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山地灾害对重大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8:38

  本文关键词:山地灾害对重大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山地灾害 桥梁安全 防治技术 监测预警 灾害管理


【摘要】:我国国土总面积中山地面积约占2/3,是世界上山地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山地灾害在我国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三种山地灾害。桥梁是线路的咽喉,一旦损毁,将严重影响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研究山地灾害对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和分析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工程院项目“交通基础设施重大结构安全保障战略研究”为依托,主要研究成果有:(1)针对主要的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对重大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及对策进行具体分析,讨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条件、对桥梁结构安全的危害、防治技术、监测预警体系等,特别是目前灾害的防治和监测预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2)针对山地灾害的危害,尤其是对桥梁结构的危害,提出了灾害防治的原则,对于处于山地灾害威胁区域的桥梁,从勘察、设计、管理、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及技术等多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并重点分析了遭受山地灾害危害后桥梁的治理措施及其成效;(3)调研国外,特别是美国、日本及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国家,在针对山地灾害管理的现状及成果,与我国在山地灾害管理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在防治山地灾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4)针对我国在山地灾害防治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应对对策。
【关键词】:山地灾害 桥梁安全 防治技术 监测预警 灾害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2-14
  • 1.2 国外山地灾害研究发展现状14-16
  • 1.3 国内山地灾害研究发展现状16-17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7-18
  • 1.4.1 研究内容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第2章 山地灾害18-25
  • 2.1 山地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8-19
  • 2.1.1 山地灾害的定义18
  • 2.1.2 山地灾害的分类18-19
  • 2.2 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和特征19-25
  • 2.2.1 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19-21
  • 2.2.2 山地灾害的特征21-25
  • 第3章 崩塌对桥梁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25-46
  • 3.1 崩塌的分类及形成机理25-30
  • 3.1.1 崩塌的分类25-27
  • 3.1.2 崩塌的形成机理27-29
  • 3.1.3 崩塌的形成条件29-30
  • 3.2 崩塌的危害30-33
  • 3.3 崩塌及崩塌威胁区桥梁的防治技术33-40
  • 3.3.1 崩塌防治的基本原则33-34
  • 3.3.2 崩塌防治技术34-36
  • 3.3.3 桥墩的防撞设施36-38
  • 3.3.4 崩塌防治案例分析38-39
  • 3.3.5 崩塌防治的问题与对策39-40
  • 3.4 崩塌监测与预警体系40-45
  • 3.4.1 崩塌监测的主要目的40-41
  • 3.4.2 监测项目和方法41-42
  • 3.4.3 崩塌预警发展历程42-43
  • 3.4.4 崩塌预警判断指标43-44
  • 3.4.5 崩塌监测预警的问题与对策44-45
  • 3.5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滑坡对桥梁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46-67
  • 4.1 滑坡的分类及形成机理46-51
  • 4.1.1 滑坡的概念46-47
  • 4.1.2 滑坡的分类及特征47-48
  • 4.1.3 滑坡的形成机理48-49
  • 4.1.4 滑坡的形成条件49-51
  • 4.2 滑坡的危害51-53
  • 4.3 滑坡及滑坡威胁区桥梁的防治技术53-60
  • 4.3.1 滑坡防治的基本原则53-54
  • 4.3.2 滑坡防治技术54-56
  • 4.3.3 滑坡威胁区域桥梁结构设计对策56-58
  • 4.3.4 滑坡防治案例分析58-59
  • 4.3.5 滑坡防治的问题与对策59-60
  • 4.4 滑坡监测与预警体系60-65
  • 4.4.1 滑坡监测的主要目的61
  • 4.4.2 滑坡监测内容和方法61-64
  • 4.4.3 滑坡预报方法64
  • 4.4.4 我国滑坡监测预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4-65
  • 4.5 本章小结65-67
  • 第5章 泥石流对桥梁结构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67-87
  • 5.1 泥石流的分类及形成条件67-70
  • 5.1.1 泥石流的定义及分类67-68
  • 5.1.2 灾害性泥石流的特点68-69
  • 5.1.3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69-70
  • 5.2 泥石流灾害的危害70-74
  • 5.3 泥石流及泥石流威胁区域桥梁的防治技术74-80
  • 5.3.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原则74-75
  • 5.3.2 泥石流防治措施体系75-77
  • 5.3.3 泥石流威胁区域桥梁的防治措施77-79
  • 5.3.4 实例分析79-80
  • 5.3.5 泥石流防治的问题与对策80
  • 5.4 泥石流监测与预警体系80-85
  • 5.4.1 泥石流灾害主要监测内容和方法81-82
  • 5.4.2 泥石流的预测82
  • 5.4.3 泥石流预报82-84
  • 5.4.4 泥石流的临报和警报84-85
  • 5.4.5 泥石流监测预警的问题与对策85
  • 5.5 本章小结85-87
  • 第6章 山地灾害管理及减灾对策分析87-96
  • 6.1 国内外山地灾害管理87-94
  • 6.1.1 美国88-89
  • 6.1.2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国家89-91
  • 6.1.3 日本91-92
  • 6.1.4 中国92-94
  • 6.2 我国山地灾害减灾对策分析94-96
  • 结论与展望96-98
  • 致谢98-99
  • 参考文献99-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润东,黄华军;广西山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03年04期

2 李忠万;;对新时期防御山地灾害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07年05期

3 ;山地灾害[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16期

4 丁阳;;辽宁省山地灾害特点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05年12期

5 王玉;陈晓清;;汶川地震区次生山地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构想[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S1期

6 李东风;我省山地灾害近况及其防御对策[J];四川水利;1996年03期

7 曾发初;涪陵市山地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浅析[J];四川水利;1997年01期

8 乔建平;瑞士的山地灾害研究[J];山地学报;1999年03期

9 崔庆忠;崔巍;;岫岩县山地灾害特征分析[J];吉林水利;2006年S1期

10 韩用顺;梁川;崔鹏;韩军;薛蛟;张永祥;;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国志;;暴雨山洪诱发山地灾害及其防治[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韦革宁;;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韦革宁;廖胜石;;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2004年滇桂黔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论文集[C];2004年

4 韦革宁;廖胜石;;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关君蔚;;台湾纪行——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的体会[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吕校华;王楚凤;;邵阳山地灾害特征及其成因分析[A];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C];2012年

7 陈自生;;四川华蓥山地区山地灾害发育特征[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杜政清;;重庆市华蓥山南段地区山地灾害及防治规划探讨[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前言[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毛以伟;周月华;陈正洪;谌伟;金琪;王仁乔;王珏;;降雨因子对湖北省山地灾害影响的分析[A];三峡库区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研究[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甘勇邋通讯员 孙又欣;加强江河险库山地灾害防控[N];湖北日报;2007年

2 本版编辑 张晏如 许战 葛秋芳;山地治理:常抓不懈才是治本之策[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晏如;日本山地灾害的日常防治与应急管理[N];中国社会报;2006年

4 铁铮;北林大成立专家组主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N];光明日报;2008年

5 王跃刚 边境 记者 王文辉;洪虎对东部防汛提出具体要求注意暴雨引发山地灾害[N];吉林日报;2004年

6 四川省宣汉县水土保持局 孙晓华;从宣汉县山地灾害浅议山地灾害的预防对策[N];中国水利报;2008年

7 徐伟;宜宾市实施山地灾害险区群众搬迁工程[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记者 张俊;努力把握突发山地灾害规律 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N];安康日报;2007年

9 记者 陈清洁 通讯员 粤水婷;粤严防新一轮强降雨成灾[N];南方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赵石星;落实防汛措施 确保安全度汛[N];石家庄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晏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带山地灾害对水质影响研究——以茂县龙洞沟流域为例[D];四川大学;2003年

2 李豹;山地灾害对重大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曾秀梅;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和平;庆元县山地环境数据库建立及山地灾害综合成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曾作良;云南省楚雄州山地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孙瑜;基于遥感技术的“5·12”震后北川县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董少坤;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8 俞建强;县(市)级山地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及区划功能研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51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51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2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