琦;秦敏;;基于Hoek-Brown准则确定核电工程场地岩体力学参数[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达明;尚彦军;吴锋波;张巍;张翔;;基于矿物结构与钻探的花岗岩地质强度指标研究及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林达明;尚彦军;孙福军;孙元春;吴锋波;刘志强;;岩体强度估算方法研究及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高峰;陈亚鹏;;马吉水电站坝基岩体质量分类量化指标初步探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成刚;何川;李讯;张峰;;高地应力下隧道结构力学的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贻明;吴爱祥;沈慧明;罗一忠;兰小平;;特大型复杂采空区条件下岩石力学与地压监控技术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宇;李晓;;基于GH-B准则的节理边坡模糊破坏概率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爱果;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及图形展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魏云杰;中国西南水电工程区峨眉山玄武岩岩体结构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田小甫;太原晋阳大佛边坡岩体风化分级及地震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莫阳春;高水压充填型岩溶隧道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钟正强;隧道围岩非线性特征描述及其稳定性的数值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陈志敏;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压力研究和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7 何贤锋;人防改扩建地铁设计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游敏;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质量及利用标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邵勇;采空区多灾耦合作用下的隧道稳定性分析[D];南京大学;2012年

10 苏利军;深埋软岩隧洞双护盾TBM施工围岩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国;石灰岩岩体质量分类与抗剪强度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桢;天津蓟县老虎顶矿区软岩边坡可靠性评价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晶;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支护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伟;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及以上边坡深拉裂岩体力学变形参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成凯;震后边坡松动岩体强度参数获取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邓洪涛;高应力条件下岩体强度参数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1年

7 彭国诚;Hoek-Brown强度准则中扰动系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柳景华;水布垭高面板堆石坝趾板基础处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徐晓斌;水泥土搅拌桩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黄高峰;Hoek-Brown强度准则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林生;;大断面高速公路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受力监测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冯庆祖,陈龙,聂德新;岩体风化程度量化分带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2期

3 姜云,李永林,李天斌,王兰生;隧道工程围岩大变形类型与机制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4期

4 尚彦军,吴宏伟,曲永新;花岗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及微观特征对比——以香港九龙地区为例[J];地质科学;2001年03期

5 陈沅江;吴超;傅衣铭;胡全舟;;基于修正RMR法的深部岩体工程围岩质量评价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6 杜时贵,王思敬;岩石质量定量描述研究现状及趋向[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3期

7 靳晓光,刘伟,郑学贵,丁浩;小净距偏压公路隧道开挖顺序优化[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8期

8 张志强;苏江川;姜元俊;;马王槽主隧道与横通道交叉部施工受力特征数值模拟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9 张俊儒;仇文革;;倾斜层状泥岩中隧道变异机理及支护措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10 伍振志;王剑军;;浅埋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合理复合衬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满潮;晏玉书;王同良;郑雨天;冯豫;;软岩的概念及其分类[A];世纪之交软岩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C];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亮;盖挖逆作法施工力学及监控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艳燕,宋宏伟,赵坚,刘刚;岩体非连续结构面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界;2004年09期

2 何俊辉;赵艳纳;;破碎岩层位置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3年05期

3 洪代玲;采用应力-强度关系评估隧道稳定性[J];世界隧道;1997年01期

4 ;“隧道稳定性位移判别准则”研究成果通过鉴定[J];世界隧道;1997年05期

5 黄建华;膨胀岩的特性及其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J];铁道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6 刘宇;王述红;崔文艳;关永平;;施工缺陷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工程与试验;2011年04期

7 周顺华;弱膨胀性夹层位置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J];地下空间;1996年02期

8 王仲锦,骆文海,梁青槐;采煤对火山隧道稳定性影响的分析[J];铁道建筑;1997年02期

9 姜伟;吴爱国;;岩层层理产状与隧道稳定性的关系[J];华南港工;2008年03期

10 唐芳;;降雨条件下隧道稳定性的弹塑性位移计算分析[J];市政技术;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永全;刘勇;张素敏;张彦兵;;隧道稳定性位移可靠性分析[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宋雷;黄家会;;探地雷达在某隧道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卢浩;王明洋;戎晓力;刘扬;;含气地层中气体释放对盾构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宇;施工缺陷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2 肖学旺;旗山隧道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张志青;龙泉寺隧道稳定性分析及施工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5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05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8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