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上方高速铁路桥梁群桩基础模型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采空区上方高速铁路桥梁群桩基础模型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速铁路 采空区 群桩基础 模型试验 承载力 沉降
【摘要】:目前有关采空区桥梁群桩基础的受力机制和沉降特性的研究成果还十分匮乏。以合肥-福州高速铁路官山底特大桥采空区群桩基础为原型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研究。根据相似理论计算出模型相似常数,试验确定相似材料后进行模型制作,通过多级荷载试验获取了桩的内力,桩间土的应力,桩、承台、土和采空巷道顶板的沉降3大类数据,得出了模型中桩和桩间土的荷载特性和基础沉降规律。研究表明:采空区对桩承载力的影响与荷载大小成反比关系;所有桩均未出现桩侧负摩阻力,穿过采空区的桩的侧摩阻力分布重心下移程度较正常地层桩明显;采空区群桩不均匀沉降存在临界荷载值,超过此值后,采空区顶板岩土层与基础下正常岩土层的差异沉降不再增加。基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建立了以现有规范为基础的采空区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和采空区群桩沉降计算公式。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采空区 群桩基础 模型试验 承载力 沉降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172260,No.41372292,No.51108393)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20110184110018) 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No.IRT13092)
【分类号】:U443.15
【正文快照】: 1引言高速铁路线路选线时对于矿层大面积开采的大型采空区一般采取绕避措施;而对于小型采空区则采取注浆加固或其他工程结构加固措施后,铁路在其上方通过。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采空区和其上建筑物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空区建筑物基础加固[1]、上覆软弱岩层地面控制[2]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雷金山;阳军生;周灿朗;苏伟;杨秀竹;;广州轨道交通岩溶地质模型相似材料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2 付志亮;牛学良;王素华;高延法;;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定量化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6年S1期
3 查剑锋;郭广礼;赵海涛;贾新果;;概率积分法修正体系现状及发展展望[J];金属矿山;2008年01期
4 刘俊飞;赵国堂;马建林;;桩网复合地基桩顶土拱形态分析[J];铁道学报;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王士杰;朱常志;张毅;;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2 王智毅;汪荣华;;静力触探在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勘察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3 雷亮亮;王国体;徐良辉;;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效应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2012年01期
4 王传越;;某顶进框架桥架空装置设计及施工方法[J];安徽建筑;2012年01期
5 张旭东;小煤窑采空区冲击钻桩局部封堵施工技术[J];地下空间;2000年03期
6 黄跃群;刘耀儒;杨松林;;复合桩基础桩-土-承台承载力特性分析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7 李家稳;张海燕;韩宝明;张弥;;四孔连续框构桥设计技术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刘学强;;桥基荷载作用下特殊高边坡岩体力学行为三维数值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靳青林;;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10 严利咏;任重;;山坡上墩台基础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判[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希强;;广深港客运专线珠江狮子洋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及盾构选型建议[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方利;;螺旋板载荷试验确定软弱地基土承载力的效果[A];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06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蔺全林;;青藏线错那湖沿岸风沙的形成机制及治理措施[A];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06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前;;黄织铁路施工中揭示的系列岩溶问题综述[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汪成兵;付艳斌;叶飞;;隧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进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于进学;任雯;;新建客运专线黄土地基涵洞病害的分析及整治[A];2009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胶济客运专线相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段青龙;;青藏线错那湖活动沙丘的形成机制及治理措施[A];青藏铁路运营管理及相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丰果;;大瑶山一号隧道九峰河超大断面导流洞顺穿断层施工技术[A];中铁隧道集团2006年客运专线专题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广臣;李整;文雨松;;论竖向荷载对浅基桩基础加固的影响[A];铁路桥梁水文及病害调查整治经验——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分会水工水文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铁道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第二集)[C];2006年
10 于东彬;;朔黄线基床表层分析及处理措施[A];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崔科宇;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3 吉植强;季节冻土地区圆形基坑冻结壁模型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许国安;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损伤机理及破裂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王正帅;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非线性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杨磊;构造变形下烃类运聚实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谭捍华;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韩涛;富水基岩单层冻结井壁受力规律及设计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白志平;黄河凌汛期大跨径桥梁的安全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常西坤;深部开采覆岩形变及地表移动特征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会杰;基于变形控制的复合地基变刚度概念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代金秋;采空区充填控制覆岩沉降相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戴必辉;大型箱梁制存梁台座沉降计算分析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卫超;煤体中爆炸应力波及爆破作用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欧阳坚;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结构仿真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抒;京沪高速铁路浅埋大跨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的安全风险管理[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姚盛丹;动水效应下拱桥的地震响应及船桥碰撞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周继芳;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与上部结构作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郑建强;陡坡高墩双排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陈磊;巨厚冲积层薄基岩下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生国,黄伦海,蒋树屏,刘新荣;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2 郭广礼,汪云甲;概率积分法参数的稳健估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测绘学报;2000年02期
3 肖柏军;胡晓波;宁明哲;刘长文;;纤维增强混凝土抗冲击性能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4 丁秀美,黄润秋,刘光士;FLAC-3D前处理程序开发及其工程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2期
5 彭海明,彭振斌,韩金田,安伟刚,刘铁雄;岩性相似材料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年12期
6 叶志华,丁浩,刘新荣;龙潭隧道围岩相似材料的实验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5年05期
7 李雄威,何立明,蒋刚,王旭东,宰金珉;筏式基础室内模型载荷试验[J];工业建筑;2005年05期
8 袁则循;;复合地基褥垫层作用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王幼青,张克绪,朱腾明;桩-承台-地基土相互作用试验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邹友峰;开采沉陷预计参数的确定方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武;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2年
2 余闯;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芮瑞;刚性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路堤荷载传递机理与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牛建东;高速铁路桩—网复合地基性状及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连峰;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设计方法[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雄威;复合桩基非线性工作机理模型试验研究与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2 张超;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的模型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莲丛;罗书学;胡德贵;;桥梁群桩基础沉降计算[J];路基工程;2007年03期
2 于雪晖;徐栋;;桥梁大型群桩基础的有限元计算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07年S2期
3 胡德贵,罗书学,赵善锐;群桩基础工后沉降计算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4年03期
4 卢波;戴国亮;龚维明;刘文韬;;新疆伊犁河大桥大型群桩基础试验与数值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5 邓友生;龚维明;;苏通大桥主塔超大群桩基础沉降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6 蔡君君;王星华;;基于灰色理论桥梁群桩基础工后沉降的预测[J];路基工程;2010年02期
7 周泳涛;高正荣;鲍卫刚;;复杂群桩基础冲刷计算方法研究[J];公路;2012年04期
8 毛穗丰;康东;王宏;;常见群桩排列方式浅析[J];水电站设计;2012年03期
9 何志芬;李甲宝;刘梦麟;;群桩基础桩长差异的改善措施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年01期
10 刘钊;谭皓;文武松;周新亚;;连续刚构桥的群桩基础计算模型研究[J];桥梁建设;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戚玉亮;冯紫良;余俊;刘成;;泰州大桥北塔群桩基础三维动力非线性抗震计算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姜晨光;尹建章;冯兵;陆培尧;魏东海;;现代大型桥梁超大群桩基础沉降预测方法新探[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伍勇吉;魏凯;庞于涛;袁万城;;桥梁深水群桩基础模型模态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任回兴;贺茂生;欧阳效勇;张先武;;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超大规模深水群桩基础施工技术[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李富荣;陈国兴;王志华;;考虑动水压力影响的桥梁大型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富荣;陈国兴;王志华;;考虑动水压力影响的桥梁大型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魏凯;伍勇吉;徐灿;庞于涛;袁万城;;桥梁深水群桩基础动力特性数值模拟[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8 王志华;陈国兴;刘汉龙;;随机地震激励下群桩-土-桥墩相互作用分析[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江虹;“智慧”与“能力”的对接[N];中国交通报;2007年
2 记者 王瑞水 特约记者 刘长山;苏通大桥获国际工程大奖[N];中国交通报;2010年
3 吉林邋讲述 刘玉琴 整理;“中国建桥看江苏”[N];新华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君君;深厚软土地层桥梁超长群桩基础沉降机理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刘大伟;超大型深水群桩基础受力分析与安全监控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鲁传安;桥梁群桩基础的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马荣富;复杂条件下悬索桥群桩基础稳定与安全监测[D];河海大学;2007年
5 李甲宝;高墩多塔斜拉桥不等长群桩基础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刘前瑞;高速铁路中桥梁群桩基础沉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7 邓建安;竖向弹性压缩波作用下群桩屈曲有限元分析与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8 孙晓娜;公路桥梁嵌岩群桩基础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孔滔;软土地区主动受荷下桥梁群桩基础桩土相互作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10 李文艺;竖向荷载下超大群桩的群桩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3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2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