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问题研究
【摘要】:安全是国际关系永恒的主题,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海洋安全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海上通道安全是海洋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等严重依赖于海上运输,可以说海上战略通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海上生命线”,其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保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我国的海上战略通道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广大海域。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这片海域并不安全。本文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探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研究。本文主要有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通道”、“海上通道”、“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了“安全”的相关理论成果,进一步剖析了选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三部分主要描述了中国与东盟之间海上通道的概况,包括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等海上战略通道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极其战略意义。第四部分主要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领域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海上通道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指出该海域不仅面临主权争端等传统安全问题,还面临着海盗、海上恐怖主义、海上犯罪和海上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第五部分主要基于不同海上通道面临的安全威胁因素的不同,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海上通道安全探究,如针对台湾海峡通道安全主要面临“台独”势力和美国介入两大威胁因素,本文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避免两岸发生战争,从而维护通道安全。另外还要处理好与中美关系,管控分歧,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针对南中国海的通道安全问题,本文主要从构建安全机制和排除域外大国干预探究解决途径。东南亚海上通道安全既面临传统安全因素威胁,同时也面临非传统安全因素如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的威胁,笔者相应提出构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安全机制和在打击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问题上加强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探究。
【关键词】:中国 东盟 战略通道 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9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绪论9-19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3
- 1. 研究的目的9-10
- 2. 理论意义10-12
- 3. 现实意义12-13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2. 国内研究现状14-17
- (三) 主要研究方法17-18
- 1. 文献研究法17
- 2. 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方法17
- 3. 案例分析法17
- 4. 图表分析法17-18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18-19
- 二、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的相关概念界定19-30
- (一) 通道、海上通道和海上战略通道的界定19-21
- 1. 通道的概念界定19-20
- 2. 海上通道的概念界定20
- 3. 海上战略通道的概念界定20-21
- (二) 安全、合作和安全合作概念的界定21-26
- 1. 安全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21-24
- 2. 合作的内涵界定24
- 3. 安全合作的定义及理论24-26
- (三)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依据26-30
- 1.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理论依据26-28
- 2.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现实依据28-30
- 三、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概况30-35
- (一) 东南亚海上通道的概况30-32
- (二) 南中国海通道的概况32-33
- (三) 台湾海峡海上通道的概况33-35
- 四、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问题35-43
- (一)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的传统安全问题35-38
- 1. 中国与东盟间海上通道中的台湾问题35
- 2. 中国与东盟间海上通道中的南中国海领土主权问题35-36
- 3. 东盟国家间的领土纠纷问题36-37
- 4. 中国与东盟之间海域的钓鱼岛问题37-38
- (二)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的非传统安全问题38-43
- 1. 南中国海和马六甲海峡的海盗问题38-40
- 2. 南中国海和东南亚海域的海上恐怖主义40-41
- 3. 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41-42
- 4. 海上其他犯罪问题42-43
- 五、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的探求43-51
- (一) 台湾海峡通道安全问题的自主化43-44
- 1.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台湾海峡和平43
- 2. 处理好中美大国关系,维护台湾海峡通道安全43-44
- (二) 南中国海领土安全的原则化44-47
- 1. 构建南中国海的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维护南中国海通道稳定44-45
- 2. 排除域外大国的介入南中国海,维护南中国海航行自由45-47
- (三) 东南亚海上通道安全的合作化47-51
- 1. 建构中国与东盟海上通道的安全合作机制47-48
- 2. 加强中国与东盟打击海盗问题上的合作48-49
- 3. 开辟中国与东盟间新的海上安全通道49-51
- 结语51-52
- 注释52-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勇;夏祥国;;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内分工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年04期
2 崔连德;;中国借海加速对接东盟[J];中国船检;2007年11期
3 本刊编辑部;;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J];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21期
4 ;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隆重开幕[J];中国能源;2010年11期
5 机经;;投资合作将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新引擎[J];工程机械;2010年12期
6 ;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召开 11国共办方共商博览会长远发展大计[J];中国包装;2013年04期
7 ;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投资合作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完善博览会投资合作长效机制[J];中国包装;2013年05期
8 王霄京;;国新办就中国—东盟博览会10周年等情况举行发布会[J];中国建材;2013年08期
9 王巍;东盟国家间的电气化合作[J];电站系统工程;1990年01期
10 王霄京;;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召开[J];中国建材;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王芮;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81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81472.html